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的阅读答案(精选8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忆读书的阅读答案(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忆读书的阅读答案 1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老师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虹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阅读题: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参考答案: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4、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用: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6、略。有见解、有新意即可给分。
忆读书的阅读答案 2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虹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6分)i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4、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用: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6.(1.)读书益处多。
(2).读书范围广。
(3).要读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书。
忆读书的阅读答案 3
【原文】
读书琐忆
琦君
①我自幼因先父与塾师管教至严,从启蒙开始,读书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观鼻,鼻观心,苦读苦背。桌面上放十粒生胡豆,读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边。读完十遍就捧着书到老师面前背。有的只读三五遍就琅琅地会背,有的念了十遍仍背得七颠八倒。老师生气,我越发心不在焉。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眼看着袅袅的香烟,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何况长工阿荣伯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他一个大男人,只认得几个白眼字(家乡话形容少而且不重要之意),他不也过着快快乐乐的生活吗?
②但后来眼看五叔婆不会记账,连存折上的数目字也不认得,一点辛辛苦苦的钱都被她侄子冒领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儿。又看母亲颤抖的手给父亲写信,总埋怨辞不达意,十分辛苦。父亲的来信,潦潦草草,都请老师或我念给她听,母亲劝我一定要用功。我才发愤读书,要做个“才女”,替母亲争一口气。
③古书读来有的铿锵有味,有的拗口又严肃,字既认多了,就想看小说。小说是老师不许看的“闲书”,当然只能偷着看。偷看小说的滋味,不用说比读正经书好千万倍。我就把书橱中所有的.小说,一部部偷出来,躲在远离正屋的谷仓后面去看。此处人迹罕到,又有阳光又有风。天气冷了,我发现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更隐蔽。阿荣伯为我用旧木板就墙角隔出一间小屋,屋内一桌一椅。小屋三面木板,一面临栏杆,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蓝天白云,绿野平畴。晚上点上菜油灯,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母亲怕我眼睛受损,我说栏杆外碧绿稻田,比坐在书房里面对墙壁熏炉烟好多了。我没有变成四眼田鸡,就幸得有此绿色调剂。
④小书房被父亲发现,勒令阿荣伯拆除后,我却发现一个更隐蔽安全处所。那是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三面是绿呢遮盖,前面是可卷放的绿竹帘。我捧着书静静地坐在里面看,绝不会有人发现。万一听到脚步声,就把竹帘放下,格外有一份与世隔绝的安全感。
⑤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轿子原是父亲进城时坐的,后来有了小火轮,轿子就没用了,一直放在花厅走廊角落里,成了我们的世外桃源。游伴们想听我说大书,只要说一声:“我们进城去。”就是钻进轿子的暗号。
⑥在那顶轿子书房里,我还真看了不少小说呢。直到现在,我对于自己读书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宽敞讲究,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许是童年时代的心理影响吧。
……
⑦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隙中窥月,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庭中赏月,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台上望月,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了。
(选自《琦君散文》,有删改)
【问题】
13.文章①、②两段中,作者的读书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4分)
答:
14.读③至⑥段,这部分内容写到了作者幼年读书的哪两个场所?这样的读书经历对作者后来的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4分)
答:
1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的理解。(4分)
答:
16.琦君擅长用细微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以上文第一段为例具体分析。(4分)
答:
17.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4分。想像合乎情理,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准确流畅,最多可加2分。不超过60个字。若两题都答,只批阅第①题)(4分)
①“我”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会是怎样的神态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对“我”读书入迷时的神态进行描写。
答:
②“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写出“我”说书讲古时的动作和语言。
答:
【参考答案】
13.(4分)从“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到“发愤读书”(2分),在五叔婆不识字被人骗、母亲写信辞不达意、母亲读不懂父亲来信等事实中受到教育,要替母亲争一口气(2分)。
14.(4分)“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和“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里(2分)。一是保护了视力,二是读书不要求宽敞讲究的条件(2分)。
15.(4分)少年时读书,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1分)。他们对求知世界的知识的渴求促使着他们迫不及待地去读书,而且越是看不到、得不到的东西越能激发这种读书的欲望,为了读书可以克服许多困难(2分)。因此,兴趣才是少年时期最好的老师(1分)。
16.(4分)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1分)。描写“偷偷”把胡豆吃了,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一个孩子在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时的调皮和天真(2分),“宁可受罚”则是这种童心的真实写照(1分)。
17.(4分)要锤炼语言,要有意蕴与内涵才可获加分。
忆读书的阅读答案 4
①我自幼因先父与塾师管教至严,从启蒙开始,读书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观鼻,鼻观心,苦读苦背.桌面上放十粒生胡豆,读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边.读完十遍就捧着书到老师面前背.有的只读三五遍就琅琅地会背,有的念了十遍仍背得七颠八倒.老师生气,我越发心不在焉.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眼看着袅袅的香烟,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何况长工阿荣伯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他一个大男人,只认得几个白眼字(家乡话形容少而且不重要之意),他不也过着快乐乐的生活吗?
②但后来眼看五叔婆不会记账,连存折上的数目字也不认得,一点辛辛苦苦的钱都被她侄子冒领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儿.又看母亲颤抖的手给父亲写信,总埋怨辞不达意,十分辛苦.父亲的来信,潦潦草草,都请老师或我念给她听,母亲劝我一定要用功.我才发愤读书,要做个“才女”,替母亲争一口气.
③古书读来有的铿锵有味,有的拗口又严肃,字既认多了,就想看小说.小说是老师不许看的“闲书”,当然只能偷着看.偷看小说的滋味,不用说比读正经书好千万倍.我就把书橱中所有的小说,一部部偷出来,躲在远离正屋的谷仓后面去看.此处人迹罕到,又有阳光又有风.天气冷了,我发现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更隐蔽.阿荣伯为我用旧木板就墙角隔出一间小屋,屋内一桌一椅.小屋三面木板,一面临栏杆,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蓝天白云,绿野平畴.晚上点上菜油灯,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母亲怕我眼睛受损,我说栏杆外碧绿稻田,比坐在书房里面对墙壁熏炉烟好多了.我没有变成四眼田鸡,就幸得有此绿色调剂.
④小书房被父亲发现,勒令阿荣伯拆除后,我却发现一个更隐蔽安全处所.那是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三面是绿呢遮盖,前面是可卷放的绿竹帘.我捧着书静静地坐在里面看,绝不会有人发现.万一听到脚步声,就把竹帘放下,格外有一份与世隔绝的安全感.
⑤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轿子原是父亲进城时坐的,后来有了小火轮,轿子就没用了,一直放在花厅走廊角落里,成了我们的`世外桃源.游伴们想听我说大书,只要说一声:“我们进城去.”就是钻进轿子的暗号.
⑥在那顶轿子书房里,我还真看了不少小说呢.直到现在,我对于自己读书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宽敞讲究,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许是童年时代的心理影响吧.
……
⑦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隙中窥月,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庭中赏月,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台上望月,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了.
(选自《琦君散文》,有删改)
13.文章①、②两段中,作者的读书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4分)
答:
14.读③至⑥段,这部分内容写到了作者幼年读书的哪两个场所?这样的读书经历对作者后来的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4分)
答:
1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的理解.(4分)
答:
16.琦君擅长用细微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以上文第一段为例具体分析.(4分)
答:
17.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4分.想像合乎情理,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准确流畅,最多可加2分.不超过60个字.若两题都答,只批阅第①题) (4分)
①“我”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会是怎样的神态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对“我” 读书入迷时的神态进行描写.
答:
②“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写出“我”说书讲古时的动作和语言.
答:
13.(4分)从“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到“发愤读书”(2分),在五叔婆不识字被人骗、母亲写信辞不达意、母亲读不懂父亲来信等事实中受到教育,要替母亲争一口气(2分).
14.(4分)“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和“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里(2分).一是保护了视力,二是读书不要求宽敞讲究的条件(2分).
15.(4分)少年时读书,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1分).他们对求知世界的知识的渴求促使着他们迫不及待地去读书,而且越是看不到、得不到的东西越能激发这种读书的欲望,为了读书可以克服许多困难(2分).因此,兴趣才是少年时期最好的老师(1分).
16.(4分)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1分).描写“偷偷”把胡豆吃了,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一个孩子在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时的调皮和天真(2分),“宁可受罚”则是这种童心的真实写照(1分).
17.(4分)要锤炼语言,要有意蕴与内涵才可获加分.
忆读书的阅读答案 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品析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1)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
(2)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4、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
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
不喜欢的作品: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
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6、“略”。(有见解、有新意即可)
忆读书的阅读答案 6
阅读本文第一、二部分(1-10自然段),回答文后问题:
(甲)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乙)①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②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③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④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⑤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⑥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⑦《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⑧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⑨《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⑩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阅读训练】
1.选文(甲)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回忆了作者幼时读书的哪些具体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哪些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指哪些作品吗?写出它们的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你所读过的一部名著,如《水浒传》或《三国演义》中的两个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作者看来,读书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为什么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兴趣?读了外国小说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中年时读《红楼梦》有什么独到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你对学习语文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乙)①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A、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
B、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一句中“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突出作者喜欢读书的感情基调。
2、回忆幼时、少年时是如何“多读书”的往事,说明读书好。
忆读书的阅读答案 7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 2—1 7题。 (1 4分)
忆读书
冰心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 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 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 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⑤谈到《 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 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 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 水浒传》大加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 愤填胸! 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 荡寇志》强多了。
…………
⑧《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⑨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 到的。
(10)我自1 9 8 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 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 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 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 荡寇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 能自已!
(11)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12)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节选自冰心《 忆读书》,略有改动)
12.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 (1分)
答:
1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 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 . “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 . 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
D . 读过《 聊斋志异》,对作者写作很有帮助。 作文老师曾有“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批语,其中的“柳”与“长吉”是指柳宗元和李贺。
14.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2分)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1 5 . 根据作者的本意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读《 水浒传》? 答:
15.为什么不喜欢读《 荡寇志》? 为什么喜欢读《 西游记》? 为什么不喜欢读《 封神传》? (4分)
答:
16.《 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水浒传》《 红楼梦》这四部书的作者分别是谁? 从它们的体裁上看,《 聊斋志异》与其他三部书有何不同? (3分)
答:
17. 马南邨在《 不求甚解》一文中谈到的读书方法与冰心的读书实践不谋而合。 结合冰心的读书经历,说说你对马南邨文章中“读书不求甚解”这个观点的理解。 (2分)
答:
阅读答案
(一)(14分)12 .7岁(1分)13 .D(2分)14 .(1)作者很想知道下面的情节那种急切、期盼、不舍。(2)作者暗自下定了自己去读书的决心时毅然决然的内心感受。 (2分)15 . 喜欢读《 水浒》,因为它的人物栩栩如生(或有极其生动的人物个性);不喜欢《 荡寇志》,因为它索然乏味(或人物没有个性)。 喜欢《 西游记》,因为它写得精彩;不喜欢《 封神传》,因为它写得烦琐。 (4分)16 . 罗贯中 蒲松龄 施耐庵 曹雪芹体裁不同之处:《 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其它三部书都是长篇小说。 (3分)17 .(1)马南邨认为读书不必过分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重在兴趣。 冰心儿时读《 三国演义》就是由兴趣引发的,一知半解地读,字音都读得不对,居然越看越懂。(2)马南邨在《 不求甚解》一文中还认为有些书应该反复读,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冰心在少年时期读《 红楼梦》只看到了贾宝玉女生女气,林黛玉哭哭啼啼,到了中年以后,才读出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2分)
忆读书的阅读答案 8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惟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作者说“读书好”,请你从上文找出能表明“读书好”的句子并抄录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要求大家“读好书”,从上文看,作者认为“好书”的标准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还教给大家选择好书的方法,那就是 (1分)
4.“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三句话,分别强调了读书的哪些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这句话中的加点部分是两部书,请你选择其中一部,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写出书中的一个例子来加以印证,要求至少有一两句简洁的评价.(3分)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2.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忆读书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忆读书的阅读答案11-18
《忆读书》阅读答案10-21
忆读书阅读附答案07-10
读书琐忆阅读答案08-22
《读书琐忆》阅读答案10-29
冰心《忆读书》阅读答案07-18
《忆读书》阅读理解及答案01-11
《忆读书》阅读答案冰心08-10
《忆读书》冰心阅读答案09-03
忆读书阅读理解答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