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范文(通用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1
当前,湖北省正在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力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所谓“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即是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路径,构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的城乡社区。此项活动的核心主旨就是要整治和改善省内城乡社区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来已久,每年都会牵扯大量人力物力,但整治成效一直不尽如人意。在少数村社,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甚至演化成了“干部带头干、群众站着看”的吊诡景象。不少党员干部直言:“几十年前,基层村社的每家每户,都以将自己的房前屋后打扫得一尘不染为荣,根本不需要政府去说去管。”
乡村振兴战略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内涵着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基层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村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基层群众幸福指数的现实举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跃升和群众获得感的持续强化,基层村社的房子越修越气派、装修越买越精致,为什么群众对自己房前屋后的卫生情况却置若罔闻?归根结底就是,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过程之中,没有深化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没有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全民参与的氛围也不够浓厚。另外就是,相关工作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够深入人心和接地气,少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也相对严重。
立足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奋进坐标,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更应当从“心”缔造。进一步完善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制度激励,确保群众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得以落实,完善信息公开渠道,切实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支持基层村社多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生态环保等相关教育活动,将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绿色发展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健康意识。结合基层实际,多让群众“唱主角”“当先锋”,既提升村社“颜值”,又让群众得到实惠。激发群众“我参与、我受益”的内生动力,彻底扭转长期存在的环境“脏乱差”的局面,打造一批“洁净美”的“样板小桃源”。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2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出新的特点,即:人们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安全、环境等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明确了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深刻理解和科学阐释美好环境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哲学意蕴,有利于提高我们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这一重要目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美好环境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我们的认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客观的自然和社会存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社会总体发展水平都有了极大提高,脱贫攻坚的湖北篇章已经胜利完成,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的序幕已经拉开。人民水平、幸福指数大大提高,以温饱为标准的物质文化生活已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多方位的要求。同时,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破除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环境幸福生活需要实现的制约因素。当前,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为:污染防治任务艰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全面依法治国任重道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待大力推进等等。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就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任务。要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谱写新的湖北篇章,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统一领导的基层党组织,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幸福生活的新需要和新期待,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困难和挑战转化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现实动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综合施策,构建一个美好环境幸福生活打造的工作体系,即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综合体系。“纵向到底”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领导作用以及群团组织建设落实到社区,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资源和平台下沉到社区。“横向到边”要求党领导下的社会组织覆盖每位居民,最终形成完善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通过各类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参与,实现共同缔造的全覆盖、全参与、全共享。
美好环境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美好梦想的实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更是吹响了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壮号角!这也标志着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从温饱小康向更高层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系统的、全面的,不仅体现在数量与范围的扩大上,还体现在质量与层次的提升上。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已有更美好的生活期待和追求。比如:在内容上,人民群众的美好环境幸福生活需要不再局限于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精神生活、生存条件等各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在需要层次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追求进一步提升,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需要更加多元,需要的'范围、质量也更高。要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就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美好环境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体现了唯物主义的价值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是人类解放的规律,突出的是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人民的理论,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秉承人民至上的原则,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省十二次党代会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主要矛盾的一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共同缔造美好生活,不仅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也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彰显了唯物史观所要求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原则,切实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真正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同时,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强调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理念,更加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维度。
美好环境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正是如此,省十二次党代会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导向,以空间为载体,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动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来逐步实现人的现代化。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3
近日,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共同缔造”试点工作提出总体要求,推动该项活动更加广泛开展、不断取得新的实效。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共同缔造的目标是为了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首先就需要问需于民,读懂弄透百姓的心声。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纷纷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等方式直接与一线老百姓面对面沟通、心连心对话,拉进与群众的距离,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找准群众真实需求,力求群众切身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尽土,共建美好环境,同创幸福生活,人人有责。“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共同缔造重点在于“共同”二字,保持社会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单靠政府发力远远不够,更是需要引导群众参与、形成共识,凝聚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激发内在动力。如何发动群众从“置身事外”到“参与其中”,保持“党群同心”“干群一体”的良好态势,对于实现“共同缔造”至关重要。
党员干部对于“共同缔造”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对于老百姓而言,确是一个新概念,何为“共同缔造”,以及共同缔造何物,群众需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怎么做。这就需要党员干部通过亲和的方式进行全覆盖式宣传、步步引导群众理解“共同缔造”的内涵及核心要义,使其入脑入心,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譬如,构建“党建+”宣传引导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壁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党群服务“连心桥”,释放党建“磁场效应”,结合党员“双报到”工作,在社区活动室、在镇级服务中心等阵地,于茶余饭后在“侃大山”中无形间将“共同缔造”观念根植于群众心中,同时也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更便于各项事业的多方发力、协同推进。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够走多远。党委政府主动发力、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群众积极响应、主动支持配合,形成“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譬如,社区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管理等方面,在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相关部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人居环境将会变得更加美好,群众享受美好环境的同时,主动自觉保护环境、维护设施,从而实现美丽环境人人享受、幸福生活天长地久的美好心愿。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4
幸福的生活离不开美好的环境,试想一个人生活在蚊虫肆虐、垃圾成堆的地方,怎么会感到幸福呢?
对此,我有着深刻地感受。以前我们家刚搬到现在的.小区时,周围没有什么生活设施,也没有什么绿化。到处破烂不堪,道路都是坑坑洼洼的,遇到下雨天,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水坑里。小区旁的一条小河整天泛着黑色的泡沫,河面上漂浮着生活垃圾,河里的鱼儿早就死光了,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黑水河。到了夏天,老远一股怪味扑鼻而来,行人都要捏着鼻子或带着口罩匆匆而过。现在,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环境整治,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政府大力开展环境整作文治活动。我们小区周围的环境就像孙悟空用了法术一般,摇身一变,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原来坑坑洼洼的小街小巷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臭水河实行了河长制,没有人再推诿扯皮了。经过一年多精心地整治,河水变清了,河里的鱼儿又回来了。岸边还种植了很多树木和花草,人们茶余饭后在河边散步、乘凉,甚至还有人在河边钓鱼呢。小区周围还盖起了超市、广场、商场,吃喝玩乐一应俱全,生活方便极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我们一定要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学好科学知识,长大后报效祖国。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5
在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省委书记王蒙徽强调,要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以下简称“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笔者认为,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的价值旨归和实践路向,切实增强推动“共同缔造”活动在全省城乡社区全面铺开取得实效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从价值逻辑看,“共同缔造”活动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和“湖北篇章”,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力之策;从实践逻辑看,“共同缔造”活动是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和“湖北方案”,也是全省党员干部落实党史的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化“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创新之举。
价值旨归:人民至上,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既是实践课,也是理论课。从价值逻辑看,“共同缔造”活动的价值旨归在于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其一,“共同缔造”活动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建设好城乡社区,就是缔造好人民群众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所依托的家园。
其二,“共同缔造”活动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只有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解民忧、暖民心,特别是守牢护好绿色生态的家底,做好规划引领,改善人居环境,缔造生态宜居家园是人民群众心之所盼。
其三,“共同缔造”活动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党组织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发挥党建引领和统揽作用,实行“党建+乡建、村建(社建)、家建”一体推进,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在办好一件件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共同体,建成便民快捷的医疗圈、健身圈、养老圈、生活圈,缔造美好幸福家园,正是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应有之义。
其四,“共同缔造”活动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共同缔造”活动顺应基层治理体系变革,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缔造和谐人文家园,促进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
其五,“共同缔造”活动以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路径。“共同缔造”活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必将成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
实践路向:践行“五共”理念,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从实践逻辑看,“共同缔造”活动的实践路向在于坚持群众主体,践行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五共”理念,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践行“五共”理念,核心在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始终坚持群众主体,让“五共”理念内化于心。在“共同缔造”活动中,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注重宣传发动群众,讲清讲透活动意义和精神实质,让群众主动理解、掌握活动的核心要义,形成思想自觉。始终维护群众利益,让“五共”理念外化于行。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共同缔造”活动落实落地、落细落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让“五共”理念固化于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差异化、分众化,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注重总结经验,形成有效工作机制和科学的规章制度。
践行“五共”理念,重心在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结合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决策共谋重在察民情。围绕城乡社区“建成什么样”“怎么建”“谁来建”“谁来管”“谁来评”,充分尊重城乡社区居民意愿,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发展共建重在聚民心。在产业发展、社区建设、基层治理、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注重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变“你和我”为“我们”、变“靠政府”为“靠大家”。建设共管重在集民智。推行“代表群众选、项目代表定、建设群众帮、建后大家管”一体化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法,强化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增强群众共管的自主性、自觉性。效果共评重在强民主。将群众“答应不答应、认可不认可、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标准,健全建设意愿共同征集、建设内容共同商议、建设方案共同研究、建设过程共同参与、建设效果共同评议的全过程民主评价机制。成果共享重在惠民生。让人民群众通过入股、就业、创业、管理、参与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在共同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践行“五共”理念,要务在于促进加快城乡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于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奋斗目标,“共同缔造”活动要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促进加快城乡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着力在提升社区建设水平上下功夫,促进强县工程建设。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不断提升城乡社区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提升县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县城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彰显县城及乡村自然、产业和文化特色,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重点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二是着力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上下功夫,促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促进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农民保收、城市保供”。三是着力在提升公共服务功能上下功夫,促进构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的三级服务体系。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健全服务“三农”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更多资源、资金、人才向基层倾斜、向农村覆盖,提升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四是着力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上下功夫,促进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促进建设完整乡村社区,增强基层服务群众的条件、能力和水平;从人居环境改善、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做起,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五是着力在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不断提升城乡社区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统一,推动全省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促进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坚强保障,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投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生动实践。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相关文章: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条幅标语11-03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方案11-04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主题标语11-03
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标语11-01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宣传标语10-31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横幅标语11-01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宣传条幅标语11-04
共同缔造乡村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标语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