(热门)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学习6个生字,认识1个部首,会认识5个汉字。
2、能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看懂图意,通过看图和学习句子,大致了解影子是每个人都有的,会随着光的方向不同,而变化方向,能辨别前、后、左、右四个方向。
二、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方向。
2、学会本课生字。
三、课时: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1、认真观察图,了解影子变化方向的大致原因,能辨别方向。
2、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指导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我们走在太阳地里,脚下会出现什么?(影子)
板书课题: 影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小声自渎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2、在书上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3、学生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句话。
三、学习课文,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有几句话?(两句)分组读 同时出示挂图。
2、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理解意思:“在前”“在后”方向不同。
(2)看插图一,小孩向哪里走?(向太阳走)
(3)出示生字卡,学生认读。
(4)反复读句、识字。
(5)为什么说影子是个小黑狗?(怎理解就怎说)
3、学习第二句 方法同上 弄清左右
4、出教室 看自己的影子 边看边读课文,进行理解,以达基本能背诵。
四、指导朗读 背诵
1、你还在什么时候见过自己的影子?(灯光下、月光下等)
2、做“手影游戏”,你们喜欢影子吗?读课文应带怎样的感情读?(喜欢)
3、师范读 生仿读体会
4、背诵:自背 同桌互背 小竞赛:看谁背得熟 背得好
五、巩固练习:课后第三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
1、学会6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认识一个部首。
2、指导书写,练习口头组词。
教具准备: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朗读、背诵课文
二、学习生字
1、认读6个生字,读准字音
2、认清字形,指导书写
(1)“个” 上下结构 “一个”是数量词 在书上田字格中描摹
(2)“我” 注意笔顺 不要漏点
用“我”说一句话
在田字格中描摹。
(3)“左”“右”
说相同的地方(都是半包围结构,都有一横一撇)
不同的是“左”下是“工”;“右”下是“口”。说说区别的方法(例:右手拿筷子喂口,左手端碗做工。)
小游戏:举手分清左右。 理解两意思相反——反义词
描摹
(4)“朋”
左右结构 (两轮月亮肩并肩)两边都是“月”,左边是“月”字旁。
书写时左右距离要恰当 师范写 生仿写(描摹)
口头组词 书上勾词 读词
三、巩固练习:
1、认读6个生字,说说字形结构、偏旁,书空笔画顺序;
2、学生书写练习;
3、认读要求认识的字;
4、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影 子
前——后
生字 左——右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所在班级情况 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29人,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3人。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班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要想提高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六、作业 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第二课时
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
一、交流资料
1、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2、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
3、阴山: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内蒙古,是古代中原地区北方的屏障。
4、互文: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三、比较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
四、学生小结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看梅花图,说梅花特点。
2.是啊,别的花大多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越开越精神。今天,我们又来学
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梅花魂》(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
3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作者回国前外祖父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并告诉作者要向梅花学习。)
↘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1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b“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用“▲”标出句子中外祖父动作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这是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要弄脏梅花。”而说:“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相机指导朗读。
2转入第13段,直接感悟“梅花魂”。
a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b相机引出第13段,从相应的句子中总结出梅花的秉性。(不畏严寒、傲骨凛凛、坚忍不拔、顶天立地……)(板书)
c第13段除了讲梅花的秉性外,还讲了哪几层意思?(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的人物;作为中国人应该具有梅花的秉性。)
d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e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f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引导背诵,积累内化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正是这样,我国把梅花订为国花。所以外祖父喜欢梅花,其实是借梅花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默读课文,从哪些具体事例中还可以看出外祖父思念、热爱祖国。
2生默读课文。
↘小组合作,体会游子之情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
理解古诗的含义。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莺儿,你小呢,不懂!’”
为什么外祖父说作者不懂?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作者不懂什么?(不能理解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不能切身感受到一个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海外赤子的眷恋祖国的心情。)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这句话把外公比作什么?(小孩子)
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外祖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之情,从他的失态中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思归难归,愁苦变老)
当你读到这句,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华侨望着远去的亲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愁苦使他愈加的衰老。)
↘回顾整体,畅谈收获
1(指课题)什么叫“魂”?
2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3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梅花的秉性:感受到海外赤子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积累了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内化积累
自己选择一首思念亲人或家乡的古诗背诵下来,在班上展示。
语文教案 篇4
综合学习活动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重视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如设计球类游戏就要涉及到体育科、音乐科的知识;设计棋类游戏涉及到美术科的知识。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在活动中激发灵感,才思敏捷,教师要将他们设计的游戏真正应用到实践中,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让学生玩得更好。
教材分析:
在从课文中的字里行间尽领了玩的情趣之后,安排这样的综合学习活动,一定会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不少范例。说说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爱做哪些游戏,我们一共会多少种游戏等等。目的是要说明玩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如何能玩得更有情趣、更健康,才是我们安排此次学习活动最终要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此处,在开拓思维、发展语言的同时,为学生们的玩导航。要加强实践。综合学习活动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重视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如设计球类游戏就要涉及到体育科、音乐科的知识;设计棋类游戏涉及到美术科的知识。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在活动中激发灵感,才思敏捷,教师要将他们设计的游戏真正应用到实践中,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让学生玩得更好。
教学目标:
1、愿意为综合学习活动做提前调查,明确调查的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
2、积极思考,愿意创编符合学生自身年龄特点、健康向上的游戏活动。
3、能与人合作,积极自信地参与组内活动。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课间游戏的挂图。
(二)教学过程
1.“调查”。根据提示的四个调查方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为单位进行调查,最后可以将数据汇总。
2.“讨论”。通过调查我们会发现什么?同学们都喜欢玩什么?哪些游戏不适合我们?为什么?怎么玩更有趣?
3.“组内推荐”。将自己喜欢别人却不会的游戏推荐给组内的其他同学。
4.“创编小游戏”。教师提出目标要求,组内同学合作完成,按照类别设计。如:棋类游戏、球类游戏、折纸类游戏、室内游戏、室外游戏等。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调查表格自己设计创编游戏的表格,鼓励新颖的设计,但要清晰简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不同类别的游戏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自创的游戏是否都适合我们玩?如果不适合,该做哪些调整?
5.“评价”。评选出最有意思游戏、最富创意游戏、最适合室内游戏、最适合室外游戏等奖项,激发学生创编游戏的积极性。
6.“亲身实践”。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与学生一同感受自创游戏的乐趣。
通过此次综合实践活动,不但在实践上锻炼了自己,而且身心上得到了愉悦,让学生在玩中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一、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二、故事背景
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理解词义
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五、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课文第5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有何作用?
本段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这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展示了牧羊人的人物性格。
5、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副词“轻轻”,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写出牧羊人的专注和认真。
6、在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
此处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7、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法。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8、第15段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9、“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10、最后一段的议论具有怎样的作用?
此题可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六、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七、课外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读出各种昆虫的名称,结合课文情景,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词语进行语言训练,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乐于理有关昆虫的知识,并愿意进行昆虫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读出各种昆虫的名称,结合课文情景,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词语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准备
卡片,有关的昆虫文字资料和课件或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情景引入
1、(事先板书课题)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谁来读一读?(昆虫世界)“昆”是本课生字,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字。开火车读字,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2、出示情景图:大家看,这就是昆虫世界,许多昆虫在这里自由快乐的生活着,同学们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自己说
3、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图说一说?指名到黑板来说
二、学习生字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昆虫世界》这一课,你们看到了吗,在每一种昆虫的.旁边,都写着它们的名字,请你边看图边读一读,然后借助生字表把生字圈画出来。
2、指名读词语,纠正字音
3、指名领读
4、同学们读的都很准确如果现在既不看图又不看拼音你还能读好吗?拿出生字卡片,一边读一边把卡片一个一个摆在桌子上,不要摞在一起。
5、做游戏:老师说昆虫的名字,学生把相应的卡片拿出来。
6、指名把课片贴到黑板上
7、轻声读词卡,注意读准了吗?
a、自己读读,你有什么发现吗?(多数都带有虫字,多数都是形声字)
d、小组比赛读,看那个小组都能读准。遇到不会的共同想办法记住字形
e、汇报学习情况,落实易错的。
三、指导写字
1、看书读读要写的8个字,观察有哪些字有共同特点?
2、指导写“蜜”“蜂”“蝇”。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写字并完成书后习题
三、学生观察剩下的几个字,自己练写
四、完成书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制作一次《昆虫世界》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7
单元小结(第4课时)
作文 我身边高尚的人
作文内容:
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一个人
作文要求:
通过一两件事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把事情写清楚,内容要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起草作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的作文课,我们练习写一个人。咱们一起来看看习作要求。
二、审题
1.默读习作要求,想一想:
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要明确:A、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
B、要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他高尚的原因;
C、把内容写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2.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高尚精神?(不是只有伟人、名人才有高尚精神,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做出贡献,也体现了具有高尚精神)
3、你打算写谁,为什么要写他?在小组里说一说,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交流。
三、指导写作
1.你打算分哪几部来写?重点写什么?
交待“我”身边高尚的人是谁。
通过一两件事,体现他的高尚精神。
“我”要向他学习些什么。
2.如果现在要你动笔写,你有哪些困难?(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四、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五、写完作文后,自己修改,在小组里互相修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11-16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影子教案08-25
语文园地教案03-16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