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合集[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爱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3、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
1、猜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真神气
2、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你们想过怎样解决个问题吗?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就动脑动手想了一个好办法。
【讲授】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读:
(1)下午放学的时候,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大雨……小林的雨衣──
(2)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
(3)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4)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与同学讨论解决。
2.检查生字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卡,“开火车”读。
(2)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相互讨论不理解的词义。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2.开火车接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想说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播放课件。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读:
(1)下午放学的时候,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大雨……小林的雨衣──
(2)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
(3)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4)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
【活动】
(四).思考,讨论
1、复述“充气雨衣”发明的过程。
2、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
3、你喜欢小林吗?为什么?
4、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用品给你带来不便的事吗?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吗?
激励语: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2.能用欢快的语调儿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能随着优美的曲调唱歌。
3.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感情朗读儿歌。
教学难点:
用欢快的语调背诵儿歌,从中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
课目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快乐的节日》歌曲;
2.《快乐的节日》图片或动画片;
3.所有字,词的课件或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放《快乐的节日》歌曲,会唱的跟着唱一唱。
2.听了这首歌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3.让学生说一说什么节日你最快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课文,请小朋友们认真听。
2.小朋友借助拼音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3.借助课前预习笔记与小组同学交流识字方法。
4.学生汇报、老师指导归纳识字方法。
①换一换:祝→祖。(与祭祀有关)
②加一加:加+贝=贺口+玉=国习+习=羽王+里=理
③形近字:席+度。
④平翘要分开:zhù祝zǔ祖chuī吹
⑤后鼻音字:xìng幸jìng敬fēng丰yǒng勇
⑥同偏旁:文→敢敬
5.识字游戏,巩固识字。
找朋友:(把上下两行字组词连起来)。
敢敬祝幸度席自羽
过勇尊不主贺毛由
三、再读课文,熟悉字词
1.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此刻心情。
2.指发名朗读。
3.齐读,共同体会自己的快乐心情。
四、生字归类,指导写字
①左右结构:吹地快师(左窄右宽)
②教师范写:师老
师:第二笔是竖撇,左边窄右边宽,最后一笔上面不出头是悬针竖。
③学生先描红再练习,师个别指导。
④展示漂亮的字。
五、作业:
把儿歌读给父母听,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简单介绍: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3、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第三首。
二、教学古诗:
1、朗读古诗:
(1)要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学习“单于、欲、将、逐”。
单于:匈奴首领。
欲:想要。
将:率领。
逐:追逐。
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那个词、那句诗的意思?
(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3、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四、背诵古诗。
五、拓展欣赏:
唐代有很多边关诗。我们再来了解一些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五、作业:背诵此诗。
板书:
塞下曲(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围绕重点,教学设计遵循了趣味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三个原则。意在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使儿童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拼音,在多种多样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提高拼读能力,从而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制作关于an、en、in、un、ün的多媒体。(教师)
2.制作关于前鼻韵母an、en、in、un、ün,整体认读音节in、un、uan的音节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拼音,尝试发音
1.引入:今天,老师请来了五个拼音娃娃,它们是——an、en、in、un、ün,请你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们有什么发现?
2.学生发现都有n,尝试发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对拼音的观察,从而发现前鼻韵母的规律,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韵母记得更牢。
二、观察图片,学习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一)教学an和整体认读音节uan。
1.出示图片引导发音。
师:请同学们跟随拼音娃娃一起去它们家里看看吧!看,这一家人都在干什么呢?(生:看电视呢)电视上演的是哪儿啊?(生:天安门)天安门的“安”就是旁边这个韵母的发音。谁来试试?发这个音的时候,先做好ɑ的口形,舌头再慢慢往上抬起,感觉音是从鼻子里面发出来的,请看我的口形……谁看清楚了?
2.多种方式练读。
学生自由练读、指读、齐读、开火车读。
3.探究发音方法。
学生编个顺口溜来记这个韵母的发音,拍着小手一起说说。
4.学习整体认读音节uan,看图,电视边上放着什么?(生:球)它是什么形状的?(生:圆的)把“圆”的声调变成一声,试一试。
5.学习发音,uan是整体认读音节。教师范读、领读。
6.uan的声调标在a上,进行四声练习:
uān(冤案) uán(缘故)
uǎn(远方) uàn(医院)
7.学习介母是u、ü的三拼音节。
(1)学生自由拼读。
ɡ-u-an→ɡuan -u-an→uan h-u-an→huan
(2)回忆、q、x和ü相拼时的读法,学生拼读三拼音节。
-ü-an→uan q-ü-an→quan x-ü-an→xuan
(二)教学en。
1.出示图片引发音。
师:再来看,图上妈妈的手在干什么?(生:摁遥控器)“摁”遥控器的“摁”发成一声就是这个韵母的发音,谁来试试?很棒!发这个音跟发an的方式是一样的,先做好发e的口形,舌头慢慢向上抬起,感觉音是从鼻子里发出,请看我的`口形……谁来试试?
2.多种方式练读。
男生读读,女生试试,同桌互相读一读。
3.探究记发音方法。
编个顺口溜记记。(摁个门铃 en en en )师生一起加上手势说一说,记一记。
(三)学习前鼻韵母in和整体认读音节in。
1.看插图说话,引出in和in:茶几上放着什么?(生:饮料)“饮”的韵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又一个前鼻韵母,在in的前面加上声母,就是整体认读音节in,它的读音和前鼻韵母in相近。
2.练习发音。
师:谁能学着发in的音?(学生试读,师生共同正音。)
3.告诉学生in的声调标在i上,去掉i的点。
4.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练习。
树阴下面多阴凉,īn īn īn。
十五的月亮洒银光,ín ín ín。
夏天热,喝饮料,ǐn ǐn ǐn。
杯上有个小手印,ìn ìn ìn。
5.拼读音节练习。
(四)教学un和ün,整体认读音节un。
1.学习发un的音。
(1)教师引言:现在飞来一只蚊子,它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韵母,大家认识这个韵母吗?它怎么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指读、小组读,男女生互读。
2.学习发ün的音。
(1)小朋友们如果不小心,就会被蚊子叮两个包,那可就变成我们今天学的另一个前鼻韵母啦。
(2)指出发这个音时,口形跟发un差不多,只是发音不一样。教师范读。
(3)学生跟读、齐读。
(4)编儿歌帮助记忆:反正门就是un,加上两点就是ün。
3.探究发音方法。
编个顺口溜记忆:一只蚊子,ún ún ún;头晕头晕,ǖn ǖn ǖn;白云白云,ǘn ǘn ǘn。
4.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大看到我们教室里这么热闹,也过来了,这时带着ün头饰的小孩找不到妈妈了,大哭起来,阿姨走过来问她:“小朋友,你为什么哭呀?”“我找不到妈妈了。”阿姨说:“擦去你的眼泪,我带你去找妈妈。”她们手拉手去找妈妈,就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un。(指名读,齐读。)
(2)un也喜欢戴漂亮的帽子,小朋友看。(出示:ūn、ún、ǔn、ùn)指名读,齐读。
(3)读一读,说一说:
a.(读到ún时,师述。)你能给“云”找朋友吗?(生说,随机出示音节词认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从说明性文字中提取重要信息并编写阅读提要。
2.品析本文准确的说明语言。
3.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4.学习由此文拓展,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丰富环保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筛选信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内容。
难点:理解本文用数据说明问题的妙处。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资料,如海洋对人类的贡献,我国及世界海洋的现状等。(可选一个也可两个都做)
2.资料要详细、真实,切忌泛泛而谈。
3.同学之间可分工合作、共同收集。
(预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海思》一文中作者“思”的是什么?通过“思”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自由简单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海洋忧思录》,作者为何而“忧”?“思”的又是什么?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意在将前后所学知识串连起来,形成知识项链,同时通过比较阅读,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搜集情况
1.分小组交流。
2.每小组推选两位优秀者全班交流。
3.老师对搜集好的同学予以充分的肯定、表扬。
(避免搜集走过场,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习惯,通过鼓励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忧”的是什么?“思”的是什么?
明确:“忧”的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日益变化,“思”的`是人类应如何保护、拯救海洋。
②文章五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这五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部分:总述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但人类却从海洋里过度攫取资源,同时又使海洋受到了污染。
第二部分:说明珊瑚礁对于海洋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以及人类破坏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环境。
第三部分:写海洋鱼虾给人类带来大量蛋白质资源,但人类却过度捕捞鱼虾。
第四部分:解释鲸鱼之谜——汀脂锡的污染。
第五部分:排污污染了海洋,呼吁大家都来保护海洋环境。
这五部分是总分总的关系,第一、五部分是总述,二、三、四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分述了人类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此环节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认识,学会提取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信息。)
四、 点拨示例
1.分组朗读第一部分两个自然段。
2.这一节两个自然段分别侧重说明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自然段说明海洋孕育了地球的生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需要,第二自然段说明人类不顾后果破坏海洋资源。
3.为什么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怎样污染海洋环境?
作者列举了大量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这些数据究竟起何作用呢?
先让学生找出列举数据的句子,然后由同学们试着分析列数据的作用,最后由老师予以点拨归纳。
例①地球上被称为生物圈的空间约97%由海洋构成。
——说明海洋是生物圈最主要的空间。
例②作为地球上生命之源的水,97%也蕴藏在蔚蓝色的大海里。
一说明海洋蕴藏的水之多。
例③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栖息于海洋。
——说明海洋是绝大多数生物的栖息场所。
以上三个数据例子共同强化说明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例④人类……向里面倾倒了几十亿吨有毒物质。
——说明有毒物质之多。
例⑤约有lO%的珊瑚礁已被破坏殆尽,而照目前的破坏速度,20—40年后将会上升到70%。
——“20—40年”说明时间之短。
——“10%到70%”说明上升速度之快。
例⑥世界最大的15个海洋渔场中,13个在掠夺性捕捞的重压下已日渐退化。
——“15”与“13”两个数字的对比,说明海洋渔场退化的范围之广。
以上三组数据充分说明海洋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4.引导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品味示例:
例①约有lO%的珊瑚礁已被破坏殆尽:
——用“殆尽”而不用“尽”,准确地说明了10%中还有少量珊瑚礁没有被破坏,符合客观事实。
例②20—40年后将会上升到70%。
——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因此只能用猜测的语气,如果删掉“将会”反而不科学了。
例③从泄漏的石油到丢弃的放射性污染物给海洋带来深重灾难。
“深重”强调污染之严重。
(此环节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角度与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概述内容,品味语言分析中列举数据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实践探究
按照教师的点拨示例,学生分组学习探究二、三、四、五部分。
1.具体分工,全班一、二、三组,分别对应探究二、三、四、五部分。
2.探究内容:
①概述各部分分别说明了哪些内容?
②画出用数据说明的句子,说说这些数据有何作用?
③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呢?试举一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3.分组探究以上内容。
4.交流信息:每组推荐2名代表交流探究的结果。
5.教师小节。
(教是为了不教,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
二、深入探究
1.文章第五部分引用了一句成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成语在本文中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
明确“水能载舟”是说海洋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地球文明,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要求;“亦能覆舟”是说由于人类过度开采海洋资源,污染海洋环境,势必会遭到海洋的报复。
2.读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此问重在激发学生保护海洋的意识,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
3.在生活中我们似乎远离海洋,那么我们该如何为保护海洋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呢?
(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又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课后拓展训练
1.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如何保护海洋的呢?要求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好,然后全班交流。
2.如何才能拯救海洋呢?通过查资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语文教案 篇6
【内容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它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瀑布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叶圣陶对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组诗意象丰富,语言优美易读易诵。
【设计理念】
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借助音像资料让学生对瀑布的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瀑布、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叠、喻”等生字,会写“瀑、叠”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且能背诵。
3.深入理解全诗,了解瀑布的特点。
4.在学习中感受瀑布的美,激发对瀑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全诗,了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瀑布的热爱及赞美之情,增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配乐朗读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吟诗激趣,揭示课题
1.出示李白的名诗《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提问:
A.诗中重点描写的是景物是什么?(瀑布)
B.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观察瀑布的?(远望瀑布)
C.在作者看来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像一条银河)
3.师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诗《瀑布》,看看在他的眼里瀑布又是怎样的。(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诗,认读生字
1.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画词语,注意听清楚字音。
2.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通,读顺。
3.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
三、细读体会,质疑问难
1.自由读诗,分析对比。
A.《瀑布》与《望庐山瀑布》在观察角度上有什么异同?
B.两位作者在“瀑布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2.小组交流,相互解疑。
3.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A.《瀑布》与《望庐山瀑布》在观察角度上有什么异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观察角度只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瀑布》教案》,来自网!
有一个就是远望,但是在诗歌《瀑布》中,作者由三个角度对瀑布进行观察和描写,一是没见瀑布,先听其声;二是远望瀑布全身;三是在瀑布脚下仰望。)
师述:请同学们用直线画出说明作者观察点的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写,这样条理清楚。)
B.两位作者在“瀑布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①作者认为瀑布的声音既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师述:“叠叠”和“阵阵”是什么意思?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
(这些叠词强调事物数量多或出现次数频繁。)
师述:你能模仿一下瀑布的声音吗?
(学生自由模仿,谈感受,体会瀑布气势的雄伟,体会作者恰当的表述。)
(②李白在远望瀑布时,觉得瀑布像一条银河,而叶圣陶先生,却觉得瀑布像一道白银。)
师述:用“ ”线画出打比方的句子,细细品读,思考: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什么?
(恰当,不仅写出了雪白的颜色,还写出了其光泽。)
③叶圣陶先生在近处仰望瀑布,觉得瀑布像珍珠的屏,风吹来,它又如烟,如雾,如尘。
播放关于瀑布的录像,学生欣赏,结合情景理解课文。
④出示句子“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思考为什么烟、雾和尘之间用“,”而不用“、”呢?
(因为他们是三个短语而不是词语,即“好像烟一样,好像雾一样,好像尘一样。)
4.配上音乐有感情朗读。
5.用一句话赞美瀑布。
四、总结写法,激励探索
作者之所以能把瀑布描写得如此美丽,如此壮观,除了他能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叙述,还在于他能细心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恰当的描写。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技巧,那么我们就能把大自然里的美景尽收笔下。
五、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教师范写“瀑”和“衬”字,指导学生写好笔画,及衣字部,不要写成示字部。
2.学生练习书写。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把全诗背给父母听。
3.完成课后的词语花篮。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词,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教学过程
一、由插图导入
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 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二、检查预习(见人教社教案226页)
三、讲析课文
(一)中心论点
本单元学习的是文化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
(提问:本文属于那一种?第二类)那么本文作者提出来的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作答)
答: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二)中心论点第一方面: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请迅速在文中找出能证明这一观点的重要语句。)
⑴“(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的]烘托〈着〉作品。”
提问:“某些东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即“美术作品的命运”,也就是艺术作品完成后,它的坎坷经历,这会给它带来一种经历沧桑的厚重感,或者更多的东西。因为世界是相对的,只有失去过才懂得珍惜,因此那失而复得的东西,不它是完璧,还是残缺,都显得更加珍贵。那种经历也便成为艺术的一部分,看不见却可感,所以我们称之为“虚”。
引申:虚实相生,即空的部分和实的部分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空的部分可以补充实的部分,由实的部分又可以想象空的部分。正如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出示几幅国画,例如“独钓寒江雪”
⑵“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这一句的含义是,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单一的,特殊的,欣赏者在欣赏时难以跳出具体的“这一个”;手臂残缺,雕像所要表现的内容变得不确定起来,欣赏者不受雕像内容的限制,进入更带有个性色彩的审美活动中,即可以展开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具有普遍性的。
“舍弃部分”指的是失去的双臂 ,“获取完整”意义是维纳斯失去双臂后,从整体效果上看,艺术价值反而大大提升了。
⑶“散发着……神秘气氛”
⑷“获得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
⑸“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⑹“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学生活动]
1.维纳斯是一种真正美的东西,她的手的残缺会影响她的美吗?(当然不会)
例如:西施 从“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知道,西施有胃痛,而且据说她还经常咳嗽,难道仅仅因为她有这些毛病,就没人喜欢她了吗?(生笑笑说:“不会,很多人抢着呢!”)关键的因素就是本质上美与否,对吗?
2.既然残缺不影响她的美,那现在要不要复原她的手呢?如果复原,怎么复原,请大家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
3. 想象完毕,请三位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完整的维纳斯”。
4.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来看课文的第五段,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5.作者是怎么认为的?(不要复原)你从文中那些话看出来的?(请一位同学读出来)
从“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一直到段尾。
6.为什么“我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怎样理解这种心情?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审美心态,正如:上网聊天 两个人未曾谋面,却在网上相知相交,情深日笃,直至朝思暮想,此时此刻,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呢?是希望和对方见面吗?生:害怕,恐惧生:怕来了一头恐龙!
由此可见,真正怕的应该是现实会打碎原有的想象。作者对维纳斯的欣赏也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他怕新的形象会影响原有的欣赏模式。
7.为什么我会对真正的原形那么恼火?
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不是有手臂的原形,倒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一旦真正的原形出现在面前,一旦由残缺而产生的美感丧失殆尽,那倒是令人恼火的。
8.作者以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用文中的话作答。
答:“以艺术的名义”,他认为自己排斥所谓的“原形”,不是出于个人好恶,而是对“两件”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衡量后得出的判断。
(二)、中心论点第二方面
⑴上面我们所讨论的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再仔细研究一下作者的中心论点好象不止这一层,大家看看这句话还包含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其实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开始我们已经找过跟第一个问题相关的重要语句,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集中在1-5段,那么另外两个段落讲的是不是第二个问题呢?浏览一下,迅速回答我。(是)请告诉我能证明你的`答案的重要语句。
答: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呢?
⑵ 那么你可不可以在这两段中找到答案呢?
答: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正相反,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 怎么理解这些话?比如: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女神仙,她以手多著称,(生答:千手观音),她有这么多的手,这些手都在干什么呢?有的手也许在托着一个花瓶,有的手也许在捏着佛珠,有的手也许在拿着一个手机,因为手太多了,因此,有的手没东西可拿,只是在迎风招展,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即使她有一千只手,也数的尽,看得透,但是如果她把手遮起来,藏在她的衣袖里,又有谁知道她有多少只手呢?
再如金庸、古龙里武侠人物,‘整天把武器挂在身上的人,与从不让人看见他的刀的小李飞刀比起来,那个给你冲击更大呢?现在如果你按照你心目中最完美的样子去复原,满意的是你个人,别人未必会喜欢,但如果不复原,则皆大欢喜,对不对?何止是对啊!简直是太好了,现在我都恨不得把我的手臂也砍下来了!(完整≠完美)
但是仔细想想,作者的话也不免有些武断,比如前文所说的胜利女神。
四、小结
经过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得到了两点感悟:
一是艺术创作注重虚实相间,“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
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
这种艺术手法在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中也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从绘画到音乐,到文学无不展现。
比如,我们上面说的国画中的“留白”手法;另外还有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我国古诗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经常说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或“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之类之类。
唐代贾岛有一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让学生来赏析)
明确:妙在“云深不知处”,倘使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则成村夫俗语。
崔护也有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让学生赏析)
明确:动人之处在于留下的遗憾和悬念,如事情成为“人面已到山后去,骑驴迎来不宜迟”,就简直是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似矫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美不可言的效果来自虚写,人间没有谁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读者心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5-11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5-30
语文影子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