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合集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感受文章体现的人物美好的心灵。
2.探究作者的匠心。
3.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主题。
【学习重难点】
1.探究作者的匠心。(重点)
2.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主题。(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神话故事?(学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学生:牛郎织女)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一讲关于大熊星座的动人故事。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主要作品有《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他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2.知识链接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它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从表现方法来看,童话大致分为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三种。但这三者并非截然分开的,有时互有联系。从表现题材上看,童话(大概念的“童话”)又分为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和文学童话(又称“品德童话”)两类。若再细分,童话还有古典童话、民间童话等。
3.识记重点字音。
干涸(hé) 绊倒(bàn) 瞬间(shùn)
舔净(tiǎn) 唾沫(tuò) 焦渴(jiāo)
水罐(guàn) 清澈(chè)
4.解释词语。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清澈:清而透明。
5.初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三、合作探究
(一)思路梳理
什么让这个水罐变得如此神奇?
明确:女孩→母亲(孝心)、母亲→女孩(母爱)、女孩→小狗(爱心)、女孩→陌生人(善心)
(二)写法探究
小姑娘的水罐极其神奇,作者为什么把水罐写得如此神奇?
明确:小姑娘的水罐“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标题分析
为什么课文不用“一罐水”而用“七颗钻石”作标题呢?
明确:“钻石”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在短文中是纯洁心灵的幻化物。由于爱,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说明爱心像银、金,像钻石般珍贵,作者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说明只要有爱,世界就会充满希望,作者就是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愿每个人都拥有爱心。这也就是把“七颗钻石”作为标题的原因。
(四)主题归纳
本文是作者写的一篇关心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童话。作者观察在天空的七颗亮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幻化成普照大地的钻石般夺目的星座的故事,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五)写作特点借鉴
1.联想丰富,想象无穷。文章通过丰富的联想,让人感知到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她的爱心、舍己为人的精神也因想象而精彩。想象同时也为故事的展开助上了一臂之力。
2.细致描写水罐的神奇。水罐神奇之处在于,水罐发生了如下变化: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四、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空罐
有水(孝心感天)
变银(爱心如银)
变金(母爱似金)
跳出钻石,涌出水流(爱心感动天地)
五、课外拓展
“我在俄国所看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作响,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以上这段文字摘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查阅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结合资料谈谈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坟墓是最美的坟墓”。
明确:能扣住托翁留给人类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及其伟大人格力量谈即可。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习作指导
教学重点:习作指导
教学难点:习作指导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读的书也越来越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书中的.主人公常常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为他们的快乐而微笑,为他们的痛苦而流泪,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
读了文章,何不把自己读书后的体会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呢?
二、明确习作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习作7"。
2.明确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写读后感。
3.弄清什么是读后感。即:读了文章、书籍后有体会,有感想,把它们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4.明确写读后感的好处。即:可以提高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拓思路
1.小组内讨论、交流:如何写好读后感?
2.全班交流。
3.教师:写一文章或一本书籍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文章或这本书籍,知道文章或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
写读后感,可以就整文章来谈,也可结合文中的部分来谈。
四、指导选材
1.谈话:回顾自己课内外读过的书或文章中,最让你难忘或深有感触的人物、情节,想一想自己当时的读书感受及联想到的人或事,跟他人说一说。
2.与同桌交流。
3.小组内交流。
4.说得好的,每小组推选1-2人,在全班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教法展示
安排一课时,语文教案-《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下同)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
①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
②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
③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
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
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
②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
③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
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
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可安排课内、课外各完成一道。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能够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并能用作者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增强学习修辞的意识即可。
(设计B)
教法展示
1.名例引路
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
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
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5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参考要点):“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确切,“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
2.金口大开
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
3.课文采珠
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A)
4.火花碰撞
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
①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②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③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
5.身体力行
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教案点评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认识修辞选择的重要性。
(设计C)
教法展示
1.阅读课文,了解“一、两、三”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
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
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
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
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
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
教案点评
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
语文教案-《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地球的美丽和唯一,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解说词的准确、严谨。根据批读要求,边读边批。
一、引入课文
说起地球,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暖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美丽的地球。
二、检查预习
三、粗读课文,提出疑问
1. 读1、2段,说说为什么人类对地球既熟悉又陌生?
2.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乡,但是人类对这颗行星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来认识这美丽的地球。
四、细读课文,了解地球
1. 课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地球。选自己喜欢的方面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学生阅读、批写)集体交流。
2.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知道课文分别从“地球的颜色、地球的年龄、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来写的。
3. 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如,列数字:地球的'年龄从数字上便于说明特征,就运用数字“46亿年”来说明地球年龄大;作比较:把地球表面水的面积与地球表面陆地的面积进行比较,说明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地球自转现象,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理解;打比方:利用地球和陀螺这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地球绕着地轴不停自西向东地旋转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五、精读课文,理清关系
文章最后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六、总结全文
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球是唯一的,所以我们的地球无可替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2-22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配套教案08-10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影子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