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烛的母亲阅读答案

时间:2025-10-17 10:30:24 银凤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洪烛的母亲阅读答案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洪烛的母亲阅读答案,欢迎来参考!

洪烛的母亲阅读答案

  母亲

  洪烛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 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 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 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本文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有删改)

  17.选文中与母亲有关的事,都带给“我”深刻的感受。请补全下面的表格。(4分)

  与母亲有关的事情带给“我”内心的感受

  母亲领我去紫金山挖荠菜①

  ②幸福

  母亲在我离家时靠吃催眠药入睡③

  我接到母亲去世的长途电话④

  18.选文第②段画线内容能否去掉?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19.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0.请品析选文第④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21.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无形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的。(不超过100个字)(6分)

  答案:

  17.①陶醉 ②妈妈炖海带排骨给我吃 ③心痛(痛苦)④自责(懊悔)

  18.示例一:不能(1分);用台湾美食家蔡澜对妈妈做的菜的评价能够衬托出“我”对妈妈做的海带炖排骨一菜的感受(1分);这种共性促使“我”探究出其中的三个原因(1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赞美了母爱的细致入微,表达了作者在痛失母爱后的懊悔、自责之情(1分)。

  示例二:能(1分);台湾美食家蔡澜对他的妈妈做的菜的评价与“我”对妈妈做的海带炖排骨一菜的感受在情节上的关联不大(1分);去掉后,行文思路更简洁,衔接更顺畅(1分);去掉后,文章的主旨仍能得到充分表达(1分)。

  19.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动作和心理的细节描写,只答细节描写不给分。)(2分);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夜间离开家时与母亲告别的动作和心理特点(1分);表达了我既不忍惊扰母亲又依依不舍的矛盾心理,可见我对母亲依恋之深(1分)。

  20.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把母亲比成了易碎品(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随时可能离开我们的特点(1分);作者意识到:能够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一定要珍惜(1分)。

  21.写法2分;后三点中,答出其中的任两点即可给满分。

  示例一: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2分);母爱凝聚在荠菜上(2分);母爱浓缩在排骨海带汤中(2分);母爱呈现在我离家时母亲吃的催眠药上(2分)。

  示例二:作者通过具体详尽地叙事来刻画母爱(2分);跟母亲去紫金山挖荠菜时,母亲的夸赞和奖赏,令“我”陶醉(2分);母亲给“我”炖排骨海带汤,这道融化着母爱的家常菜,让“我” 感受到幸福(2分);“我”每次离家,母亲靠吃催眠药入睡,表现了母亲对我的不舍之情(2分)。

  一、母亲的形象特质:平凡日常中的伟大

  生活中的引导者

  母亲是作者儿时记忆的重要锚点,擅长在日常中传递温情与技能。如带作者去紫金山挖荠菜,耐心教其辨识与采摘技巧,还会夸赞 “眼尖、手巧” 并承诺 “打牙祭”,既展现了劳动智慧,更以陪伴构建了作者对童年与母爱的初始认知。

  饮食里的守护者

  母亲的厨艺是爱的具象化表达,其拿手的 “海带炖排骨” 被作者视为 “大海的礼物”,汤中的浓香被解读为 “幸福融化的味道”。洪烛特别强调,这道菜的珍贵不在于食材,而在于 “细致入微的爱心”—— 这种家常味是星级饭店无法复制的,成为联结母子情感的味觉符号。

  离别时的隐忍者

  面对作者常年远行,母亲以沉默与克制藏起牵挂。每次作者夜间离家,她便提前上床 “假装睡着”,实则需靠催眠药才能入眠,将离别之痛转化为 “止痛药” 般的自我慰藉。这种 “不愿让孩子察觉的悲伤”,凸显了母爱中无私隐忍的特质。

  生命里的精神坐标

  母亲虽 “几十年没出过省,甚至连郊外都很少去”,却成为作者精神世界的 “定盘星”。无论作者走多远、变得多强大,“喊妈妈” 这一动作总能让其找回自我定位 ——“我从妈妈那儿来,要到妈妈那儿去,我是妈妈的儿子”,母亲成为超越物理距离的精神归宿。

  二、情感载体:贯穿文本的三大意象

  洪烛以具体意象承载对母亲的思念,使母爱可感可触:

  植物意象:荠菜与腊梅

  荠菜是童年记忆的 “活化石”,因母亲的陪伴而成为 “最亲近的感情符号”,标志着 “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腊梅是母亲离去后的精神寄托,故乡梅花山的腊梅年年盛开,既呼应 “我们一家人踏雪看花” 的过往,也成为母亲 “藏起来” 的象征,作者 “踏雪寻梅” 实则是寻觅母亲的痕迹。

  饮食意象:家常饭菜

  母亲做的海带炖排骨不仅是美食,更是 “爱的时效品”—— 它伴随作者成长,却终会成为 “美好而怅然的回忆”,因其 “无价性” 而更显珍贵。洪烛借蔡澜 “妈妈做的菜最好吃” 的感慨,强化了 “家常味即母爱本质” 的认知。

  离别意象:睡眠与远行

  “假装睡着” 的细节与火葬场的 “烟囱青烟” 形成生死对照:前者是尘世离别中母亲的隐忍,后者是生命终点作者对母亲 “出远门” 的送别。作者反复叮嘱 “慢点走啊,妈妈”,将对生者的牵挂延伸为对逝者的惦念。

【洪烛的母亲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洪烛《母亲》的阅读答案08-23

洪烛《母亲》阅读答案11-07

中学生母亲洪烛阅读标准答案10-11

洪烛《春野的馈赠》阅读练习07-02

心烛 阅读答案09-30

心烛阅读答案06-04

《炳烛而学》阅读答案08-06

《心烛》阅读题及答案11-14

《洪渥传》阅读答案02-26

《烛邹亡鸟》阅读答案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