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汉子精神》阅读习题及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练习题的情况非常的多,做习题可以检查我们学习的效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由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知识,什么样的习题才是科学规范的习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子精神》阅读习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汉子精神》阅读习题及答案 1
有一次,画家韩美林告诉我,他正要做一件大作品,计划为项羽塑一尊顶天立地的雕像。我为他这壮举的构思,不由得击节赞赏。他说地点定在这位英雄愧对故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自刎处。
就这处江边,项羽“令骑者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忽然,项王见重重包围着的汉军中,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便指而问:“若非吾故人乎?”汉骑司马吕马童一惊,马上也认出了对方,赶紧告诉身边的另一汉军将领王翳:“此项王也!”项羽对这两个人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于是,自刎死。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胜利者总是有理。所以,历朝历代的失败者,总是会被胜利者缚在耻辱柱上。但韩美林说:我就是要为失败的英雄立像!
中国最有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就为这位失败者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强者之歌,题曰《绝句》,只二十个字,给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汉,作出了最高的褒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中国最有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是最早为项羽唱赞歌者。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将项羽的传记,放在前为秦始皇,后为汉高祖的帝王本纪里,在那个动辄得咎的封建社会里,这种有胆有识的勇气,也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良知。要知道他在写作《史记》时,已经是身陷缧绁的罪人,看来项羽的挺直腰杆的汉子精神,也是使他能够秉笔直书的`力量。
李清照也是一位失败者,爱情,婚姻,家庭,事业,无不使这位具有高超才华的女子抱憾终生;司马迁也是一位失败者,受诬,冤狱,蚕室,幽闭,连做人的资格都丧失殆尽,唯有埋首在竹简中著书立说,苦度残年。所以,这两位文学大师来写项羽这位历史上的大失败者,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林对西楚霸王投注进去这么大的感情,也许和他本人也是一个经常失败的汉子有关。几十年来,他饱尝或被席卷,或被高压,或被责难,或被修理的种种滋味,所以,他刀砍斧凿下雕刻出来的项王形象,不光是情态上的维妙维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贴合,心灵上的呼应。
试想一下,这位头戴盔甲,身披战袍,横刀马上,面江而立的西楚霸王,有数百米高,几乎等于一座山,兀立于滔滔长江之滨,那英雄末路的悲壮感,那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英武感,这该是怎样一种磅礴的气势啊!
我觉得,汉子精神,在当今中国,尤须张扬。也许,近年来,读多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媚,而较少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刚健,所以,每当看到美林的雕塑绘画等大作品,马上就会涌上来此人真不愧为一条“汉子”的感喟,而且,他作品中所充满的那种“汉子精神”,也使我受到启发,得到鼓舞,因之激动不已。
翻开中国史,凡盛世,总是政治上产生大作为的时代,也是文化上产生大作品的时代。乐山大佛,始建于盛唐的开元元年,而洛阳龙门石刻,也是到了盛唐,达到巅峰状态。因此,我在想,当我们跨入21世纪,国家一天天富强起来,这尊西楚霸王的巨大雕像,在长江之滨矗立起来,这对走过百年耻辱之路的中国人来说,是很有一点象征意味的。
18.(1)文中的“汉子精神”指的是怎样一种精神?(2分)
(2)作者为什么认为“汉子精神,在当今中国,尤须张扬”?(4分)
19.韩美林为什么偏要为失败的英雄立像?请说出两点理由。(6分)
20.文中提到李清照和司马迁,有什么作用?请作分析。(4分)
21.你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和现代,还有哪些人堪称“汉子”?请举两例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8.(1)是一种站得稳、立得直、不屈不挠、无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男子汉大丈夫气概。(两点各占1分)
(2)①作者认为,当今中国多了些“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媚,少了些“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刚健。②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当今中国要是没有这种汉子精神,怎么能在21世纪雪洗上一个百年里所蒙受的耻辱,重振中华雄风?(每点占2分)
19.(1)韩美林本身是一个经常失败的汉子,为失败的英雄立像,是精神上的贴合,心灵上的呼应。
(2)韩美林通过为失败英雄项羽立像,用项羽的精神和气概鼓舞和启发走过百年耻辱之路的中国人。(每点3分)
20.衬托的作用。(2分)用李清照和司马迁两位文学大师受项羽精神的感召,败而不气馁,败而有骨气,从而留下千古绝唱,来衬托项羽挺直腰干、顶天立地、败而不倒的英雄形象。(2分)
21.所举例子能体现败而不馁,败而不失尊严,败不失骨气,不但列举出名字,还要简要写出“汉子”的事迹。(每点2分)
《汉子精神》阅读习题及答案 2
阅读材料
古代先民在感知世界、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过程中,创制了汉字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而这一过程一直未曾离开人主体意识的渗透与参与。正如语言学者申小龙所言:“从根本上说,汉字的建构精神是一种以人为立足点的人本精神。”
构造字形:着力于人体自身
《说文》载:“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孟子尽心上》亦云:“万物皆备于我。” 在古代先民的观念中,人是万物的主宰,是万物的中心;因而认知世界,需先从认知自身开始。在这种意识支配下,早期先民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造了 “八卦” 这样的文化符号。这种灵感与思维作用于汉字的构形,则更彰显出 “近取诸身” 的人本意识。如先民通过洞察人体自身,创造出了各种姿态的 “人” 形字:有象侧立人形之 “人”,有象奔跑人形之 “夭”,有象怀妊人形之 “身”…… 就连小孩的形体也被细致刻画:有象幼儿形之 “子”,有象残疾儿形之 “孑、孓”,有象囟门未闭合婴儿形之 “儿” 等。除了 “人” 形字,先民还创造了众多表示人体部位的字,如属于头部的 “口、牙、目、耳” 等,属于四肢的 “又、手、止、足” 等,都通过 “画成其物” 之法,留影于字形之中。可见,无论是以人体的全部还是某一部位为参照体,创造出的汉字都与造字主体 ——“人” 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不只描摹人体的象形字基于人自身,表抽象意义字的构形也多有 “人” 的参与。如表示相持的 “夹”,取二人从左右夹住一人之形;表示休息的 “休”,取人依木休息之形;表示坠落的 “坠”,取人倒着从阜 (高山) 坠落之形;二人相随为 “从”,二人相背为 “北”,等等。据申小龙统计,甲骨文中,关于人类或人体的字最多,占 20% 以上。这正是先民构造字形时 “近取诸身” 的实证,也是汉字构形人本意识最为直观的体现。
对于无形的长度单位,古人也是以 “身为度”,所谓 “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说文》在 “尺” 下注:“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 说明这些字的构形也是基于人体自身。如 “寻”,《说文》云:“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甲骨文作 (见图 1),就像人伸出两臂度量某物之形。用人的肢体感知和丈量长度,简便易行,彰显了先民的智慧,也体现了先民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刻理解。国学大家姜亮夫先生讲:“汉字不用其物的特征表某一事,只是用‘人本’的所有表一切,这还不是人本而何?”
观物取象:立足于人的视角
观物取象是人类创造早期文化符号的前提和基础,它与先民的观察、思考、选择、创造等思维活动密切相关。但不同民族的认知心理多有不同,使其观物视角、取象方式也存差异。汉民族观物取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立足于人自身,即以人为出发点观察和审视客观事物。正如学者龚鹏程所说:“取象的对象,则天地间一切物事,无所不包。尤其是把人自己视为视知觉观察之起点。所谓‘近取诸身’。这一点最为奇特。因为一般的观看活动,都以视见外物为主,中国人却以自身为主。”
因此,早期汉字的创制,实际上是先民立足于自身,对客观事物进行不同视角 “观象 — 取象 — 造象” 的过程。客观物象不同,取象方式也有差异。如 “门” 象双扇门形,“自” 象鼻梁轮廓形,“木” 象树木形,为正面取象;“鸟、豕、兔、象” 等动物字,均描摹其侧面轮廓,为侧面取象;“日、月、晶、雨” 等字,为仰视取象;“水、田、舟、井” 等字,为俯视取象;“心” 字甲骨文作 (~ 符号~),不仅描摹了心脏的外形,还勾勒了内部瓣膜结构,为透视取象;“郭” 字甲骨文作 (~ 符号~),先着眼于城郭外围,俯视取象,再散点观察四方楼亭,平视取象,最后整合多维视角的物象,完成字形构造。尽管取象方式因物而异,但其本质都以人的视觉经验为根基。可见,人体自身不只是汉字构形的基点,也是人们观物取象的原点。
先民通过调整观察角度,将复杂物象提炼为简洁符号,既保留了物象的客观特征,又渗透以人的.主观认知。这种 “人本” 视角的取象逻辑,也是汉字构形区别于其他文字体系的重要特质。
认知万物:投射以人的意识
《庄子齐物论》载:“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古代先民物我合一的主体意识,将主观理念和情感投射于自然万物,使得自然之物也具有了人的精神。基于这种 “主体投射”,古人自然会将世界的结构视为人自身结构的拓展与延伸,并试图以人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去理解和建立世界的结构。
这种意识在认知动物及与动物相关汉字的构形和应用中有充分体现。如 “牛、马、犬” 等动物,其特点不止一项,但经过人主体意识的提炼与加工,最终投射到字形上则是 “牛” 突出了双角、“马” 突出了长脸和鬃毛、“象” 突出了长鼻。再如 “家”,《说文》:“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其中 “豭” 指公猪。《左传桓公十八年》载:“女有家,男有室。” 女性出嫁而有家,这里的 “家” 隐喻丈夫。可见,“家” 的构形既显示出古代先民赖以生存的产业由游牧狩猎过渡到农耕养殖后,“豭”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体现出古代婚姻制度建立之后,女性对男性在维持家庭生活中的依赖与认可。《诗经墉风柏舟》讲女主夸耀她的对象垂发齐眉,“实维我特”。“特” 的本义为公牛,这里用它表示对象,虽为譬喻,并无贬义,反而透露出对雄壮而可靠男子的赞美与喜爱。
古代先民在认知植物并为其构造字形的伟大实践中,同样投射以人的主体意识。如 “竹” 作为 “岁寒三友” 之一,古文字形体描摹了两棵枝叶下垂的竹子。《说文》释为 “冬生艸”,表明古人已认识到竹虽形似木本,实为草本。然而,先民并未造一从 “艸” 之字来表示它,而是以象形之法单另造出 “竹” 字,《说文》也将其列为部首,统摄了一大批相关字。这一现象或许源于竹在古人意识中的独特地位 —— 它不仅是一种植物,更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内涵。《晋书王徽之传》载王徽之爱竹,即使暂居别人空宅,也要种竹,曾言 “何可一日无此君”。竹子 “此君” 别称的诞生,正是这种人格化意识的进一步延伸。此外,人们对植物部位的认识,也是努力从探寻人与植物的共同点出发,试图在人与植物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联系,如人有 “跟”,植物有 “根”; 人有 “肢”,植物有 “枝”; 人有 “颈” 和 “胫”,植物有 “茎”; 口语中把脚趾称为 “脚丫”,而 “丫” 本象树枝的分杈。
不只是动植物,人们对其他外物的认知,在构造字形时也多有主体意识的潜在映射。如 “向”,《说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 本义为朝北的窗户。然而,先民在造字时或许不易直接描摹窗户的形状,就直接将 “口” 字移嫁于它的构形。通过 “口” 与 “宀” 的结合,巧妙地将口与窗户在形状和功能方面的相似性联系起来,不仅使汉字构形中 “以人观物” 的独特思维具象化,更赋予了无生命的外物以人的隐性意识。
中国古代文化,曾经历过一个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的转变过程,而这一历程正与汉字构形系统的逐渐生成相呼应。从部分汉字构形的 “近取诸身”,到整个汉字系统的 “主体投射”,汉字构形的人本意识得以在与时俱进中涵养和日积月累中沉淀,而汉民族独特的构形思维也通过汉字这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实现了凝结与升华。
习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代先民认为人是万物主宰,认知世界从自身开始,这种观念直接促成了 “八卦” 的创造。
B. 甲骨文中关于人类或人体的字占比超 20%,是因为先民在构造字形时只关注人体自身。
C. 汉字构形区别于其他文字体系的特质在于以人体自身为基点,采用 “人本” 视角取象。
D. “家” 字的构形体现了古代婚姻制度建立后,女性对男性的绝对服从。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人以 “身为度” 来确定长度单位,如 “寻” 字甲骨文像人伸臂度量,体现了先民智慧。
B. 汉民族观物取象立足自身,与其他民族以视见外物为主的方式不同,具有独特性。
C. “牛、马、犬” 等动物字突出动物某一特点,是先民对动物进行主体投射的结果。
D. 中国古代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变,与汉字构形系统的生成毫无关联。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篇引用申小龙的话,点明汉字建构精神的人本特性,总领全文。
B. 文章从构造字形、观物取象、认知万物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论述了汉字构形的人本意识。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运用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加具体、生动,有说服力。
D.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强调汉字构形人本意识的涵养与沉淀以及汉民族构形思维的升华。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汉字构形中体现的人本意识的具体表现。
文章中提到 “竹” 字的构形及相关文化内涵,请再举一个类似的汉字例子,分析其构形所体现的人本意识。
答案
C 解析:A 项,“直接促成” 错误,原文是 “这种灵感与思维作用于汉字的构形”,并非直接促成 “八卦” 创造;B 项,“只关注人体自身” 过于绝对,文中提到先民还创造众多表示人体部位的字等,并非只关注自身;D 项,“绝对服从” 错误,原文是 “依赖与认可”。
D 解析:原文说 “中国古代文化,曾经历过一个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的转变过程,而这一历程正与汉字构形系统的逐渐生成相呼应”,并非毫无关联。
B 解析:文章从构造字形、观物取象、认知万物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并非层层递进。
①构造字形时,无论是象形字还是表抽象意义的字,多以人体自身或人体部位为参照,如 “人”“休” 等字;对于长度单位,也以 “身为度”。②观物取象立足于人自身,以人的视觉经验为根基,通过不同视角取象,将复杂物象提炼为简洁符号,渗透人的主观认知。③认知万物时,将主观理念和情感投射于自然万物,如动物字突出某特点,“家”“竹” 等字的构形及应用体现了古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投射,对外物认知也有主体意识潜在映射。
示例:“梅” 字。从构形上看,“梅” 是形声字,从木,每声。梅花作为 “岁寒三友” 之一,在古人意识中具有独特地位。它被赋予坚韧、高洁等人格化内涵。如王安石《梅花》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通过对梅花在寒冬独自开放的描写,赞颂了其不畏严寒的品质,体现了古人将自身对坚韧精神的追求投射到梅花上,从 “梅” 字及相关文化中可看到汉字构形的人本意识。
《汉子精神》阅读习题及答案 3
阅读材料
汉字不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在塑造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精神品格方面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汉字的方正形态,是其最直观也最引人注目的特点。这种形态不仅使汉字在视觉上呈现一种稳定、端庄的美感,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体现审美意识
在古人的意识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有 “天圆地方” 的说法,人为制造的空间也大多呈方形。汉字发展成二维方块式形态,适应了这种思维模式,也符合审美的需求。成熟汉字的方正特点主要体现在字形结构和布局上,由笔画和部件的调整配合来实现。汉字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点、提等。这些笔画在组合时遵循一定规律和比例,使每个汉字的内部空间都被充分利用,笔画之间既不过于拥挤也不过于松散,看上去美观和谐,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成熟汉字的外形轮廓具有规整性,绝大多数呈现近似方形或矩形的状态,边界清晰明确。如 “回” 字,其轮廓是一个规整的方块,笔画均匀分布其中,横竖线条简洁明了,四周干净利落;“田” 字也将方正的轮廓展现得淋漓尽致,四个边等长,四个角分明,仿佛是一块划分整齐的田地。这种规整性使汉字在书写和认读时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美感,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眼球并在有限的空间内传递丰富而准确的信息。
对称平衡是方块汉字构形的另一个审美特征。无论是简单的独体字还是复杂的合体字,大都体现了对称平衡的构形原则。如 “山”“土”“干”“个” 等独体字,以中竖为参照,左右两边的笔画基本是均衡的。汉字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让就等要经过精心安排,才能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与协调。如 “人” 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撑,长短适中,撇捺的交叉点位于字的中心位置附近,这就使整个字既重心稳定,又具有动态美感;又如 “大” 字,在 “人” 字的基础上增加一横,这一横的位置恰到好处,既不会使字显得头重脚轻,也不会让字过于松散,而是与撇捺共同构成一个均衡、舒展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平衡理念的追求。
合体字有的部件左右对称,如 “双”“林”“朋” 等,左右两边的部件形态都是相同的,相互呼应,就如同镜像一般,给人以和谐、均衡的视觉享受。这种对称美不仅符合人们的审美理念,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有的部件上下对称,如 “串”“孟”“思” 等,上下部分相互呼应,整个字在垂直方向上呈现一种对称的美感,大大增强了汉字的艺术感染力。即使是一些看似不对称的汉字,其内部也蕴含某种隐性的对称关系或平衡机制。如 “我” 字,虽然左右部件不完全相同,但通过笔画的长短、疏密、交接搭配等,依然实现了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对称平衡的造型往往能产生稳重的感觉,所以,稳定性也是汉字方正特性的审美体现。例如,“国” 字外面的框犹如坚实的城墙,将内部构件紧紧包围起来,赋予这个字威严、庄重的特质,也象征着国家领土完整与稳定;“森” 字由三个 “木” 组成,在方正的结构下,各部分排列整齐又相互支撑,既体现了树木的`繁茂,又传达出井然有序的美感。这种稳定性使汉字在历史演变中,始终能够保持其基本的结构形态,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可靠载体。
塑造精神品格
汉字的方正形态给人一种稳定、可靠的感觉。这种稳定性被赋予了求真务实的内涵。汉字构造中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件都有其特定作用和位置,这也促进使用者在学习和书写汉字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严谨细致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如 “目” 字在方正的框架内,布局简洁而有序,强调了观察视角的稳定性与准确性。在使用这个字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眼睛对事物的观察应秉持客观、严谨的态度,无论是对自然现象的细致
【《汉子精神》阅读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4-23
精神的殿堂阅读答案01-03
“工匠精神”阅读答案11-22
武侠精神阅读答案09-08
精神救助阅读答案10-30
《精神的殿堂》阅读答案11-20
发问的精神阅读答案11-03
《飓风》阅读习题及答案12-12
《 农民》阅读习题及答案12-17
《孔乙己》阅读习题及答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