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锦集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们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
②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③能在这篇课文的引领下,自觉阅读《爱的教育》,接受爱的教育。
课前准备
①课文插页的挂图。
②写有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推介新书,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永恒的,令人百读不厌。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一本书,该书曾在19世纪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并且先后被译成了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你们想知道这书叫什么名字吗?《爱的教育》真的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里边的一篇故事(板书课题)。
→初步阅读,读通课文
①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比较长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②出示小黑板,读准9个词语。(遭到不幸、怜悯、屏息凝神、俯下身来、千叮咛万嘱咐、号啕大哭、目不转睛、端详、恍然大悟)
③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出现的问题,同学互相帮助纠正。
④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纲导读,感悟理解
①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
a.当知道卡罗纳所遭遇的不幸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万分伤心的?
c.“我”和同学们是怎样传达对卡罗纳的关爱的?
d.当“我”跑过来扑进母亲的怀抱时,她为什么把“我”推开了?“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
你从母亲的“目不转睛”里读懂了什么?“我”恍然大悟了什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学生读读、画画、议议。
③提供范例,指导交流。(以第2个问题为例)
小黑板出示三个句子,理解卡罗纳的伤心。
a.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脚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b.他的脑海里一下子闪现出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c.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起来。
④学生交流。(要求: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评议。)
→欣赏评价,延伸教育
①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传递一种相同的关爱,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去宽慰卡罗纳呢?
②你对卡罗纳身边的人们是怎么看的,请选择一个作一番评价。
③师小结: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褪的。爱,让人间充满温馨。同学们,让我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吧,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
→布置作业
①积累9个词语。
②摘抄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③谈谈自己对本课课题的理解,这个标题好吗?若不好,你能给它换一个更好的课题吗?并用文字将自己的想法记述下来。
24*给予是快乐的
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前准备
①词语卡片。
②收集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成语。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愿望,都可以体现对别人的爱。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小男孩,他对腿有残疾的弟弟百般关怀,令人感动。(板书课题)
②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或借助注音。
②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按段落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地方。
③反复读读以下词语:
圣诞礼物,饶有兴趣,闪亮,羡慕,宽裕,惊叹
不由自主,显然,神气,湿润,喜悦
④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精读课文,探究情感
①自由读课文,想想你对课文哪部分内容特别感兴趣,或感受特别深刻,在书上作些批注。
②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a.小男孩喜欢保罗的圣诞礼物吗?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b.保罗的想法一错再错,你能说说他的两次错分别是错在哪里吗?
c.小男孩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表达了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你怎么理解“给予真是令人快乐的”?请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拓展阅读,感悟主题
①轻声朗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说说短文讲了什么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
③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格言名句。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坏、扎等8个字,会写坏、松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懂得好朋友之间应该友好相处。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松鼠吗?松鼠长什么样?它最喜欢吃什么东西?(松果)对,小朋友对小松鼠还记忆犹新,不过今天老师要向小朋友们介绍的两位朋友里边除了松鼠以外还有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请看课文。
二、学习生字和课文
1、请小朋友们用铅笔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回答出来。
2、自由读课文,同时用铅笔把文中的生字勾出来,多读几遍读熟为止。
3、同桌交流、帮助,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4、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生字。
5、开火车读,分小组读。
6、全班交流:识记生字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如:熟字加偏旁:不──土──坏
少──口──吵
比一比:环──坏
爪──抓
每──莓
7、给生字组词,不对的要及时给予纠正。
8、分4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内容:
⑴小组成员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提出来,其他成员给予帮助。
⑵组内成员分段读课文。
⑶边读边思考:
①课文有几幅插图?分别画了什么?
抽生一一作答。
②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③纸船和风筝在松鼠和小熊之间起了什么作用?
⑷全班齐读课文。
⑸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⑹让生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⑺学习了课文以后,小朋友们明白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小朋友们,谁能读好第一段,就请站起来读。(以下各段类推)
2、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让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和自己的想法把小熊和松鼠之间发生的事情表演出来,看谁表演得最好。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通过默读、朗读,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邓亚萍为了祖国的荣誉而奋勇拼搏的内心世界和丰富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板书: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
3、过渡:她是怎样报效祖国的呢?我们一齐来学习第四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了解:
1、自由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奥运会奋勇拼搏蝉联生涯弥补瘫倒
增添全力以赴胜不骄败不馁精湛荣誉
光彩锐不可当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亲自/把金牌挂在她的胸前。
3、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4、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的是谁?她为什么能为祖国争得巨大的荣誉?
(课文写的是邓亚萍,她为我国获得了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冠军。)
5、指名发言,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三、指导理解: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
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想象:
邓亚萍为什么会激动得流下眼泪?此时她会想些什么?
联系电视中看到的运动员获奖的画面,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3、指导朗读:
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邓亚萍的这种心情?
(1)、指名读,评议。
(2)、自由练读。
(3)、齐读。
4、自读2—3自然段,思考:
邓亚萍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呢?
5、四人小组交流。
6、集体交流,指导理解、朗读:
(1)、能吃苦。
(2)、不服输。
7、引导体会遣词用语的准确、简练:
(1)、反复读2—3节,划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好在哪里?为什么?
(2)、交流,指导朗读、体会。
8、学习第4自然段:
(1)、邓亚萍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她有没有骄傲呢?
(2)、面对鲜花和赞誉,她是怎么说的?
(3)、她为什么将荣誉归于祖国?她又是怎样“报效”祖国的?
(4)、“总是”说明了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邓亚萍说的话。
四、导行:
1、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2、你还知道哪些运动员的感人事迹?
3、谈话,提出希望。
五、布置作业:
搜集优秀运动员的事迹。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要求:
1、加强识字教学,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课文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了解上海广播电视塔雄伟壮观的景象,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激活学生的经验,使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学会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和背诵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过程: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面对的是六、七岁的蒙童,必须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第一位的要求是能够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
一、引言激趣,大胆猜测
读书之前,为了造成悬念,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并借助贴画,用简洁生动的导语把学生带入课题情境,同学们,你们猜一猜我国最大的城市在哪里?并贴出上海全景图点出14多万人口,世界最高的塔是什么塔?亚洲最高的塔是什么塔?贴出广播电视塔并说明是世界第三高塔,随即引入课题“东方明珠”。
[这样导入旨在给学生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
二、自读尝试,在课文中找寻兴趣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要把学生的注意焦点集中到“喜欢”和“能读”上来,而不是理解多少。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尝试小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并且知道文中有几句话,几个自然段,每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懂得课题为什么叫“东方明珠”。
(2)通过几次自由朗读,读通全文,圈出生字,生字多读几遍。
(3)及时检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在读通阶段,学生感知的是课文一幅轮廓式的鸟瞰图。
[低年级的学生阅历浅,知识少,教师对学生“自读尝试”的引导不可忽视]
2、细读课文,突出重点,理解词句,采用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观察实物,看挂图,投影,演示等方法有所侧重地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1)观察“明珠”,兴趣激发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说说有几句话?(两句)
②指名读第一句,观察“东方明珠”的挂图,知道由11个圆珠球,6条腿组成,并且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③指名读第二句,理解“美丽的名字”,想想你们吃的、玩的东西有好听的名字吗?(比如吃的有:汉堡包、娃哈哈、酸奶、喜之郎果冻、qq糖、沙琪玛……,玩的有:溜溜球、碰碰车、滑滑梯……)“东方明珠”名字美在哪里?
④这么好听的名字,我们该怎么读呢?指导读第二句
⑤齐读第一自然段
⑥尝试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和美丽名字
(2)表现“明珠”,其乐无穷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通过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重点词句。
①理解“像一个巨人”,从哪里看上去像人?“巨”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高而大?(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再读出塔的壮观。
②理解“五光十色”、“五颜六色”,看图“东方明珠”塔上的灯光有哪些颜色?可以用一个什么词?(五颜六色)这些灯光不仅颜色多,而且闪着五光十色的东西?(节日的烟花、彩虹、圣诞树,舞台的灯光……)闭眼想橡“东方明珠”五光十色的情景,师描述,在夜晚,我们来到黄浦江边,看到塔上成千上万盏灯亮得像一个小小的太阳,五颜六色变化多端,一会儿像飘荡的彩云,一会儿像飞舞的浪花,一会儿像闪烁的星斗,美丽极了。学生睁开眼睛美美地读这句话。
③尝试背诵
(3)赞美“明珠”,又增新趣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齐读,展开想像
②师讲述,上海广播电视塔既高大又美丽,她高高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指名读。
③当你看到这段美丽景象你会怎么赞美?假如你站在塔下会问什么?(如这座塔是谁建的?什么时候建成的?建了多长时间?总投资多少?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无限情趣。
④尝试背诵这自然段
[根据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从具体可感的观察实物,看图像,演示等入汽船引导理解,根据其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在“乐”和“趣”上下功夫]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养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发展目标: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 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3、 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
2、 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 学生汇报。
4、 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 指导朗读。
(2)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 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 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 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 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 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 看图,听音乐。
2、 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 布置作业
1、 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 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题:7 草原
课时:第二课时
教者:钱素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网络图片的感知中学习、理解课文1、2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2.使学生懂得草原景色的特点,了解蒙族同胞的热情;
3.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草原的景色美。
教学重点:掌握1、2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归纳出草原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句里行间体会蒙古人的热情。
教具准备:大课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生字词,并说说生字词的意思。
2.请学生展示网上下载的有关内蒙古草原的图片和资料,并说说自己对草原的初步认识和印象。
二、学习新知感知草原的景色之美、人之热情。
1.激发兴趣:你们眼中的草原和老舍先生所写的草原是否相同?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
(2)再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
(3)朗读课文,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
(4)组织讨论,说说草原景色的特点。
课文哪些句子生动地描写了草原的景色?
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这些特点是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
(5)读文、板书、归纳:
特点:广阔辽远一碧千里柔美和谐
手法:比喻拟人反复
(6)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课文,在读中归纳自然段的意思,体会草原的景色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组织学生自学课文,提疑释难。
(2)启发学生读文思考:
在草原上行车有什么特点?
作者看到的河像什么?这一句为什么加上感叹号?
蒙古族是怎样迎接客人的?
(3)放手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4)指导朗读课文,体会句里行间所体现出的蒙族同胞的热情。
(5)小结自然段内容。
三、巩固知识,反馈练习。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再指出它们各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
2.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清新,天空是()明朗。
(2)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唱的是什么,听者()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四、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及训练情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读课文,思考:蒙族同胞是怎样接待客人的?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1、听课文录音,给课文标上小节号。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再自己读读课文,想想每节课文的主要意思。四人小组讨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
三、反馈: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议正音。
2)说说每节课文写的景色相同吗?。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
4、再读课文,比较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6-1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8-25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6-23
小学语文教案06-10
小学语文《星夜》教案06-16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6-15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6-15
小学语文荷花教案07-11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