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

时间:2025-06-20 18:31:37 晶敏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通用8篇)

  在各个领域,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通用8篇)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 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都叫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鱼,三姑娘小小的手掌,便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便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酒。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便看见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锣鼓喧天,惊不了三姑娘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三姑娘不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紧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 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用怀旧、怅惘的笔调描述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断,情节于再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B.清幽的竹林是这篇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悠远、静寂的意境。

  C.小说主要刻画了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她天真活泼,乖巧勤劳;沉于梦想,爱憎分明;淳朴坚韧,苦乐随缘。

  D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起伏变化的见证人,“我”的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5.老程去世给三姑娘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小说相关内容作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6.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答案:

  4C(“沉于梦想,爱憎分明”应为“温柔恬静,含蓄内敛”)

  5①服饰变化:如“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令人见之伤感。②生活变化:如由和爸爸一起快乐地打鱼、看灯,到八岁替妈妈洗衣、不再看赛灯会。③心理变化:一天天落寞、淡漠、沉静,如懒懒的没有话、灯会时不受惊扰。(每点2分)

  6对美丽而微含忧伤的故土生活的深爱和眷恋;对淳朴圣洁而略带凄美的三姑娘的爱怜和怀念;对命运无常的生活的哀惋和无奈;对故土人事变化“欲说还休”的感伤和凄惶。(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 2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的人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1.小说以叙述“三姑娘”的故事为主,却以“竹林的故事”为题,有何寓意?(6分)

  2.简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3.沈从文在谈及《边城》的创作时,承认曾经受到《竹林的故事》的影响。试从人物形象角度,谈谈三姑娘和翠翠有何相似与不同?(7分)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情节不具备完整的连贯性,叙述语言跳跃、简约、清朗、隽永,作品风格冲淡朴实。

  B.小说用第一人称手法,用理性而冷静的笔调描述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情节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C.三姑娘深爱着自己唯一的亲人母亲,母亲也深爱着唯一的女儿。但两人对爱的付出方式都不能被对方理解,心中藏着隔阂。

  D.“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这是因为竹林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鸟儿的呜叫而不再在意这些声音了。

  E.小说中并非没有痛苦和悲剧,但被化解在静穆的描写和三姑娘母女平静的生活中,体现出作者以“悲慈之心写人同悲苦,在美好的人性人情中得到解脱”的创作理想。

  参考答案

  1.清幽的竹林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清新悠远、静穆空灵的意境;(2分)竹林烘托出人物形象,沉静质朴、高洁坚韧的竹子是三姑娘品格的象征;(2分)人物形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富有诗意。(2分)

  2“我”是三姑娘命运起伏变化的见证人,(1分),“我”的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1分)“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1分)“我”的视觉出现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1分)

  3.相同:三姑娘和翠翠都是美丽纯朴、善良乖巧,容易含羞的女孩子。(1分)她们都对长辈有着浓郁的感情,(1分)都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1分)

  不同:翠翠沉于梦想,敢爱敢恨;(2分)而三姑娘更加恬静温柔,含蓄内敛。(2分)

  4BD(B项“冷静的笔调”错,全文笔调是怀旧、怅惘的;D项鸟儿的晚歌渲染了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推动了情节发展。)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 3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那时我们是专门请一位先生在祠堂里讲《了凡纲鉴》,为得拣到这菜园来割菜,因而结识了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阿三。一天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流水潺潺,爸爸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而妈妈也沿坝走来,说盐钵里的盐怕还够不了一餐饭。

  老程由街转头,茅屋顶上正在冒烟,叱咤一声,躲在园里吃菜的猪飞奔的跑——三姑娘也就出来了,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留到端午扎艾蒿,别糟蹋了!”妈妈这样答应着,随即把酒壶伸到灶孔烫。三姑娘到房里去了一会又出来,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然而老程终于还是要亲自朝中间挪一挪,然后又取出壶来。“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现在不过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然而一回也没有看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河里没有水,平沙一片,显得这坝从远远看来是蜿蜒着一条蛇,站在上面的人,更小到同一颗黑子了。由这里望过去,半圆形的城门,也低斜得快要同地面合成了一起;木桥俨然是画中见过的,而往来蠕动都在沙滩;在坝上分明数得清楚,及至到了沙滩,一转眼就失了心目中的标记,只觉得一簇簇的仿佛是远山上的树林罢了。至于聒聒的喧声,却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妈妈不作声,三姑娘抱歉似的不安,突然来了这埋怨,刚才的事倒好像给一阵风赶跑了,增长了一番力气娇恼着:“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这时节难为的是妈妈了,皱着眉头不转眼的望,而三姑娘老不抬头!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妈妈正在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那 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三姑娘实在是站起来了,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三姑娘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我们都高兴的了不得,有的说买鲫鱼,有的说鲫鱼还不及鳊鱼。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1924年 10月

  (节选自 1925年 2月 16日《语丝》杂志第 14期)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听先生讲《了凡纲鉴》,却能够到菜园割菜,结识老程一家人,为学习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

  B.老程在作品中出场不多,但是他对女儿的疼爱,依然深深的留在了女儿的记忆和情感中。

  C.三姑娘深得父母的宠爱,在家境艰难中又很懂得体谅家人,是一个聪明伶俐而又乖巧的女儿。

  D.竹林郁郁葱葱,竹林中有喧闹的鸟叫声,但在忧伤的人听来,反而增加了心中的静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三姑娘穿的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暗示了人物的纯净美好,为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B.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是竹林,竹林既是人物的活动空间,又促成了小说淡淡的氛围。

  C.小说就像一则三姑娘的传记,但只是选择了三姑娘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就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和风貌。

  D.我国的许多小说因为别具特色的地方风味,比如鲁迅沈从文等,在质朴中透出乡土气息,这篇小说就具有这个特征。

  8.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是怎样讲述三姑娘的故事的。(4分)

  9.废名在回忆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曾经说:“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到了中国诗词的影响。”请结合文本分析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6 分)

  阅读题目

  6.D

  7.A

  8.(每点 1 分,共 4 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①采用灵活的叙事视角。作品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写三姑娘,但在开头结尾却又采用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显得含蓄而韵味悠远。

  ②通过简洁的对话。比如小说写卖菜一节,对话简洁,却写出了三姑娘的伶牙俐齿,但是却可爱善良的性格。

  ③利用竹林和周围的人多方衬托。例如母女俩一起回忆起从前上街看灯的热闹,都是用了淡淡的语气,让人能够体会到人物心中的哀伤

  9.(每点 2 分,共 6 分,答对任意三点给满分)

  ①语言简洁含蓄。作品并不直接多言苦难,但是如“妈妈说盐钵里的盐怕还够不了一餐饭”却透露出家境的艰难。又如写父亲去世带来的忧伤,用“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进行暗示。

  ②整体讲究意境。小说讲究情和境的结合,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营造氛围,并不看重情节的离奇跌宕。

  ③写人物讲究传神。写人物不讲究浓墨重彩,描写注重传神,比如写三姑娘的竹布单衣,显示出人物的淡雅,神态描写也讲究情趣。

  ④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抒情限度。废名的小说具有冲淡平和的特征,比如写父亲的离世,以及由于父亲离世带来的忧伤,都并不采用浓烈的笔墨。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 4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 —— 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自然不是我们的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抄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现在不过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现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 “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人的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抱歉似的不安,突然来了这埋怨,刚才的事倒好像给一阵风赶跑了,增长了一番力气娇恼着: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 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这时节难为的是妈妈了,皱着眉头不转眼的望定站在身边的三姑娘,而三姑娘老不抬头!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 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正在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 “是”。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 —— 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然而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等到我们从她的篮里拣起菜来,又从自己的荷包里掏出了铜子,简直是犯了罪孽似的觉得这太对不起三姑娘了。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 —— 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我们都高兴的了不得,有的说买鲫鱼,有的说鲫鱼还不及鳊鱼。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我曾经坐在三姑娘对面吃茶,今年已经是第四年。三姑娘今年是十八岁了,也快到了出阁的年龄。

  三姑娘从不曾对我这样说。然而从三姑娘的眼光里,从三姑娘的举动上,我深深的知道,她的眼睛同妈妈是一模一样的,妈妈的眼睛在竹林边也向我盯得久了,妈妈是明白人,她一定知道的,然而妈妈那样老实,她是不会说的。

  我同三姑娘的妈妈,在比今年更早的几年里,是同三姑娘的爸爸在一处喝茶的,我们也都是快活的人,都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然而三姑娘的爸爸死了,三姑娘的妈妈也死了,三姑娘也出嫁了,三姑娘的家也没有了。

  现在我到哪里去看三姑娘呢?

  阅读试题

  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 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三姑娘为什么总是拒绝去看赛龙灯?(3 分)

  文章结尾 “现在我到哪里去看三姑娘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分)

  答案

  文章主要讲述了三姑娘的成长经历,包括父亲去世后她与母亲相依为命,展现了三姑娘的勤劳、乖巧与淑静,如她代替妈妈洗衣、帮忙捆菜、卖菜等,还描写了三姑娘拒绝看赛龙灯等情节,最后提及三姑娘父母离世、自己出嫁,家也不复存在,作者对三姑娘充满怀念。(3 分)

  运用了环境描写。(1 分)通过描写竹林里雀子的晚歌,营造出一种静寂的氛围,衬托出三姑娘和妈妈内心的平静,也暗示了她们生活的平淡与安宁。(2 分)

  一方面,三姑娘性格乖巧、淑静,不喜欢热闹;另一方面,她需要帮妈妈操持家务,没有心思去玩。(3 分)

  表达了作者对三姑娘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三姑娘曾经的美好形象在作者心中难以忘怀,而如今三姑娘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作者无处寻觅她的踪迹,心中满是怅惘。(3 分)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 5

  三姑娘的家在竹林边,一片翠绿围绕着茅屋。三姑娘自幼失去父亲,与母亲二人生活。

  竹林不仅是她们家的天然屏障,更是生活的来源。三姑娘和母亲会在竹林里砍竹子,编制一些竹篮、竹筐之类的用具,拿到集市上去卖。

  清晨,三姑娘就会挎着装满竹制品的篮子,沿着蜿蜒的小路走向集市。她走路的姿态轻盈,就像竹林里随风摆动的竹子。到了集市,她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把竹制品摆放整齐,静静地等待顾客。

  三姑娘很善良,有时候遇到家境贫寒的人,她会以很低的价格把竹制品卖给他们,甚至会免费赠送。有一次,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想要一个竹篮,可是没有钱,三姑娘毫不犹豫地把竹篮递到孩子手中,还温柔地笑着说:“拿着吧,以后有需要再来找我。”

  在集市上,也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想要占三姑娘便宜,故意刁难她,可三姑娘总是不卑不亢,用她的智慧和善良化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姑娘长大了,出落得越发美丽大方。她的名声在集市上越来越响亮,大家都知道竹林边有个善良又能干的三姑娘。

  阅读试题

  三姑娘的生活来源是什么?(2 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 分)

  举例说明三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4 分)

  文章以 “竹林的故事” 为题有什么含义?(3 分)

  答案

  三姑娘和母亲靠在竹林里砍竹子编制竹篮、竹筐等用具,拿到集市上去卖来维持生活。(2 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 分)将三姑娘走路的姿态比作竹林里随风摆动的竹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姑娘走路轻盈的特点,也体现出她身上具有竹子般清新、自然的气质。(2 分)

  三姑娘善良,如遇到家境贫寒的孩子想要竹篮却没钱时,她毫不犹豫免费赠送;她能干,自幼失去父亲,能和母亲一起靠编制竹制品维持生活;她不卑不亢,面对不怀好意刁难她的人,能智慧化解。(4 分)

  一方面,故事围绕着竹林边生活的三姑娘展开,竹林是三姑娘生活的环境,见证了她的成长经历;另一方面,“竹林的故事” 象征着一种简单、宁静、质朴的乡村生活,通过三姑娘的故事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人性之美。(3 分)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 6

  在那片葱郁的竹林深处,有一座小小的茅屋,住着三姑娘一家。三姑娘的世界简单而纯粹,除了帮妈妈操持家务,就是穿梭在竹林间。

  竹林对于三姑娘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春天,竹笋破土而出,三姑娘会小心翼翼地挖起一些,带回家做成美味的菜肴。夏天,竹林是避暑的好去处,三姑娘会在竹林里找一处阴凉地,坐下来静静地看书或者发呆。秋天,竹叶飘落,三姑娘会把竹叶收集起来,晾干后用来生火。冬天,竹林在白雪的覆盖下别有一番景致,三姑娘会在竹林边堆个雪人,给单调的冬日增添一抹色彩。

  三姑娘有一个爱好,就是画画。她没有专业的画笔,就用烧过的木炭在竹片上画画。她画竹林里的鸟,画自己家的茅屋,画集市上的热闹场景。虽然画技并不精湛,但每一幅画都充满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有一天,一位画家路过竹林,看到了三姑娘画在竹片上的画,被她的纯真和对生活的独特视角所打动。画家送给三姑娘一盒颜料和一些画笔,鼓励她继续画下去。从那以后,三姑娘更加热爱画画了,她的'画里多了一些色彩,也多了一些对外面世界的憧憬。

  阅读试题

  请简要概括三姑娘在不同季节与竹林的互动。(4 分)

  画家的出现对三姑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 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 分)

  从三姑娘的爱好中,你能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答案

  春天,三姑娘小心翼翼挖竹笋带回家做菜;夏天,她在竹林里找阴凉地看书或发呆;秋天,她收集竹叶晾干用来生火;冬天,她在竹林边堆雪人。(4 分)

  画家送给三姑娘颜料和画笔并鼓励她,让三姑娘更加热爱画画,她的画里多了色彩,也多了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开阔了她的视野,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希望。(3 分)

  结构上,承接上文三姑娘在竹片上画画,引出下文画家的出现,起到过渡作用;内容上,强调了三姑娘虽然绘画条件简陋,但依然热爱画画,突出她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 分)

  从三姑娘用简陋工具画画,且画充满对生活的热爱,能看出她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想象力、内心纯真的人。(3 分)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 7

  三姑娘和妈妈生活在竹林旁,她们的日子平淡而又温馨。

  妈妈身体不太好,三姑娘便承担起了大部分家务。每天天不亮,三姑娘就起床,去园子里采摘新鲜的蔬菜,准备拿到集市上去卖。她在园子里劳作时,动作娴熟,眼神专注,那些蔬菜在她的照料下长得格外茂盛。

  卖完菜回来,三姑娘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打扫屋子、洗衣服。她洗衣服的时候,总是把衣服搓得干干净净,洗完后,就拿到竹林边的绳子上晾晒。微风吹过,竹林沙沙作响,晾着的衣服随风飘动,三姑娘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除了家务,三姑娘还会照顾竹林。她会给竹子浇水、施肥,驱赶那些啃食竹子的害虫。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竹林愈发郁郁葱葱。

  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在竹林里玩耍时迷了路,吓得大哭。三姑娘听到哭声,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走进竹林寻找。她凭借对竹林的熟悉,很快找到了孩子,把孩子安全送回了家。邻居对她十分感激,三姑娘却只是笑着说:“这没什么。”

  阅读试题

  三姑娘主要承担了哪些家务?(3 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从三姑娘照顾邻居家迷路孩子这件事可以看出她怎样的品质?(3 分)

  文章中多次描写竹林有什么作用?(3 分)

  答案

  三姑娘承担的家务有天不亮去园子里采摘蔬菜拿到集市卖,回来打扫屋子、洗衣服,还会照顾竹林,如给竹子浇水、施肥、驱赶害虫。(3 分)

  运用了动作描写。(1 分)“搓得干干净净”“拿到竹林边晾晒” 等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三姑娘做家务的认真和勤劳,体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2 分)

  可以看出三姑娘善良、热心、乐于助人且熟悉环境的品质,她听到孩子哭声立刻帮忙寻找,凭借对竹林熟悉找到孩子并送回,展现出她这些美好品质。(3 分)

  竹林是三姑娘生活的环境,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多次描写竹林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三姑娘对竹林的精心照料,体现她的勤劳;同时,竹林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衬托出三姑娘内心的平静和善良。(3 分)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 8

  竹林边的三姑娘,是个灵动而聪慧的女孩。她的世界里,竹林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三姑娘喜欢在竹林里捉迷藏。她身形敏捷,穿梭在竹子之间,常常让小伙伴们找不到她。有时候,她会躲在一棵粗壮的竹子后面,捂住嘴巴,尽量不让自己发出笑声,眼睛却透过竹子的缝隙,好奇地观察着外面小伙伴们寻找的'身影。

  在竹林里,三姑娘还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听老人讲故事。老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孩子们围坐在周围,三姑娘总是听得最认真的那个。她双手托着下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老人,仿佛被故事里的情节带到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听到精彩处,她会忍不住拍手叫好;听到悲伤的地方,她的眼睛里也会泛起泪花。

  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姑娘开始跟着妈妈学习编织竹器。她学得很快,不一会儿就能编织出一个小巧玲珑的竹篮。看着自己的作品,三姑娘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她知道,这些竹器不仅是生活用品,也是她和妈妈生活的依靠。

  阅读试题

  三姑娘在竹林里经常做哪些事情?(3 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三姑娘学习编织竹器的情节表现了她怎样的特点?(3 分)

  文章围绕三姑娘与竹林展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分)

  答案

  三姑娘在竹林里经常和小伙伴捉迷藏,听老人讲故事,还跟着妈妈学习编织竹器。(3 分)

  运用了神态描写。(1 分)“双手托着下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老人” 等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三姑娘听故事时的专注和投入,体现出她对故事的喜爱和对知识的渴望。(2 分)

  表现了三姑娘聪明伶俐、学习能力强、懂事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01-09

竹林的故事阅读训练及答案09-23

(优秀)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2篇02-02

《家乡的竹林》阅读答案10-08

《翠竹林》阅读答案10-02

家乡的竹林的阅读答案09-15

翠竹林阅读答案01-13

《家乡的竹林》阅读答案10-22

家乡的竹林 阅读答案06-03

《竹林深处人家》阅读答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