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7 16:36:2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精华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识字3是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的开篇课文。它是以对子的形式呈现,内容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对子情境优美,语言精炼,读起来琅琅上口,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妙,享受大自然的神奇,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对对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在极富感染力的语境中教师应该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大自然的实际,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学习目标

  1、认识雾、霜等13个生字。会写和、语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产生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重点:

  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学会对对子。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关于大自然景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有各种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我们大家都爱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识字3就是描写一些自然景观的,而且它还是一首对子歌,你们有兴趣读一读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生字

  1.预习反馈。有哪些小朋友已经预习过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3人分小节读)

  2.有意思吗?你们也想读吗?自己轻声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帮帮忙,也可以向同桌请教。

  3.让我们拿好书,眼睛看着书,一起来读一读吧!

  4.读得可真投入啊!还想读吗?这回我们换个玩法,对着读。

  (1)师生合作读第一小节。师板帖生字:雾、霜、霞,你发现了什么?他们的形成都和水有关系呢。利用偏旁来理解字意可真是个好办法啊!

  (2)第2小节指名一生模仿与同学合作对读。板帖:蝶、蜂,你又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是虫字旁呢?

  (3)第3小节分大组合作。板帖:李、杨,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为什么都用木字旁呢?

  5.还想这样读吗?同桌小朋友也来读一读。

  6.会读了吗?真的会读了吗?好,合上书,眼睛看大屏幕。去掉拼音会读吗?齐读。

  7.(去掉对子的后半部分)这样你还能对吗?好,咱们再来对对看。我们班的小朋友就是能干,读着读着都能背下来了!

  8.我们再来拍手读读对子吧!

  三、读词语和生字

  1.大家读得这么开心,我们再来玩个游戏怎么样?我这里有四朵云,要是你能读准他们身上的词语,就送给你!(指名四人)

  打印后贴在卡纸上

  云雾

  和风细雨

  花草

  蓝天碧野

  万紫千红

  桃李

  杨柳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朝阳夕阳

  朝霞晚霞

  (你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朝和夕的意思?)

  2.仔细观察云朵上的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3.多细心地发现啊!有些词语拆开来就可以变成对子,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编些对子

  4.请你来对对子,摘果子。

  长对(短),方对(圆),黑夜对(白天)。

  黑对(白),红对(绿),山川对(河流)。

  5.请你回家也和爸爸妈妈编编对子,看谁对得多,编得好。

  6.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棒,我来给大家变个魔术!变什么呢?把词语变成句子,你还能认出他们吗?

  这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

  阳光下,飞舞着许多的蜜蜂和蝴蝶!

  温州是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

  7.生字宝宝很调皮,藏在下面的句子里和大家捉迷藏呢,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红脸儿朝阳出东方,专给小朋友洒霞光。

  碧绿的田野禾苗壮,万紫千红花儿香。

  蝴蝶姐姐花间舞,蜜蜂妹妹采蜜忙。

  杨柳摇摆千条枝,桃李傍晚送夕阳。

  四、练习

  1.书写指导:秀和香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有发现吗?(禾子头;上下结构;)

  重点指导禾子头:写得扁一些;上撇是平撇,不能写成斜撇;竖要短,给下半部分留下空间,撇和捺尽量舒展。

  禾子头写3个。

  师范写秀,提醒秀上禾的撇稍短些,放的是下半部分的撇,因为上面的禾字头很懂得谦让,要不然两撇都那么长,就会打架了,这样一让,这个字就更好看了。

  学生自由练写香。

  2.完成作业本2.3题。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继续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说出课文哪一段详写,哪几段略写,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9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无论……都……”、“一……就……”、“严肃”造句。

  3.认识过渡句、段,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能借助过渡句、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能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5.懂得只有认真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别人服务的道理。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能借助过渡句、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分段和概括段意;教学第—段;完成课后4题和作业本第2、5两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齐读,导入新课。

  二、认读本课的3个生字和9个词语。

  三、生默读课文,分段,口头概括段意,板书:挂笔→不挂→重挂。然后,完成作业本第5题。

  四、

  1.抽读第一自然段,理解“魔术”的意思,辨别“芯”、“心”、“蕊”。

  提问:这小节写圆珠笔“妙极了”,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回答,导出板书:喜爱)。

  生带着喜爱的情感朗读本节。理解反映小键功能的语句为什么用分号(三种颜色并列,三个分句并列)。

  2.抽读第二自然段,了解“教授”、“作家”、“记者”各是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有文化的人,有扎实广博的知识,受到人们的尊敬)。

  生按思考题(为什么陆小亮见教授他们口袋里都插上两三支笔,自己就要挂上两支笔?)再读课文,回答,导出板书:羡慕。随后结合课文,用“无论……都……”造句。

  生带着喜爱、羡慕的.思想感情齐读本节课文。

  五、课时小结。生完成课后题4和作业本题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第二、三两段,结合课后题3,理解过渡段的作用,完成作业本第1、3两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巩固本课的生字、新词。

  二、

  1.抽读第3小节,理解过渡段承上启下、连贯一、二两段意思的作用。

  讨论:本小节应归第—段还是第二段? (联系“不挂笔”的内容,结论:应归第二段)

  2.先作情感语气指导,再抽读第4至7自然段。

  尔后理解:“劳驾”、“左右为难”的意思,前者要用换词法来理解:后者由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来理解。接着,生联系插图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这部分课文。

  3.按课后题1(3)题的问题自己默读第8至10自然段。抽答课文中反映陆小亮写信“费劲”的词句,板书费劲。

  齐读这些语句。生再找出反映“费时”的语句(“写了大半个小时”)板书:费时。

  理解“琢磨”的意思。

  朗读的情感指导后,抽读第8自然段,着重引导学生读出陆小亮写信心慌手乱、记不住字心中无数又羞于见人那种千难万难的神态语气。

  提问:王老师看了陆小亮给老奶奶代笔的信,为什么“微笑的脸慢慢变严肃了”? (因为“在短短的几十个字的信中,有好几个错别字”)板书:,错别字多。

  讨论:陆小亮写信那么费劲、费时,且错别字多,说明他哪些方面差?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差)

  提问:这样,陆小亮能不能很好地为别人(老奶奶)服务? (不能)所以,当听老奶奶的话后,陆小亮表现怎样?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板书:不好意思。

  4、抽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陆小亮有什么心事? (生联系课文内容回答)王老师知道后找他谈了话。你估计王老师会对陆小亮说什么话? (王老师可能告诉他:①写错别字、知识不巩固与挂不挂笔没有关系;②教授、作家、记者小小时候在学习期间也会写错别字:③挂上笔只会给学习;书写带来方便,更便于帮助别人等。)

  讨论陆小亮又挂起笔说明他有什么决心? (抽答,结论)板书:决心踏实认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

  生口头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课时小结。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3两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总结课文,进一步认识过渡段和合理安排详略的作用。完成余下的课后和作业本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无论……都……”、“一……就……”、“严肃”几个词语口头造句,完成作业本第4题

  二、生按课后题要求再轻读课文,抽答。(第二段详写,其余两段略写。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明确的中心。)

  三、那么,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要想更好地为别人服务,就要认真踏实地学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体会。

  四、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但学习了怎么安排详略,突出了中心,还学习和了解了过渡段过渡句的作用,课文除了第3自然段是过渡句外,还有哪一句是过渡句? (后来,王老师知道了他的心事,找他谈了话)抽答,黑板出示本句。讨论结论:这是从时间、人物、内容上把二、三两段自然地连接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过渡句承上启下,连接两段意思的作用。)

  五、全课总结。

  六、完成余下的作业本习题。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释词:(4分)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答案:

  1、刘义庆

  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3、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中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主旨。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学习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期行》

  一、导入: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简介《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1)字音:尊君在不fǒu 陈寔 shí 太丘舍shě去

  (2)停顿:陈太丘/与友/期行 元方/时年/七岁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翻译

  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二)学生自读,讨论,译讲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重点词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期:约定,动词。(今为日期,名词)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过了中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舍:舍弃。去:离开(今义为前往)

  友人惭,下车引之: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歉意。惭:惭愧。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不回。顾:回头看。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三

  内容:故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给人的启示。

  要求:

  1、说说《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2、你对元方的言行有什么看法?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二)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难点问题,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补充,订正。

  1、事件的起因:陈太丘与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

  事件的'经过:陈太丘的朋友失约,元方以礼责怪父友。

  事件的结果: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歉意。

  2、元方答语彬彬有礼,驳斥据礼力争,入门不以为然。可见他是一个懂礼识仪、落落大方的孩子。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五、当堂训练

  讨论: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对吗?(提示: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

  【板书设计】 期行

  元方: 聪明 机智 明理 诚信

  客人: 无信 无礼 改过

  第二课时 《乘船》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故事,懂得了守时、守信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再学习《乘船》(板书课题)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1)字音:华歆xīn 辄zhé 邪yé

  (2)王/欲舍/所携人 宁/可/以急相弃邪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翻译

  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二)学生自读,讨论难点,译讲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重点词句:

  有一人欲依附: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同行。依附:搭船同行(今义为依托)

  幸尚宽,何为不可?: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幸:幸而,恰巧。可:肯,同意(今义为可以)

  后贼追至: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贼:作乱的人(今义为偷东西的人)

  正为此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耳:语气助词,罢了(今义为耳朵)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三

  内容:故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给人的启示。

  要求:

  思考下列问题:

  1、〈〈乘船〉〉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觉得华、王二人孰优孰劣,为什么?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二)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难点问题,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补充,订正。

  (1)学生自己复述。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可提示:华的信)

  (3)启示:一个人不能轻诺寡信,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五、当堂训练

  讨论交流:〈〈期行〉〉与〈〈乘船〉〉这两则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从写法和主旨两方面来谈)

  点拨:

  1、写法上短小精悍,但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鲜明。

  2、主旨:〈〈期行〉〉讲守时,〈〈乘船〉〉讲守诺,都是诚信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乘船

  难之在前

  华歆 急人之难,始终如一

  乘 后则救助

  船 纳之在前

  王朗 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后则欲舍

  中心:通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的故事,说明了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

语文教案 篇5

  一、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说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故事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三、理解词义

  1.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2.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3.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

  4.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5.文雅:(言谈、举止)温和有礼,不粗俗。

  6.煞白: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7.张皇:惊慌,慌张。

  8.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9.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十分惊讶。

  10.郑重其事:

  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④):故事开端,写菲利普盼望于勒归来。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插叙旧事,采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贫富不同的情况及菲利普夫妇相应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第三部分(20-48):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面对已沦落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部分(49段):故事的结局,一家人躲避于勒。

  五、句子解析

  1.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这句永不变更的话有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在小说中多处出现,这是作者在极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一个细节,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相见。这永不变更的话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文章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叙述顺序交代的?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插叙作用分析法。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信”在小说起什么作用?

  这两封信,神奇地改变了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印象。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还给别人看,这封信还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使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围绕着这两封信,更好地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惟利是图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风气,二姐夫的求婚就是例子。所以,“信”是作品情节发展的催化剂,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4.第20自然段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景色的明丽,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为下文他们遇到于勒后情绪的变化作铺垫。

  5.文中描写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处细节描写极为形象地描写了两位太太吃法的文雅,也正是这种文雅的吃法打动了爱慕虚荣的菲利普,为下文他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妻子、女儿吃牡蛎,直至于勒的出场做了铺垫。

  6.“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分析此处省略号的作用。

  此处菲利普神态异常,多处省略号可以看出他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体现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7.“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三种称呼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默念的话语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语意上的重复,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写“我的亲叔叔”,其中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饱含讽刺意味。

  8.作者在小说结尾处,安排了一个“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这是多余的吗?

  小说写若瑟夫付完牡蛎钱,按情节的发展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安排了若瑟夫给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让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来一次集中表演。于勒接过钱,赶紧道谢,并尊称自己的侄儿为“年轻的先生”,表现了他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辛。

  9“在我们面前,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此处的“紫色的阴影”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紫色的阴影”语意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此处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课文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展示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特点,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作者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啦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啦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2.啦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难点: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人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啦什么?想到啦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啦!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啦。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啦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啦,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也要饿死啦。……

  3.教师小结导人: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啦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啦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啦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⑴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⑵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形近字:禹()旺()壤()汤()陕()寓()汪()嚷()烫()浃()

  ⑶词义: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啦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啦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啦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啦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啦洪水。)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反馈分段情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诉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火神杀死。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继承你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战治服啦洪水。

  五、学习课文,啦解鲧治水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啦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①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被淹没啦,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a.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

  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理会”在词典中有五种含义:①懂得,领会,如:“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②注意(多用于否定),如:“人家说啦半天,他也没有理会。”③理睬,过问(多用于否定)。如:“他在旁边站啦半天,谁也没有理会他。”④理论,交涉;⑤照料,处理。在文中应该选第几项?(第③项)

  c.教师小结: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再也不能袖手旁观啦,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鲧治水的方法与结果。

  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⑴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啦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啦洪水,露出啦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啦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

  ④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啦洪水,但最终的结果

  又是如何呢?

  ⑵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啦鲧,夺回啦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陷入灾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的认识与啦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终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5-30

语文园地教案03-16

语文《荷花》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