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吴融《金桥感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吴融《金桥感事》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吴融《金桥感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1
金桥感事
吴融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①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②徒有伊川叹,五利③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成烟中。
【注释】吴融,晚唐诗人。唐昭宗大顺元年,沙陀藩镇李克用进据河北道南部的邢、洛、磁三州。朝中大臣们多数反对发兵讨李,而昭宗却采纳张浚的主张草率出兵,结果三战三败。①“饮马”,是用《左传》故事。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②《左传》载,周朝大夫辛有见披发人(古代戎族,有披发的习俗)在野外祭祀而预言“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辛有死后,不过百年,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③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大夫。晋国所在地山西,汉、戎杂居,矛盾尖锐。魏绛主张“和戎”,并举出其“五利”,被晋悼公采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雄伟壮美的太行山景色: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色彩鲜明,宛若浮雕。
B.颔联、颈联,一连串用了四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
C.颈联笔锋一转,由抒感言怀转为述古喻今。借用典故,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旨。
D.尾联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
16、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5、C、“由抒感言怀转为述古喻今”错,颔联是述古喻今,颈联是抒感言怀,故应是“由述古喻今转为抒感言怀”。
16、①首联以景衬情,用景色之美、气候之寒,衬托诗人心中的`悲凉。
②颔联、颈联借用典故,用伊川之叹来表达自己对唐朝国家命运的担忧,借对魏绛的“五利”之策的肯定,表达了自己寄希望于朝廷能采取“和戎”的方式解决民族矛盾,也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行为。
③尾联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在充满凄凉的战乱之景中表达了诗人对王朝发动讨伐李克用这场战争的忧愁:战争势必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给国家带来创伤。
吴融《金桥感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金桥感事
吴融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①,射雕②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③,五利宁无魏绛④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注】①渭北:李克用军队曾打进渭北长安。
②射雕:北齐斛律光曾射落大雕。
③伊川叹:周朝辛有曾预言戎族“不及百年,此其戎乎!”。
④魏绛:建议晋悼公和抚诸戎,施行后出现了“修民事、田以时”的太平局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极写太行景色之美,皑皑白雪覆盖了巍巍太行,红日高悬在晴朗的天空之上,色彩鲜明。
B.首联“尚”字巧妙地渲染出气候之寒,点明早春时令,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呼啸,寒意料峭。
C.颔联用典,先是暗指李克用有入侵长安的军事野心,后又赞美李克用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
D.颈联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转而抒感言怀,用辛有、魏绛的典故委婉地批判了唐王朝的'做法。
(2)本诗尾联中的“哀笳”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鹧鸪”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哀笳”与“鹧鸪”均为听觉角度的意象,即哀伤的胡笳声和象征忧愁的鹧鸪声。②这两种意象均渲染了作者悲伤哀愁的情绪。吴诗中,诗人通过胡笳声表达了其对国势的忧虑之情。辛词中,词人通过鹧鸪鸟的哀鸣,抒发了想收复失地却又无可奈何的愁苦之情。
【吴融《金桥感事》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吴融唐诗《金桥感事》全诗赏析02-22
吴融《杨花》阅读答案09-06
吴融《闲望》的阅读答案06-16
《金桥感事》阅读答案及赏析09-05
《书吴、潘二子事》阅读练习及答案09-21
《融》阅读答案06-14
邻居吴老先生的阅读练习及答案08-05
《吴汝纶传》阅读练习及答案07-20
吴渊《沁园春梅》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