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琴声何来(节选) 阅读习题附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到练习题的情况非常的多,做习题有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份好的习题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琴声何来(节选) 阅读习题附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琴声何来(节选) 阅读习题附答案 1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拖,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她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有删改)
阅读题目: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分)
20.阅读文中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解释①处的含意。(2分)
(2)分析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分)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9.(1)丰富文章内容,彰显主题,说明了温暖的怀抱(母爱、关爱)的重要性(2分);(2)承接上文,为下文写吴秋明关爱遗弃儿童作铺垫(1分),也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发了马骁驭对吴秋明的关爱(促使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情感)。(1分)
20.(1)马骁驭消除自己心灵上的障碍(冲破自己内心的藩篱)(1分),敞开心扉,产生对吴秋明的爱恋之情(1分)。(1分)(2)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1分),表现了小女孩在吴秋明温暖的怀抱中幸福的感觉,也从侧面表现了吴秋明的爱心(母爱)的可贵(1分)。
21. (1)心理学博士;(2)专业研究深入(知识渊博)(2)长期单身(孤独);(4)关爱遗弃儿童(温暖有爱心)。(每点1分)
22.(1)贯穿文章,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是构思小说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严谨;(2分)(2)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都是被吴秋明的母爱所感染的,三次心理冲动依次递进,还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分)(3)塑造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者用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从侧面表现了吴秋明从理论到实践上的伟大母爱,突出表现了吴秋明有知识、有爱心的特征。(2分)
琴声何来(节选) 阅读习题附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原文(略)
阅读题目
1、小说写吴秋明讲述 “绒布妈妈” 实验,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内容上:丰富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怀,需要亲情和爱,温暖的怀抱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
(2)结构上:承接上文马骁驭对自己童年缺失温暖怀抱的叙述,为下文写吴秋明关爱遗弃儿童作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发了马骁驭对吴秋明的进一步关注,促使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情感。
【解析】从内容上看,“绒布妈妈” 实验直接揭示了孩子成长中情感关怀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从结构方面,与上文马骁驭的童年经历呼应,又为后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行为以及马骁驭对她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
2、文中的句子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在孤独中长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马骁驭比作被抛弃的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骁驭童年时期因为缺少父母陪伴,内心孤独无助的状态,让读者能深切体会到他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寂寞,为后文他对吴秋明给予的温暖和理解产生依赖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解析】比喻的作用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陌生的事物形象化。此句将马骁驭的感受具象化,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其内心世界,同时也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马骁驭为什么会对吴秋明产生好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吴秋明善良且有爱心,她作为儿童村心理辅导员,关爱被遗弃的孩子,这种对他人的关怀和付出让马骁驭深受触动。
(2)吴秋明善解人意,当马骁驭提及自己的童年经历时,她能给予理解和安慰,让马骁驭感受到温暖。
(3)吴秋明有内涵,吃饭聊天时,她对很多问题有独特见解,让马骁驭对她更加欣赏。
【解析】在文本中,马骁驭与吴秋明的接触过程中,吴秋明的这些品质逐一展现,从公益活动中的`印象,到聊天时的感受,再到深入交流后的认知,这些都促使马骁驭对她产生好感。
4、小说结尾写马骁驭听到口琴声,却找不到吴秋明,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
(1)情节上: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迫切想知道吴秋明的去向以及她和马骁驭的关系将如何发展,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使情节更具波澜。
(2)人物形象上:通过马骁驭听到琴声后的一系列反应,如赶紧跑到窗边、下楼寻找等,进一步表现出马骁驭对吴秋明的在意和牵挂,丰富了马骁驭的人物形象。
(3)主题上:这种不确定性暗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和难以捉摸,同时也表现出生活中常常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意外和遗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结尾的这种安排从情节、人物、主题多方面对小说产生影响。悬念能激发读者兴趣,人物行为能凸显人物情感,不确定性则能深化主题内涵。
【琴声何来(节选) 阅读习题附答案】相关文章:
《自信何来》阅读练习附答案09-02
《口技节选》阅读附答案09-25
节选穷人的阅读附答案10-02
《与陈伯之书(节选)》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29
《雪》节选阅读题目附答案12-16
背影节选阅读理解附答案06-21
《背影》(节选)散文阅读附答案11-25
《郁离子》节选阅读附答案09-13
《问说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06-13
东方之珠节选阅读附答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