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雪阅读答案

时间:2025-01-07 10:44:53 文圣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听雪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听雪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雪阅读答案

  听雪

  ①听雪天空静静地敞开广阔的胸怀,撒下一把一把洁白的雪花,作为冬天的聘礼,大地默默深情地接纳着苍天赐予的礼物,喜悦埋在心底。

  ②雪纷纷扬扬地飘舞,天地浑然一色,远眺近望世界一片纯白,在这洁净的白之中,我独坐窗前,一边绣花一边静静地听雪,起初,寂然无声,渐渐地听到自己的心跳,慢慢地心灵如被早春的风儿吹拂下的花儿一样舒展开来,我听到了雪的独白,它有着一种空灵清澈的寂寞之声,它用一片柔软轻逸的羽翅,轻易地洞穿我的心扉,敲打着我的心弦。一下子我仿佛掉进了旧日的时光里,童年的印记瞬间便活跃了起来,在雪的轻柔絮语中,曾是相识的那些人和事交融在一起,我的思绪在落雪的深冬,渐行渐远,合着雪一起漂浮零落,湿润清爽了我的心胸,让我的生命又一次的大彻大悟。

  ③你听!你听!雪初来之时,坚硬沉稳的大地也架不住它的天籁之音,合着它的节拍,发出轻悄的妙音,雪落在松树上,落在月季的花苞上,它缠缠绵绵的乐曲,令树儿、花儿都忍禁不住,咧开嘴巴甜蜜地喜笑颜开了,雪跌落而下,曼妙的琴音延伸出个晶莹剔透童话般的故事,罗曼蒂克,风情万种,早就令人心醉沉迷了,分不清今生还是来世。

  ④雪在这银色的世界里歌唱,轻灵飘逸的音符中,一个个小精灵放开歌喉,尽情地舒展自己的心声,宛如一场声势浩大的交响曲隆重上演,此刻整个大地都是雪的舞台,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有着掩盖大地的气魄,而她皆是清新静谧的,静谧之中却产生了一种悠扬的绵绵的回声,好像整个大地都是雪奏响的竖琴,和人们的心灵产生共鸣,余音缭绕,经久不绝……

  ⑤雪花飘零,雪如飞花的蝴蝶般蹁跹而下,舞的那么尽兴,舞的如醉如痴,带着寒香,带着孤寂,妖娆轻柔,舒展如翼,随着旋律,时而轻盈地舞动,时而在上空和风儿周旋,它的素雅,它的明净,它的洒脱,它的冷艳、都用这缤纷的舞蹈来诠释,都用这清冷的世界做注脚。它的静与默,它的飘与舞,都有一种情愫流淌其中,它搅动着宇宙,扇动着翅膀向我们飞来,用一朵朵、一簇簇的梨花濡染时空,整个世界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纯净的白,闪烁着神秘,奇妙万千地把我引向了春天。

  ⑥它呀,就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⑦这不绝于耳的雪声呀!像芦花,像月光,更像是一朵淡然清幽的白莲,开在静寂的时空中,当我真正读懂它时,一颗浮躁的心趋于安然宁静恬淡

  11.作者听懂雪时内心有什么变化?(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12.品析语言。

  (1)你听!你听!

  结合语境,说说这个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2)这不绝于耳的雪声呀!像芦花,像月光,更像是一朵淡然清幽的白莲,开在静寂的时空中。

  “雪声”怎么能像芦花、月光、白莲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3.作者听到了“雪的独白”,你倾听到大自然怎样的独白?有怎样的感悟?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不少于80字)(5分)

  答案:

  11.一颗浮躁的心趋于安然、宁静、恬淡。

  解析:本题需要从文中找答案,比较简单。需要注意题目要求“听懂雪时”“内心变化”。

  12.(1)这句话运用的反复的修辞手法,并且用了三个感叹号,突出强调了作者听到雪声时的激动、兴奋;反复强调,引起读者对下文内容的注意。

  (2)作者这样写是因为雪和芦花、月光、白莲一样白、晶莹透亮,并且它们都非常寂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声的静默、素雅、明净。

  13.示例: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落到了屋檐上,形成了一道道水帘,为室内添加了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秋雨落到了水池里,水面上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莲花;地面上大大小小的水洼里积满了水。它们缓缓地流向大沟小渠,汇聚起今年的深情和来年的希望。这秋雨又仿佛是甘醇的美酒,奉献给滋生万物的土地,奉献给满怀丰收喜悦的人们……

  听雪

  忽然间就想到要去听雪,走进飞扬着苍茫的飞雪里,那无边无际的声音就响彻了:飘飘洒洒的雪漫天地舞蹈的声音,一片一片的雪花落地时相互碰撞又层层叠叠覆盖着的声音,那些躺在雪的温暖的怀中的麦苗,发出香甜的鼾声,蛰伏的蛇的呓语还有冰下的鱼无声地滑动的声音,当然一只鸽子飞过,翅翼上抖落下一团雪的声音……还有还有,许多的声音我们听见了,许多许多的声音我们是用心感觉到的!思绪随着雪的声音在激荡飞扬,眼前就有了一阕宏大的交响,仿佛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展现着!

  听雪,听着无限美丽的天籁,那些让人心灵纯净的声音,如同山涧的流水哗啦啦地流过。于是,又听到童年的声音了。睡梦中的时候,就听娘嘟哝下雪了或者听父亲在院子里扫雪的声音,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了,迫不及待地爬出温暖的被窝,跑进雪的世界。其实,村里一群孩子也早我来到雪地了。他们欢乐的声音和铜铃般的笑语,像一群白色的鸽子划过天空,四散开去,嘹亮地在村子落雪的屋顶和袅袅的炊烟间缠绕;循着这样的声音,树的枝头有雪团落下,落进一个孩子两个孩子的脖子里,就打一个冰凉的激灵,就有更快乐的笑语响起。这个时候,我们才眺望一下远处的世界,呵呵,一夜之间,整个天地间成了银白的世界,那层层叠叠的田野,那蜿蜒崎岖的山道,那起伏逶迤的远山,还有那树,那条明亮的河流,都一片洁白了。面对一个童话的世界,我们感到茫然,却又不知道怎样来揭开这样一个谜。好在我们的童心仍然占上风,一切都不去思考。也许迷茫在瞬间就没有了影踪,我们先是卷雪球,在偌大的场子里卷呀卷的,直卷得有辘轳那么大了,又将“雪辘轳”立起来,再堆雪人,雪人没有堆好,不知谁将一个雪团扔来,又打开了雪仗,打雪仗应该是我们在雪地上的高潮,那声音尖利而明亮,把一个村庄彻底地唤醒了。只是我们的手一个个冻得通红通红,像透明的胡萝卜。

  玩雪玩得疲惫了,我们就走进了田野,看雪地上那些足迹。除了我们熟悉的牛的足迹,马的足迹,猪的足迹,鸡的足迹外,还有一些陌生的足迹,这便引起我们的好奇。我们小心翼翼地辨别着哪些是狐狸的足迹,哪些是狼的足迹,哪些是松鼠的足迹,如果兴致所至,就循着那些足迹找去,那些在眼前明晰的足迹在雪地上渐渐地稀疏了,不是在一条河流处湮灭了,就是在一道深沟处掉了下去,我们只好悻悻然离开,但是那些走向深处的童话世界总给我们许多的向往。如果第二天,天气晴朗,我们会早早地起床,在房檐上摘那些挂在瓦上的冰凌,冰凌没有什么味道,我们还是津津有味地放在嘴里嘬呀嘬的,仿佛嘬的是天下最美的山珍海味了。

  雪就是那样地无声无息地来了,又在一天无声无息地去了。它并没有嫌弃某些丑恶,嫌弃某些肮脏,而是将身体化作的水一一浸润在万物的身上,那是一种无声的奉献和母亲般的慈祥的给予。润物细无声,是雪的胸怀和雪的品质。而这些并不是童年的我们所能领悟和明白的。多年后,我曾到过南方,在公园游玩的时候,看到一则告示,说在一个游玩地方,有人造雪。哦,南国原来无雪。在近年来,雪落得少了,有时一个冬天竟那样可怜地落下一点的雪。于是,人们就十分怀念着那漫天飞舞的雪,原来有雪的世界,是多么美妙的呀!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美丽和幸福能永远长驻吗?于是,我想听雪,其实,是希冀听一种美丽和幸福!

  1.作者为什偏要说去“听雪”(4分)

  2.通关全文,概括作者“听雪”的原因。(6分)

  3.文章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4.本文以什么为线索?简要分析全文的结构思路。(6分)

  参考答案

  1.“听”是用心去感受,(2分)用“听”字更能写出对雪的由衷喜爱。(2分)

  2.有雪的世界非常美妙,是美丽和幸福的化身;(2分)雪包容万物、无声奉献;(2分)当今很少降雪,更觉珍贵。(2分)

  3.(1)表达对雪的童心童趣,写出对雪的热爱。(3分)

  (2)呼应了开篇,深化了主旨。(3分)

  4.以雪为线索,(2分)先写眼前雪景(1分)和由此产生的听雪冲动,(1分)接着插叙童年玩雪的经历,(1分)最后揭示听雪的原因。(1分)

  听雪

  平静的拂晓敞开广阔的胸怀,深情地接纳今年最后一场冬雪。她似乎早已聆听到了冬雪的呼唤,于是将所有感官的功能都转化为听觉,准备欣赏一场浸透宇宙的音乐的交响。起初,冬雪如满月的银辉普洒大地,寂静得让你只听得到自己心脏的跳动;随之又如初春的杨花柳絮,飘扬飞舞,搅动着整个太空,似能听得到花絮联袂起舞的细响,听得到众多花神相视而笑的妙音;宇宙被翻滚的银色所霸占,大地被沉静的白光所覆盖。随后,冬雪竟变成漫空飞降的天鹅,扇动巨大的银翅,将宇宙的风裹携到人间。拂晓又感受到一种无边无际的神力的挤压,一种无处不到的神光的洗礼,一种高洁而深厚的宏大乐章的浸泡。

  忽然,冬雪幻化出另一种景象,阴柔转化为阳刚。看远处,刀光剑影舞动着迟到的晨曦,隐隐传来刀剑相互撞击的声响;这种金属之声,由远而近,由隐而显,由徐而疾,如狂风掠地而来,如巨澜卷海而至。似听得到一个世纪被推翻的声响,听得到一个王朝被摧毁的声响,听得到一座王宫被推倒的声响,听得到几千年的黑暗与腐朽被冲得七零八落的声响……这是世纪初那一场革命吗?这是世纪中那一次开国大典吗?这是世纪末那一场改革开放吗?

  红日出,冬雪停,世界又恢复平静,宇宙又归于安祥。不甘寂寞的阳光开始用她初升时的红色在原野上创造新的辉煌,拂晓隐退到暗处,静听着与大地拥抱在一起的冬雪的动静。此刻,冬雪已成为阳光与大地亲吻的媒介,阳光的唇冰凉冰凉,但他们都极力用口腔的热气融化冬雪,拂晓听得到冬雪融化的声音,听得到冬雪滋润大地的声音,听得到冬雪滋润阳光的声音。冬雪在与大地窃窃私语,冬雪在与阳光窃窃私语。她告诉他们,她来自宇宙的深处,来自历史的深处,来自世纪的起点;她告诉他们,宇宙的意志是荡涤污秽布 施高洁,历史的意志是扫除邪恶播种和善,世纪的意志是除旧布新,迎接光明--作为宇宙、历史、世纪的神圣使者,冬雪将这次来临的真谛和盘托出……

  今年最后一场冬雪,来得快去得也快,她完成了神圣的使命,便随之涅盘,留给大地的是生机,留给人类的是希望,留给国家的是奋发图强,留给新世纪的是旧世纪的忠告与预言……

  11、第一段中所描述的“浸透宇宙的音乐的交响”具体包括哪些内容?(4)

  12、“拂晓又感受到一种无边无际的神力的挤压,一种无处不到的神光的洗礼,一种高洁而深厚的宏大乐章的浸泡”,这句话是从哪些角度写冬雪给拂晓的感受的?(3分)

  13、“冬雪将这次来临的真谛和盘托出”,冬雪“这次来临的真谛”是什么呢?(3分)

  14、“冬雪幻化出另一种景象”,“另一种景象”具体指什么?纵观全文,说说作者为何以“听雪”为题?(6分)

  15、下列各项中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段中“寂静得让你只听得到自己心脏的跳动”是对寂静氛围的描述,因为它不属于“浸透宇宙的音乐的交响”的范畴。

  B.文章通过描写冬雪无边无际的神力对拂晓的挤压,表现出拂晓愿意接受冬雪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C.作者由冬雪幻化出的“另一种景象”联想到一个世纪被推翻,一个王朝被摧毁,一座王宫被推倒,暗示出作者的多愁善感。

  D.冬雪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却把生机和希望留给了天地和人类。

  E.文中对冬雪的描述由实而需,作者从自然景观的描述自然过渡到历史、人类等更大的时空范围。

  参考答案:

  11.让你只听到自己心脏跳动的寂静;花絮联袂起舞的细响,众多花神相视而笑得妙音;冬雪漫空飞降,斜裹宇宙之风的声响。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先读懂问题,是要我们找出“具体”的“浸透宇宙的音乐的交响”的内容是什么,这告诉我们答案就在文中!紧随这句话,我们可以通过“起初”、“随之”、“随后”等几个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到具体内容,再加以归纳概括就解决问题了。

  12.冬雪的力量(繁密),冬雪的颜色(洁白),冬雪的声音(宏大)。

  【解析】这一题考察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拂晓又感受到一种无边无际的神力的挤压,一种无处不到的神光的洗礼,一种高洁而深厚的宏大乐章的浸泡”,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一段的末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下文的两段可说事对这句话的的具体解释。

  13.将宇宙、历史、世纪的意志传递给大地、阳光。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理解文义、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也是对重要文句的考察。我们需要这句话放到它出现的段落中来理解,“冬雪将这次来临的真谛和盘托出”这句话出现在倒数第二段的末尾,这无疑给出了解题的信号:这句话是对以上段落或是对以上段落或是对本段内容的总结。

  14.对历史的回望。作者本意不在描绘冬雪之形,而是想借冬雪传达出对宇宙、历史世纪的回顾与期望。“听”字恰恰可以尽情地联想,尽情地放飞思绪,这是“看”“观”等词语所无法达到的。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重要文句的理解。这句话是转折的开始,也是由物转向情感表达的过渡。纵观全文,作者虽在写雪,但事实上其意却是在回望历史之际发幽古之思。仿佛在冬雪中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呼喊。

  15.DE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我们要用排除法将错的找出来就可以了,具体来看:A项错在没有将“寂静”当作“音乐的交响”的一种表现形式,作者“起初”写“音乐的交响”,是把“寂静”作为这一交响的开始;B项中所说的拂晓“愿意接受冬雪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是不符合文义的C项“作者多愁善感”的分析不符合文义,作者由冬雪幻化的的景象里,体会出的是壮怀激烈的激情。

  雪的阅读相关扩展

  落在故土的雪

  许俊文

  同样的雪。落在故土上和落在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许多年来,人在他乡的我,虽然每年都要经历一两场或大或小的雪,但能够在记忆里保存下来的,还是故乡的雪。

  其实,满打满算,我在皖东那个叫豆村的地方只生活了十九年,除去有了记忆之前的蒙昧期,所经历的降雪,也不过十几场而已。可那些极易融化的精灵,在我的心中却像高大的乔木。扎在泥土下的根已很深很深了。每当我遇见异乡的雪,总还停留在物理层面。面对它们时,我的意识常常会一跳而过,视野中浮现出另一场远方的雪。

  故土的雪。形影不离地跟随着我。我从故土的一场又一场降雪中,所感知的,远比季节的变化更微妙,也更深邃。

  年末的一个下午,我在收拾家中的杂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幅字,皱巴巴的一方宣纸上。用浓墨写着“观雪参禅”四个柳体字,一看便知是家父的手迹。运笔中多次出现颤抖与停顿,那是因为书写者年迈力衰,手指不听使唤的见证。

  记得童年的下雪天,父亲不用下地干活。他用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教我在九宫格上学书。在他宽厚大手的控制下,我一笔一划地用黑墨将红字填满。父亲的手温暖有力,一页纸写完后,他的体温进入我瘦小的身体,使我冰凉的手也渐渐暖和起来。父亲说,雪天练字,练就的是耐心和毅力,有了这两样东西,不愁以后没一碗饭吃。除了种地。父亲唯一的爱好就是写毛笔字。平时农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只有下了雪,才能摸一摸那管久违的毛笔。那时候买不起宣纸,父亲就在粗糙的草纸上写,为了节省用纸,他总是先用淡墨写小字,再用浓墨写大字,一张草纸,最后被写烂了才舍得丢掉。

  早年的冬天,过年时总要落一场雪,否则,年味就要寡淡许多。落雪的日子,便是父亲的节日。他从集镇上买回一大卷红纸,那多半是他动用了家中浇薄的过年费。但父亲高兴。他将落满灰尘的木桌擦拭干净,移到敞亮的门口,对着门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书写春联,我则守在一旁给他研磨。雪落无声,平时唧唧嘎嘎的鸡鸭们都龟缩于院落的一隅,天地突然遁入虚静。此时的父亲会将双手放在树蔸火上烘一烘,然后下意识地搓几下,因手茧太厚,发出砂纸打磨器物嚓啦、嚓啦的响声。暖过手,他抓起濡墨的毛笔,笔锋像将落未落的鸟儿一样,在裁好的红纸上方不停地盘旋着,待胸中积攒了足够的静气,才肯落笔运腕。我弄不清父亲写字之前为啥要如此的迟疑不决,母亲说,你小孩子哪里懂,写坏了一张就是一个鸡蛋呢。

  父亲每写毕一幅,就让我铺在地面上,他抱着手臂端详再三,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此刻脸上流露出少有的笑容,然后呵一呵冻僵的手接着写。我家的草房子本来就不大,随着春联越写越多,我只能踮着脚尖在间隙间穿来穿去。看着地面上铺展着横一条、竖一条红红的春联,的确一种蓬荜生辉的感觉。我就在这亲切、温馨的感觉里悄悄送走了自己的童年。

  春联写好后,父亲叫我陪他给乡亲们送去。我们父子二人怀抱着红彤彤的春联,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走上一二里雪路。看到全村大门上都是父亲写的春联,心里很骄傲。许多年后回想起这件事,感觉那条送春联的雪路,若能够长一点,该多好啊!

  转眼之间,父亲就衰老了。几年前他患了中风,出行全靠着一张轮椅。即便如此,父亲还是喜欢雪。听姐姐说,降了雪,父亲会摇着轮椅在小院里转来转去的。

  去年夏天,我把父亲接到城市。他发现我家的书柜上有一沓宣纸时,怯怯地问。能匀出几张给我么?为了让父亲过把用宣纸写字的瘾,我为其铺纸研磨,可是坐在轮椅上的他,够不着书案,我只好让他坐在我的腿上,实现他写字的愿望。这一次,我们父子的位置已发生了转换。此时父亲的手也已变得软弱无力,连一只极轻的毛笔都拿捏不稳,我只得从其身后伸出援手,握住他瘦骨嶙峋的手。父亲将孤悬的笔锋停在半空,迟迟不肯落笔,也许他是担心自己不听使唤的手,糟蹋了那一张好纸。后来,在我的一再鼓励和催促下,他似乎是鼓足了勇气,才写下“观雪参禅”四个字。

  然而,当时并没有雪。

  父亲在写这四个字时,是不是也想起当年豆村的雪呢?看见父亲抖抖索索写字的样子,我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也许是他最后的一幅墨迹了。

  离年根很近的一个黄昏,天气阴沉,有一种“晚来天欲雪”的征兆,我翻出快雪时晴帖》,聚精会神地练了起来。写毕,看到未接听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姐姐显得很慌乱,说父亲吃午饭时还好好的,去买写春联的红纸,路上摔了一跤过世了……

  下葬的前一天夜里,天空落下庚申年的第一场雪。好厚的雪呀,把豆青山上的松枝都压弯了。我踏着积雪来到山坡上,伫立在父亲的墓前,我仿佛看见,一茬接着一茬的生命,在一场又一场雪中来来去去……

  (有删改)

  4. 下面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与父亲有关的深刻记忆,抒发了对父亲的爱与怀念。

  B. 文章注重细节描写。如文中第六段运用比喻等手法,详细刻画了父亲写字的情态,不难看出父亲写字时的郑重。

  C. “浇薄的过年费”“一张就是一个鸡蛋”,可见童年时作者家庭的清贫,更加凸显了父亲送春联的热情友善。

  D. 本文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父亲的形象。置换位置的两次写字,蕴含着作者对时光逝去的感慨。

  5. 如何理解第二段中“我遇见异乡的雪,总还停留在物理层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文章主要是回忆父亲,为什么题目却叫“落在故土的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 D D项错在“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父亲的形象”这句。阅读全文可知,原文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来刻画父亲的形象,在刻画父亲形象时,采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

  5. ①与“故乡的雪”形成对比

  ②说明故乡的雪在作者心中与异乡的雪不同,其他的雪只是雪,而故乡的雪有着更为深邃的含义。

  6. ①文中对父亲的回忆主要和写字有关,而写字、送春联等都与下雪有关,同时父亲也非常喜欢雪。

  ②以“落在故土的雪”为题,表明在作者心中,雪、故乡和父亲是紧密相连的。

  ③这样的题目也更方便作者抒发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听雪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听泉》阅读及答案10-16

《听山》阅读答案12-19

听雨阅读答案11-07

听筝阅读答案08-14

《听民歌》阅读答案06-26

听雨阅读答案06-21

听山阅读答案10-28

《听秋》阅读答案06-13

《听泉》阅读答案06-26

听筝阅读答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