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三峡【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
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
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 嘹亮(liáo)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báo) 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 静默(m) 抖擞(sǒu)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晕(yùn) 巢(cháo)
2、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施耐庵及《水浒》一书的主题思想
(2)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体会叙述故事置两线的妙处。
(3)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做事要有头脑,忌心浮气躁,做一个做事有谋略的人。
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本文巧妙地构思,分析课文是如何体现智取的?
教学难点:
把握杨志的思想特征,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一、有关资料:
1、《水浒传》作为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小说,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的笔法,矛盾冲突也成为人物展现个性特征的重要环节。《智取生辰纲》中既有个体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细咀嚼,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现于纸上,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文题或有关情节寻找突破口,深入体味人物的特征和命运,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水浒传》是我国最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都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只是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了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摘自《水浒传》前言)
三、介绍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与杨志故事相关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为学生将课文(第十六回)的内容与前面的故事内容很快衔接扫清障碍。
四、解释课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义(解释略)。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
五、在学生通读全文、细读全文之后,设计三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展开讨论。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讨论后逐一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二、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
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略)
2.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 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例如军健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3.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 处处小心 都管掣肘 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 预设机关 团结合作 智取成功
三、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
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
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 、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四、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学生试述,教师总结)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些不同的矛盾也是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
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成功的地方。
板书设计:
明线:上路 —— 中计 —— 失纲
暗线:定计 —— 施计 —— 劫纲
晁、吴之“智”
智用天时 —— 六月初四正午
智用地利 —— 黄泥冈松树林
智用人和 —— 众人巧演双簧
三麻—巧下药,麻倒对方(放倒)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清楚表达,并能说得生动有趣。
教学准备:收集书中人物
教学设计:
1.你们都爱看课外书吗:那么在这些书中肯定有很多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开展调查:你们都喜欢读哪些课外书,列举出最受同学欢迎的几部书。
3.小组讨论:这些书那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为什么喜欢书中的这几个人物?讲一讲这个人物身上最能表现他性格特点的一两件事情。
4.全班交流。
5.学生评价。
6.评出班上的“说书大王”个性化备课: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认识17个声子生字,其中会写“英、芬、扑、黑、法、便、念、最”8个字。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结尾句的含义。
3、学习英子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读懂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结尾句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1、课前观察阳光下景色,感受阳光的美好。
2、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春天,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一大早,英子就来到绿茵茵的草坪,她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课件:听《七色光》的旋律,看主人公英子来到绿茵茵的草坪。草坪里花儿开,鸟儿飞,阳光非常明媚。)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坐在这灿烂的阳光下,英子有一个美妙的想法,她想做什么呢?能做到吗?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每个句子读通顺,把不会念的或难念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老师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学合作练习朗读,这样你会读得更好。
2、说一说小英的.想法是什么?
3、快乐识字。(出示课件:带生字的花朵)
(1)瞧!花儿沐浴着春光就要开了,花儿上的字你都认识吗?
(2)教师相机点拨:“英”、“坪”、“翔”的韵母是后鼻音,“芬”、“茵”、“欣”、“严”的韵母是前鼻音。“英”和“茵”应进行比较认读,加以区分。
(3)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把小花上的生字记下来吗?
教师相机点拨:“英、芬、扑、便”等字可采用熟字加偏旁部首的方法识记,其中“扑”字是“提手旁”,不要写成“木字旁”。用比一比的方法,通过与熟字比较字形帮助识记生字。如“黑”和“里”字形相近,“黑”的上面部分里面是两点,不能写成“里”。
(三)形成应用,巩固生字。
1、我们新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宝宝,其中有8个生字包宝宝想住进我们的田字格里,下面我们就来给他们安家吧!
2、仔细观察8个生字,想想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
a) 上下结构的字:“英”、“芬”、“最”下面部分占的位置稍大,“黑”、“念”上面部分占的位置稍大。
b) 左右结构的字:“扑”左右均等,“法”、“便”右边部分占的位置稍大。
c) “最”字中间的一横应拉长,贯穿左右。
d) “黑”中间的一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独立书写。
5、老师通过投影展示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阳光》,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
1、今天,阳光是那么明媚,英子来到了绿茵茵的草坪。她发现不光是她的花儿、草儿,沐浴着阳光都显得特别美,不信你看看!
2、(课件:大自然在阳光下的景象。)
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②想想英子还可能看到哪些景色?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③读一读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你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这美丽的景象的词吗?(“欣欣向荣”)
④你能把这欣欣向荣的景色读出来吗?我们比赛看谁读得美。
3、你们瞧,在明媚的阳光下,英子乌黑的头发闪闪发亮,阳光是多么可爱啊!
这时英子心里闪出一个美妙的想法。
4、(课件:人物画面弹出一个旁白:“多好的阳光啊!我要把它带回去,作为礼物送给奶奶。”)
①指名读这段话。
教师点拨:读了英子的想法,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到第4自然段中去找答案。
②想一想,如果把课文的第4自然段去掉行不行。
(去掉就不能让读者明白英子送阳光的原因了,只有把这个原因补充说明了,事情的发展才显得完整。)
5、下面,我们就和英子一道把阳光送到奶奶那里去吧!
①指名读5、6自然段
说说英子是怎样把阳光带给奶奶的?(用裙子把阳光包回家)
②为了能把阳光带给奶奶,英子可小心了,她包得多仔细啊!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她包得很小心。(“紧紧”、、“严严实实”)。
③这么严实她还不放心,她回家的速度还特别快,你能从哪里看出她回家迫不及待吗?(“一进门”,“一边说着,一边打开”)
6、谁能体会英子的心情,把描写她包阳光的句子读一遍。
学生读过后,老师示范读
7、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英子,阳光跑到哪儿去了吗?
(让学生指出阳光是不能用裙子包回来的)
8、请同学们体验英子带阳光回去先高兴后伤心的心情。
先自由练读,再四人小组练读,指导互相评价,再推荐代表朗读。
9、英子多么伤心啊!阳光带不回来,奶奶又不能出去,那她就不能像我们这样沐浴着阳光了啊!英子越想越伤心,奶奶知道了赶紧抱住了英子。
10、请同学们读这两个句子
(课件:“奶奶把英子抱在怀里,很久没有放开。”
“奶奶把英子抱在怀里,很久很久没有放开。”)
①比较这两个句子,课文中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体会到奶奶之所以“把英子抱在怀里很久很久没有放开,是因为她已经被英子的行为深深地打动。所以她对英子说:“好孩子,不要着急,阳光跑到了你的心里,也跑到了我的心里。”
②“阳光跑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英子的关爱、体贴已经像阳光一般温暖着奶奶的心。
11、全班齐读第7自然段。
(三)课外延伸。
1、阳光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阳光长上脚跟着我们走吗?
2、引导学生借助镜子,玻璃等物体折射阳光,让阳光按着我们指定的方向前进,达成英子的心愿。
六、板书设计
6、阳光
英子 奶奶
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词语超市:复习巩固5个会认词,7个会写词。
金钥匙:让学生初步懂得从人物言行、打扮和旁人的感想、评价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灯谜:猜灯谜,体会其中的乐趣。
古文诵读:诵读古文,体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语文生活:组织“古代作品中的人物”交流会,开阔视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习作:在交流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通过人物的`言行、打扮和旁人的评价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词语超市部分:多种形式练读会认词,练写会写词。金钥匙部分: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打扮等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相见即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红楼梦》描写王熙凤出场的地方,就非常成功。它的成功在哪里呢?
二、品读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出场时说话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闻其声”。王熙凤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王熙凤那泼辣的形象显得格外突出。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出场时打扮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肖像描写,写出了一个容貌美丽、衣着华贵的贵族少妇的形象。 3.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旁人对王熙凤的感想和评价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贾母和黛玉对王熙凤的感想和评价是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侧面描写,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一个爽快、泼辣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三、巩固练习 1.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求: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人物说话、打扮和旁人的感想、评价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属④我的邻居 2.课外阅读《红楼梦》。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影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苏州园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
(5) 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 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 明确说明对象
(2) 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 了解使用的说明方法
(5) 明确说明顺序
(6)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 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重点难点:
1.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松鼠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课,导入新课
1.学习了第9课,我们了解了一位生活在海洋中的非常庞大的动物朋友──鲸,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你都了解了鲸的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朋友──(课件出示松鼠图片)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准生字词。
读后出示生词,指名带读。
驯良 乖巧 矫健 榛子榉实 帽缨舵 蛰伏 苔藓狭窄 勉强 栎树 褐色 敏捷 机警 警觉
2.说说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①由学生或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松鼠的某一方面读懂、读完整后,再交流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读出对松鼠的特点和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②教师随学生的发言板书。
松鼠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的描写,是从形体方面表现它的漂亮的'特点;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驯良的特点,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乖巧,最后写繁殖、换毛、是补充说明其他习性。
③用上“先──再──然后”自己说说松鼠搭窝的过程。
四、朗读比较,再品语言
1.读读下面一段对松鼠的文字介绍,与课文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出示
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准确的语言把对松鼠的描写更生动、更形象了。2.放一小段松鼠的影片,再回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松鼠的讨人喜欢。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丛书。
2.布置观察一种小动物,学着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
板书设计:
松鼠
漂亮 驯良 乖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2-22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配套教案08-10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影子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