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弱之辩》阅读答案

时间:2025-07-10 17:06:38 秦彰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强弱之辩》阅读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强弱之辩》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强弱之辩》阅读答案

  《强弱之辩》阅读答案 1

  强弱之辩

  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①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②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

  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③其弱也。

  (选自唐.罗隐《两同书》)

  [注释]①奉:尊重。此指陪衬。②御:支配,此指显出。③辍(chuò):停。此指消除。

  [文言知识]

  “然则”及其他。“然则”在文言中是个固定词组,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上文“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意为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又,“虽然”,相当于“虽(这么说),然而……”,如“虽然,其事有本有原”,意为虽这么说,然而那事情还有本源。又,“于是”,相当于“在这个时候”,如“于是暴雨,人皆避之”,意为在这时候突然下雨,人们都躲雨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夫________;

  ②宗________;

  ③金________;

  ④至________。

  2.翻译:岂怯懦之谓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句首发语词,无义;②推崇;③金属;④极。

  2、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柔弱的人吗?

  3、强与弱是相对的。

  《强弱之辩》阅读答案 2

  (以道家思想类文本为例)

  一、重点字词解释

  "强":文中多指外在的武力、权势或强行干预。

  "弱":文中指柔顺、不争的自然状态,如水的特性。

  "辩":通"辨",指对强弱本质的辨析。

  二、句子翻译题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事物,但攻击坚硬东西时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改变水的本性。

  三、内容理解题

  文中如何论证"弱胜强"?

  以水为喻:水虽柔弱,却能穿石、载舟,说明柔能克刚。

  对比现象:草木生时柔脆,死后枯槁,揭示"柔弱"蕴含生命力。

  作者认为真正的"强"是什么?

  不依赖外在力量,而是顺应自然之道(如"无为而无不为")。

  四、主旨概括题

  本文通过辨析强弱关系,阐明道家"守柔曰强"的思想:表面上柔弱不争的事物往往更具持久力量,而刻意逞强反而易败。启示人们应回归自然本性,以柔克刚。

  五、拓展探究题

  现实意义:

  个人层面:谦逊包容比强势更易赢得尊重。

  国际关系:霸权主义终将衰落,和平共处才是长久之道。

  对比儒家强弱观:

  儒家强调"自强不息",主张积极进取;

  道家主张"柔弱胜刚强",强调顺应自然。

  常见考题变式

  选择题:

  下列哪项不是文中"弱"的内涵?(选项:A.无为 B.柔顺 C.退让 D.暴戾)

  答案:D

  简答题:

  如何理解"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答案:真正强大的事物往往低调居下(如大树根深藏于土),而柔弱事物反而居于上位(如枝叶),体现道家对事物本质的辩证认知。

  《强弱之辩》阅读答案 3

  一、基础理解题

  1. 解释加点词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中的"胜":超过/战胜

  "天下莫柔弱于水"中的"莫":没有什么(比)

  "故强梁者不得其死"中的."强梁":强横霸道之人

  2. 翻译句子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译文:人活着时身体柔软,死后却变得僵硬。

  得分点:"生""死"状态对比,"坚强"译为"僵硬"(不可直译)

  二、内容分析题

  3. 文中如何论证"柔弱胜刚强"?

  ① 举例论证:以水喻柔(水能穿石)、以草木喻生死状态差异;

  ② 对比论证:活人柔软vs尸体僵硬,树木柔韧易活vs枯槁易折;

  ③ 引用论证:引用古语"强梁者不得其死"佐证观点。

  4. 作者认为"强"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表面强大(如暴力、权势)实为脆弱,内在韧性(如水的持久、人的适应力)才是真强。

  关键句:"守柔曰强"(能持守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

  三、主旨探究题

  5. 本文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个人层面:反对蛮力竞争,提倡以柔克刚的智慧(如沟通代替对抗);

  国家层面:大国应"以德服人"而非武力威慑(联系中国"和而不同"外交理念);

  生态层面:人类需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而非征服自然)。

  四、对比阅读题(若与其他文本比较)

  6. 比较《强弱之辩》与《孟子》"生于忧患"的强弱观

  角度 《强弱之辩》 《孟子》

  核心观点 柔弱胜刚强(道家思想) 逆境锤炼强者(儒家思想)

  方法论 守柔、不争 主动担当、磨练心志

  共同点 都否定单纯武力/外在的强大

  五、易错提醒

  概念混淆:道家"柔弱"≠懦弱,而是指灵活、可持续的力量;

  时代局限:文中某些观点(如绝对不争)需辩证看待;

  语境意识:答题需紧扣文本,避免脱离原文空谈哲理。

【《强弱之辩》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韩愈《讳辩》阅读答案05-25

讳辩阅读理解附答案10-07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09-24

文言文阅读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答案09-17

两小儿辩日阅读理解的答案01-15

《两小儿辩日》阅读练习答案10-10

两小儿辩日阅读理解及答案09-01

水之经典 阅读答案09-04

水之经典的阅读答案08-10

水之经典阅读答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