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建安风骨”之流变阅读附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建安风骨”之流变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安风骨”之流变阅读附答案 1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6年08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D.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一、稳定和强大的唐朝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历朝历代的诗人都追求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
B.刘勰的“风骨”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并用“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
C.从“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时代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醒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D.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时代,当“建安风骨”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人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参考答案
1.B(曲解文意。“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错,原文是“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
2.D(理解有误,“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是共有特点,刘勰与曹丕一脉相承,从本质上看基本一致。)
3.A(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原文是“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而非“历朝历代的诗人的追求”。)
“建安风骨”之流变阅读附答案 2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到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 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 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 “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 “明道” “宗经” 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 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 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 “兴寄” 与 “风骨” 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
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
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
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D.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
绘画、 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统一、稳定和强大的唐朝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历朝历代
的诗人都追求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
B.刘勰的“风骨”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并用“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
C.从"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时代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醒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D.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时代,当“建安风骨”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人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答
1.D; (曲解文意。“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错,原文是“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
2.B;.(理解有误,“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是共有特点,刘勰与曹丕一脉相承,从本质上看基本一致。)
3.A (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原文是“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而非“历朝历代的诗人的追求”。)
“建安风骨”之流变阅读附答案 3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中熠熠生辉的重要范畴,其意义绝非局限于汉魏之际那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千余年来,它宛如一颗生命力顽强的文化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无数次流变,从最初较为狭窄的定义逐渐拓展,从单纯与道德相关联演变为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概念。这一过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对自身族群的认同,也极大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想象,已然成为我们解读自身文化特性时不可或缺的关键符号,其间折射出的时代变迁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回溯至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漫长且充满痛苦的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政权的频繁更迭与瓦解,以及传统儒学的日渐式微和玄学之风的盛行,共同构成了当时士人阶层人格发生裂变、心灵寻求超越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才选拔标准也悄然生变,“德” 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绝对尺度,与之相对,“才” 以及与才华紧密相连的身体性灵之美开始受到广泛重视。这一变化为 “风骨” 概念的出现提供了适宜的时代土壤,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及沈约的《宋书》中,就不乏相关记载。彼时,“风” 主要用于品鉴人物的风姿、风韵和风神,侧重于对人物姿态与气质的描述;“骨” 则指骨相,多用来赞赏人物的体格与形象。令人惊叹的是,这种人物品鉴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便如星星之火,迅速蔓延,对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渗透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等诸多艺术领域的鉴赏与创作之中。以曹操为例,他吟诵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步出夏门行其二》),展现出的豪迈气魄与壮志豪情,正是其独特风骨的体现;曹植在《求自试表》中表达的 “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同样彰显出其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与不凡风骨。与他们同时代的 “建安七子” 以及女诗人蔡琰等,共同构成了那个被称为 “俊才云蒸” 的曹魏集团,他们无疑是这一时期展现 “风骨” 的杰出代表。
而真正对 “建安风骨” 进行系统理论总结,并深入提炼其美学精神的,当属南朝齐梁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我们知道,刘勰在撰写《文心雕龙》时,秉持的是儒学古文派的基本立场,以此来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基于此,刘勰首先对 “风骨” 概念进行了大胆拓展,将其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延伸至 “明道”“宗经” 的文学批评尺度,使其在文学领域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其次,他继承了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 “文以气为主” 这一重要理念,一方面高度强调作家自身的生命体悟在创作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只有饱含深刻生命感悟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另一方面,鲜明地突出了文学与时代之间的紧密内在联系,他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指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乱积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在这里,刘勰巧妙地将先秦以来的 “诗言志” 说与陆机的 “缘情” 说相融合,将一种深沉的时代意识与对人类命运的精神关怀紧密结合在一起。他既高度重视具有古直质朴风格的作家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往往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苦难与人民的心声;同时,也并未对魏晋时代在辞采和声律方面所做出的创新之举予以贬低,而是以一种更为包容、宏大的`格局与气度,为那个被后世称为 “文学自觉的时代” 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刘勰以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来精准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宏大脉动中,深刻地突出了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成功地推出了 “建安风骨” 这一在中国诗歌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批评典范。
刘勰的这一运思角度,在与他同时代的钟嵘的诗论中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一般认为,钟嵘的《诗品》虽未明确表明其宗经立场,但其中明显带有儒学的痕迹,对风雅体制的尊崇始终如一。例如,在《诗品序》中,钟嵘所强调的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便是对荀子《乐论》以及汉人《乐记》和《毛诗序》相关观点的提炼与升华。由此可见,荀子、王充等人以 “气” 为物质基因的宇宙构成论,实际上成为了《诗品》的理论基石。具体到钟嵘对建安文学的论述,主要体现为崇尚雅正、重《风》抑《骚》的审美倾向。尤其是他对曹植的称许,几乎达到了极致的程度:“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诗品上》)这种以古为上的品评格调,与当时社会对 “情兼雅怨”“怨而不怒” 风格的热切呼唤与渴望相契合,与刘勰的观点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进一步巩固了 “建安风骨” 在古典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到了唐代,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步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且强大的新王朝。毋庸置疑,帝国的繁荣昌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时,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众多诗人自觉追求的目标,从王勃的《山亭思友人序》中 “开辟翰苑,扫荡文场,得宫商之正律,受山川之杰气。虽陆平原、曹子建,足可以车载斗量;谢灵运、潘安仁,足可以膝行肘步。”(《王子安集》卷四)这段话中,我们便能深切感受到这种时代风气。在 “建安风骨” 的流变历程中,唐代有两个标志性人物,即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高举 “汉魏风骨” 的大旗,大声疾呼:“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将 “兴寄” 与 “风骨” 紧密联系起来,极力张扬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的美学风格,力求达到与 “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的艺术境界。罗宗强先生认为,陈子昂的这一倡导,使得他所主张的 “风骨” 说,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隋唐五代文学史》第 84 页)。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则从理论层面概括了李白、高适、岑参等盛唐诗人对风骨的不懈追求和创作实践,提出了 “言气骨(即风骨)则建安为俦,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以及 “神来、情来、气来” 等重要美学命题,这无疑是对陈子昂理论旗帜的有力呼应。有学者指出,盛唐诗人在这一过程中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 “盛唐风骨” 或 “盛唐气象” 替代了 “建安风骨”,使得刘勰的 “风骨” 说焕发出新的生机,但与此同时,其内涵也发生了一定的流变(孟登迎《刘勰 “风骨” 说及其流变》,《晋东南师专学报》2000 年 3 月 15 日)。在笔者看来,这种流变一方面表现为从注重文辞到强调兴象、境界的转变,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开阔;另一方面则体现为从道德层面逐渐向审美层面的流转,深刻地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产生的深远影响。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说唐以前对 “风骨” 的建构主要侧重于阐释和挖掘其内涵的话,那么宋以后则更加凸显其功能性价值。换言之,当曾经辉煌一时的 “盛唐气象” 随着大唐帝国的衰落而逐渐消逝时,批评家们对 “建安风骨” 的呼唤,实际上带有非常明显的矫正时弊、缅怀往昔辉煌的意图。例如,严羽高举 “复古” 的旗帜,其矛头直接指向被 “江西诗派” 所把持的文坛现状;而前后七子所倡导的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也是为了救治当时台阁体、八股文盛行于朝野和科场的弊病。更为关键的是,在严羽看来,学习作诗 “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为第一义也”(《沧浪诗话诗辨》)。由此可见,通过有意识的复古行为,“建安风骨” 的内涵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一种可供模仿的诗风或格调,而是逐渐演变成雄健深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学士倍加珍视的精神财富。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重温鲁迅先生的一番话:“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建安风骨” 的流变历史,一方面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时代的发展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风貌;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看待文学与政治这一古老而又永恒的命题。文学对政治的参与和反映,能够深化诗人对生命的体悟与认知;而文学所独有的温情与浪漫特质,又能为政治增添一抹别样的情致与色彩。当 “建安文学” 跨越时空的界限,走出建安时代;当 “建安风骨” 不再仅仅是某一个特定时代的专属符号,而是成为整个民族对 “壮美” 与 “崇高” 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洞察 “文变染乎世情” 的深刻内涵 —— 在时代与文学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张力中,一种蕴含着无尽魅力的审美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满怀期待地去盼望和追求。
阅读题目及答案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既指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 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的衰微和玄风的炽盛,改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才” 或与才华相伴的身体性灵之美得到重视。
C. “风” 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 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这种视角与标准影响了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
D. 刘勰将 “风骨” 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 “明道”“宗经” 的文学批评尺度,由此出发,他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
答案:D。原文是刘勰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在此基础上拓展 “风骨” 概念,选项逻辑关系错误。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刘勰继承曹丕 “文以气为主” 的理念,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和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为 “文学自觉的时代” 作出理论注脚。
B. 钟嵘《诗品》有明显的儒学痕迹,其理论基石是荀子、王充等人以 “气” 为物质基因的宇宙构成论,其对建安文学的论述体现了重《风》抑《骚》的审美倾向。
C. 唐代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王勃《山亭思友人序》中的相关表述就体现了这一时代风气。
D. 陈子昂最早标举 “汉魏风骨” 的旗帜,将 “兴寄” 与 “风骨” 联系起来,罗宗强先生认为他的 “风骨” 说继承了建安诗歌的所有风格。
答案:D。罗宗强先生认为陈子昂的 “风骨” 说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风格外,又有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并非继承所有风格。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璠《河岳英灵集》提出 “言气骨则建安为俦,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及 “神来、情来、气来” 等美学命题,是对陈子昂理论旗帜的呼应。
B. 宋以后批评家对 “建安风骨” 的呼唤有矫正时弊的意图,“建安风骨” 的内涵成为雄健深沉的民族精神的载体,被文人学士珍视。
C. “建安风骨” 的流变史体现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的内在关联,也提醒我们要客观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D. 当 “建安文学” 走出建安,“建安风骨” 成为民族对 “壮美” 与 “崇高” 的生活想象时,我们就能深刻洞察 “文变染乎世情” 的深意。
答案:D。原文是 “才更为深沉地洞察”,选项 “就能” 表述过于绝对。
【“建安风骨”之流变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风骨阅读答案10-21
风骨 阅读答案10-14
《花的风骨》阅读答案12-04
《风骨无需雕饰》阅读答案08-24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09-29
《苏秦之楚》阅读附答案07-29
《博学之,审问之》阅读理解附答案10-11
申屠敦之鼎阅读附答案11-20
颜之仪阅读答案附翻译09-17
《丹之治水》阅读答案附译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