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时间:2025-07-09 17:16:45 晶敏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阅读答案附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1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①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外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地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②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①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

  ③昔虞伯生②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注】①元熙:东晋最后一个皇帝恭帝年号。②虞伯生:元朝文学家。邵子:邵雍,北宋理学家。

  22、(1分)高中课文《论语七则》中,孔子责备“子路之愠”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3、(2分)第①段中作者认为“君子之处世“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

  24、(3分)对第②段中“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人间因为陶潜作品而变得洁净高尚了。 B、陶潜作品中没有庸俗卑下的世俗之见。

  C、陶潜作品使读者的精神境界获得升华。 D、陶潜与读者同时超然于世俗尘垢之外。

  25、(3分)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选择一组对比,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3分)概述作者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2、(1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3、(2分)不受外界环境左右

  24、(3分)C

  25、司马迁作品中的慷慨不平之气与陶渊明作品中的冲平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安命乐天的追求;将闾巷小夫不能处穷与君子安于困窘作对比,强调个人的修养对于安命乐天的重要;孔子盛赞颜渊与责备子路对比,突出自古以来身处困窘尚能安命乐天的'不易。

  26、(3分)作者仰慕陶渊明安命乐天的人生态度,自己当时处在失意困顿之中。

  参考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阅读司马迁的《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充满了愤恨抑郁不平之气,这种情感十分激烈,抑制不住。我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权衡事物的标准、尺度,始终在于自己的个人情感,决不应该因为一时的遭遇,或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假设不幸处于困窘的处境,那么利用这种处境使自己的心态平和,性情得到愉悦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方法。哪里会像那些道德修养不高的普通百姓,一旦外界的环境不符合他的心意,悲伤哀怨憔悴的神情就会表现在眉目之间呢?孔子多次赞美颜渊,责备子路的恼怒,从中可以看到古人能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也是很困难的。

  不久前我看了陶潜的文集,文章中表现出淡泊平和,潇洒自然,悠然自在地处在权势地位之外,不只是不被贫穷所困扰,而简直是把贫穷当作一种快乐。百代以后的人,诵读他的文章,自己心中的世俗污秽的念头就全都消失了。确实啊,陶渊明是古代善于处穷不变的人啊。推想学习陶渊明处穷不变的方法,就可以做孔子的学生了。可是时下评论陶渊明的人,只看到他在东晋末年的行为,赞赏他的大节,而不谈他乐于接受命运的安排的事实。陶渊明他外有穷困的逼迫,内有饥寒的痛苦,但是他的性情没有受到干扰,对于晋、宋朝代的改变,在陶渊明看来就像蚍蜉聚散一样,与自己无关。

  从前虞伯生仰慕陶渊明,把他与邵雍相提并论。我不敢望邵雍之项背,只喜欢陶渊明,我如今又身处困窘,所以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2

  阅读下文,完成 1-5 题。

  ①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②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①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

  注释:①元熙:东晋恭帝年号,元熙二年,东晋灭亡。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勃勃不能自抑( )

  设不幸而处其穷( )

  古之难其人久矣( )

  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设不幸而处 / 其穷则所以平 / 其心志怡其性情者 / 亦必有其道

  B. 设不幸而处其穷 / 则所以平其心志 / 怡其性情者 / 亦必有其道

  C. 设不幸而处其穷 / 则所以平其心 / 志怡其性情者 / 亦必有其道

  D. 设不幸而处 / 其穷则所以平其心 / 志怡其性情者 / 亦必有其道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

  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

  文章第①段中,作者提到孔子对颜渊和子路的不同态度,有何作用?(3 分)

  作者认为陶渊明是 “古之善处穷者”,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陶渊明 “善处穷” 的具体表现。(4 分)

  参考答案

  (4 分,每空 1 分)

  抑制

  假如

  做到

  确实

  B(3 分)

  (6 分,每句 3 分)

  我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对于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始终在于自己的个人情感,决不应该因为一时的遭遇,或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

  外在被穷苦逼迫,肌肤遭受饥寒,而性情不屈服,那么对于晋、宋年间的改朝换代,真的'就如同蚍蜉聚散一样微不足道。

  (3 分)通过对比,突出自古以来身处困窘尚能安命乐天的不易,进一步强调个人修养对于安命乐天的重要性。

  (4 分)①其诗文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于权势地位之外;②不被穷困所困扰,反而以穷困为乐;③其诗文能让后世读者内心的世俗污秽念头消散。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司马子长:即司马迁,字子长,他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颜渊:名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C. 子路:名仲由,字子路,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

  D. 元熙:是东晋孝武帝的年号,文中借此指代东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作者年轻时喜欢读司马迁的书,感受到书中强烈的愤郁不平之气,认为君子处世不应受外界境遇的影响而动摇自己的内心准则。

  B. 作者认为陶渊明的文集平淡冲和,其能超脱穷困,以穷为乐,他的处世之道符合孔子的思想,是古代善于应对穷困的人。

  C. 世人评价陶渊明,只关注他在东晋灭亡时的大节,而忽略了他安命乐天的本质,作者对此持不同看法。

  D. 作者将自己与陶渊明对比,觉得自己虽然也处于穷困之中,但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做到心态平和,因而感到惭愧。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

  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

  文中作者认为君子面对穷困应如何自处?请简要概括。(3 分)

  参考答案

  D(3 分,元熙是东晋恭帝年号)

  D(3 分,文中未提及作者将自己与陶渊明对比及感到惭愧的内容)

  (8 分,每句 4 分)

  哪里会像那些普通百姓,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悲伤哀怨憔悴的神情就表现在眉目之间呢?

  而世上评论的人,仅仅因为东晋灭亡时(他的表现),就认为是他的大节,却不探究他安于命运、乐天知命的本质。

  (3 分)①要有自己权衡事物的标准,不随境遇改变而动摇;②要找到让自己心态平和、性情愉悦的方法;③要学习陶渊明安命乐天的精神。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5 题。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 其皆出于此乎

  B. 设不幸而处其穷 蟹六跪而二螯

  C. 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何至如闾巷小夫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 中 “书” 指《史记》,是中国史学和文学的经典之作。

  B. “轻重之衡” 中的 “衡” 意为标准,与《过秦论》中 “衡”(外连衡而斗诸侯)的含义不同。

  C. “愠见” 指因恼怒而表现在脸上,“见” 通 “现”,与《劝学》中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的 “有” 通假现象相同。

  D. “元熙易代” 指东晋恭帝元熙年间朝代更替,“易” 是改变的意思,与《师说》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的 “之” 用法相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

  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

  文章将司马迁和陶渊明进行对比,有何作用?(3 分)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作者所说 “善处穷” 的理解。(3 分)

  参考答案

  C(3 分,A 项,代词,代《史记》/ 语气词,表揣测;B 项,表假设 / 表并列;C 项,用来…… 的方法;D 项,哪里 / 多么)

  D(3 分,“元熙易代” 中 “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中 “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但解说错误)

  (8 分,每句 4 分)

  我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对于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始终在于自己的个人情感,决不应该因为一时的遭遇,或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

  百代以后的人,诵读他的文章,自己心中的世俗污秽的.念头就全都消失了。

  (3 分)通过对比司马迁作品中的慷慨不平之气与陶渊明作品中的平淡冲和,突出了作者对安命乐天这种处世态度的追求,强调在困境中保持平和心态的重要性。

  (3 分)“善处穷” 指君子在处于穷困处境时,能坚守自己内心的权衡标准,不被外界的困苦所动摇;能找到使自己心态平和、性情愉悦的方法,像陶渊明那样超脱穷困,以穷为乐,净化自己的心灵。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阅读答案附翻译】相关文章:

归有光《陶庵记》“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阅读答案及翻译07-16

《钵山余霞阁记》阅读题答案附翻译11-10

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09-10

司马芝少为书生阅读训练及答案07-21

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9-22

关于耿恭字伯宗少孤的阅读答案附翻译09-26

《司马穰苴传》阅读答案及翻译09-26

司马迁《史记》阅读答案及翻译10-03

《治学》阅读练习附翻译与答案07-18

《李白传》阅读答案附翻译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