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时间:2025-03-31 09:45:05 银凤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通用9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通用9篇)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1

  秋天给人的感受常常是萧条冷落、寂寞忧伤,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给人良久的悲伤感。从欣赏心理看,十几岁的青少年生机勃勃,他们有些人并不喜欢秋,不可能愉悦地接受秋。

  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教师在导语设计上做到创设情境,以情动人,拉近学生与秋的距离,我觉得很有必要,笔者设计了一条融进了自己的生活感受的导语: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凄凉,毫无生气,这是深秋之景。我喜欢秋,同喜欢烂漫的春光一样;我喜欢秋,喜欢听秋风横扫,树叶簌簌地响;喜欢看霜打过的衰草,软绵绵,踩上去凉凉的,柔柔的;我还喜欢秋天干燥的性格,丝毫不拖泥带水;我认为秋属于风,但不属于雨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吗?喜欢秋的同学说说你喜欢秋的什么?

  同学们踊跃发言,答案丰富多彩:秋天瓜果多;秋没有夏的溽热,秋风萧瑟天气凉;秋天大气湿度低,天空显得格外高远,天朗气清;秋风中各种各样的树叶在空中悠闲地划着弧线,然后无声息地落下,似乎让人感到叶落归根前的眷念与满学生们对秋的感情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让学生走进《故都的秋》课文中:读课文思考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在第一段、第二段、最后一段捕捉到郁达夫对秋的感情态度,明确回答:爱秋。郁达夫爱故都的秋的哪些景呢?让学生找出描写秋景的段落,并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所写之景:

  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凉凉的秋风;息列索落的秋雨;雨后斜桥影里的都市闲人;熟了果子的枣树。

  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故都的秋的特点,当然先让学生划出描写景物之色彩、声音的词语。例如写牵牛花: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驯鸽的飞声,静对着牵牛花的蓝朵。其它景物色彩与声音的词语学生一一说出(略)。接着启发学生每人选择一种景物制作一张电视风景画图片,说说配上怎样的背景画面和声音。

  老师以第一幅景为例,制成这样的图片:

  碧绿辽阔的天空作画的大背景;地面上,蓝色、白色、紫色的牵牛花荟萃成野花圃;天与地之间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院子里坐着一个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偶尔传来时强时弱、时高时低的鸽子扇动翅膀的扑哧声。

  老师的示范意在抛砖引玉,学生发言之后提醒学生思考画面色彩、声音的共同特点。学生思考后达成共识:色彩特点是明净、清新、冷淡;声音特点是细微、衰弱、幽幽。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概括故都之秋的特点,即清、静。

  品味出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特点之后,再让学生说出故都之秋给人的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积累,说出了这样一些词语:孤寂、忧伤、萧条、冷落用达夫自己的话说是悲凉。

  学生知其然还不够,还要知其所以然,接下来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这样一些冷色调的且带有悲凉情调的故都的秋景,同学们也许不能理解郁达夫,因为我们同学可能更喜欢的是故都的香山红叶,那醉人的红哟,热烈奔放;喜欢的是密云水库那澄碧的秋水,令人心醉可是如果走进郁达夫的情感世界,就能切实体味出郁达夫内心的悲凉,从而能理解郁达夫为何不爱热闹爱冷寂。

  郁达夫:三岁丧母;中学读书,因参加学潮被开除;青年时期去日本留学,留学生涯,让他感到国不富民不强的悲哀,在日本十年受尽了民族歧视带来的屈辱,从他的自传小说《沉沦》中就能看出他抑郁,孤僻个性。写作此文他年近四十,正是人生最灿烂的年龄,可是三十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郁达夫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不得不从上海辗转来到杭州,饱受人生凄苦与哀痛,纵然才高八斗,但还是有志不得骋,而坐看年华付水流,何等苦闷,何等寂寞,何等抑郁。在生活中体验如此多的悲苦和忧愁,形成他寡淡、沉静的心境。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内在的苦闷之情决定了郁达夫捕捉这样的清静、悲凉之景。介绍了郁达夫的人生经历,学生与作家感情就拉近了距离。有人说故都的秋悲凉感是郁达夫这位敏感文人所特有的,但学生结合课文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后,明确回答不是郁达夫所特有的。受古今中外悲秋诗文的熏染,种下了愁种子的文人在遭遇不痛快时都或多或少对秋有特别的悲凉感。通过列举实例使学生对秋有实在的悲凉感。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一些关于秋的诗文,如杜甫《登高》、柳永《雨霖铃》与王实甫《长亭送别》以及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曹雪芹的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柳永《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等有关写秋景的名句,理解文人们悲秋的普遍的文化心态,使学生的心灵与自然达到交流的境界,从而深层次把握本文丰富内涵。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2

  在《故都的秋》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切入,是体悟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开篇我借助多媒体展示故都北平的秋景图片,将文中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等文字具象化,让学生直观感受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为让学生深入文本,我组织小组讨论,让他们找出文中描写秋景的语句,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学生们发现,“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营造出静谧、落寞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对这些寻常秋景情有独钟,从而理解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借秋景抒发的落寞、悲凉之感,以及对故都的.眷恋。

  通过此次教学,我认识到,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描写,挖掘其背后的情感,让学生在欣赏语言之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的心境。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3

  为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故都的秋》独特的韵味,我引入郁达夫另一篇散文《江南的冬景》进行对比阅读。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找出描写季节特点的语句,并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异同。

  学生们很快发现,《故都的秋》以清、静、悲凉为主调,而《江南的冬景》则充满温润、闲适的气息。在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同样是写季节,为什么作者笔下的故都之秋和江南之冬差异如此之大?” 我顺势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以及地域文化差异等方面思考。学生们逐渐明白,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偏爱,不仅源于对北平这座城市的热爱,更与他漂泊的身世、抑郁的心境有关。

  对比阅读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文本,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视野。这也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合理引入相关文本,能有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4

  朗读是品味散文语言魅力的重要方式。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朗读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作者语言的独特魅力。

  课堂伊始,我进行范读,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将文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理解后,我组织配乐朗读,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沉浸于故都之秋的意境。

  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节奏、重音和语调变化。如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 “来得” 需重读,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们不仅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更感受到散文的音韵之美。

  此次教学让我明白,朗读是理解散文情感与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文本的韵律、节奏和情感,提升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5

  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我尝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都之秋的氛围,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我以第一人称讲述:“在北平的一个秋日清晨,我独自走在幽静的胡同里,天空高远而湛蓝,路边的槐树洒落着点点落蕊……” 学生们在我的讲述中,闭上眼睛,展开想象。随后,我让学生分享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和感受。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在寂静的胡同里徘徊,周围弥漫着淡淡的忧伤。”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验,我让他们以 “我眼中的故都之秋” 为题,进行片段写作。学生们将自己在情境中感受到的清、静、悲凉融入文字,写出了一篇篇富有感染力的短文。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这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6

  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让他们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课堂上,我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秋天,以及这些经历带给他们的独特体验。有的学生回忆起家乡秋日丰收的场景,充满喜悦;有的学生讲述在秋日漫步山林的经历,体会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笔下的故都之秋与我们生活中的秋天有何异同?” 学生们通过对比,发现虽然时代和地域不同,但人们对秋天的情感体验有相通之处。

  接着,我布置作业,让学生以 “家乡的秋” 为题,写一篇散文。学生们将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手法运用到文章中,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家乡秋景图。

  此次教学让我认识到,联系生活实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文学创作的素材,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7

  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我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他们的成长。

  课堂上,我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如学生在分析文本时,提出新颖的观点,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若学生理解有误,我会耐心引导,帮助他们纠正。

  在写作评价环节,我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评价注重对学生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的指导;学生自评让他们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发现优点和不足;互评则让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拓宽思路。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后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创作体会,对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表扬。多元评价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8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讲过好多次了,以前老是跟着教参跑,一直找不到要点和特色,这次似乎有些新发现。

  对于学生来说,《故都的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文章传递的美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有较大的距离。最大的难题在于“悲凉”与“衰亡”如何成为一种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前就把教学目标定为“体会另一种不同的美,填补学生某些审美经验空白”,也就是要以“美、审美、审美修养”为切入点。

  “美”经常主观的,这就需要从理清写景状物散文的“物-我”关系入手。通过作者所选择的物象及其特点来考察作者所追求的美的特点,并以此体察作者心灵世界。方法有两点,一是宏观上的,要“把握结构、理清思路”;一是微观上的,要“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宏观把握相对容易,因为这篇文章本身结构比较清晰。全文14段,首尾两段分别互相照应,构成一个圆形结构。中间10段具体描写秋景,分别写“秋晨、秋槐、秋蝉、秋雨、都市闲人和秋果”。第12段的议论、抒情是在对秋的具体叙述后自然引发的,归入前一部分应该比较合理。

  微观的文本细读主要两个层次,一是语言形式与情感关系方面的,一是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方面的。

  语言形式和情感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不同的语言形式往往是不同情感的某种隐喻或表征。比如首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这是一个变式句。常式句表述为“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这样的变式使得作者的情感得以强化。再如“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一句。这里有一种强烈的对比在里面,一方面“从杭州至青岛”、“更要从青岛上北平”把他的行踪叙述得很“啰嗦”;费尽周折无非是“不过想品味秋”。费尽周折的行程,原来只为了一个小小的目的。强烈的'对比,也就突出了作者对于“秋”的极大向往,极大的向往也就传递出作者对秋的深深感情。文章中还有其它诸如此类的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表达对于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是很有好处的。

  “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是写景状物散文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一般的景物容易理解,而有特点、个性化的景物与感情的关系就不好理解了。这篇文章写所的景物都不是一般的,而是个性鲜明的,比如“破屋”、“秋草”、“落蕊”、“衰弱的蝉声”等等。所有这些景物不仅仅如作者自己说的是“悲凉”,它们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衰亡”或“即将衰亡”。现实的景物是连续不断的,之所以要选取这些景物,肯定是这些景物与“我”的内心有某种的契合。而“我”首先是生命的存在。所以,我们普通人都会赞美生命的生机蓬勃。可是,这里却是向往“悲凉”和“衰亡”,“悲凉”、“衰亡”倒成为一种美了!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大问题。

  从道理上说,我们对于美的体会,或者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某种外物是“美”的,肯定是这种外物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某种满足和愉悦。前文说过,一般情况下“美”是主观的。但这种主观是表面的,实则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说明,文章所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与全人类的某种情感相契合,否则这篇文章也就不会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孙绍振教授分析这篇文章时有一句话:“凡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发内心欢愉的体验,直面生命的衰败,启示生命的周期,逼起悲凉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感受。”这的确非常有道理,衰亡也是一种生命的启示,让我们去体会生命的存在。但我觉得似乎还不够,所以便引用弗洛伊德的学说。他认为人有两个基本的源动力,不光有“求生”的本能,还有“求死”的本能(观点引自《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ISBN 7-5019-2719-7/G·155)。也就是说,在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着某种“求死”的倾向,而这里的外物的衰败恰恰激发了人的这种意识,让我们的“向死”的本能得以某种程度的满足,也就引发了美感。当然,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太难了。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似乎是挺合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困难。我们可以用三种层次来判断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一是内容的把握,一是情感的理解,一是美感的体验。前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也是一堂语文课要求全体同学都应该达到的目标;但第三方面却非常不容易。随便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我相信很多同学都不能深切体会(是“体会”,不是“理解”)到那种感觉。比如什么是“清”,什么是“悲凉”,什么是“落寞”?为什么这些感觉是一种美?曾经体会到这种美感吗?能不能假设一个情境来体验体验?确实好困难,我相信一般人都觉得不容易。而这些地方恰恰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也就是一种文化的、艺术的感觉。我总认为,语文难的地方不在那些“实”的知识与能力,而在于这种“虚”的思想与情感。当然,这种虚的艺术感觉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奠基,是不断“熏染”出来的。所以得一天一点积累,一天一点感悟,得慢慢来,急不得。

  另外,如果把这篇文章与《荷塘月色》稍加比较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显然是比较“雅”的。仅从语言的角度看,《荷塘月色》多用工笔精雕细刻,是写得比较美的。这从华丽的语汇、精妙的比喻,还有灵活的句式选择等方面都可以看得出来。但他所写的景象,及对景象的比喻却都是比较“俗”的。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等,以及后面联想到了南朝热闹的、风流的宫庭浓歌艳赋都透露出作者内心的不宁静,透露出一种世俗的气息。这种比较确实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在“生”与“死”面前,“生”是热闹的、繁华的、实用的、世俗的,“死”是冷峻的、孤寂的、人文的、超脱的。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9

  首先我从题目切入用问题引导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那么“故都”是指哪里呢?学生们七嘴八舌的是“北平”即现在的“北京”。我又进一步提问,那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学生们也是众说纷纭,我又进一步提问,这里边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本文题目便已经含有作者的情感倾向。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认为北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很快学生就找到了,并概括为“清、静、悲凉”。我又问学生,作者是北平人吗?很快有同学说“不是,是浙江富阳人,而且文中也说他是从浙江赶过来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故乡的秋,反而要写故都的秋,作者认为故乡的秋怎样?学生很快找到,并概括为“慢、润、淡”。

  现在大家思考一下,作者本是想写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提到“南国的秋”?有学生知道说是用了衬托手法。我说对,那么什么是衬托呢?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现在大家想象自己是一个导演,在你的作品中要突出一个女主人公长得漂亮,分别用正衬和反衬两种方法,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学生都来了兴致,各有想法,但是我发现,大家对反衬较了解,但是正衬就有点模棱两可,找了几个学生说的也不是很恰切,然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大家是不是看过某些舞蹈表演,先出来一些漂亮女子,然后再出来一个与众不同的并且给予特写,我们就会干觉她很漂亮,先出来的'那些女子已经很漂亮了,但后出来的那个比他们还漂亮,这就叫正衬,那么反衬怎么做呢,就像大家说的,在你想突出的美女旁边放上一个“如花”,一下就凸显出这个美女的漂亮了,这就叫反衬,而且大家以后在看一些影视剧的时候注意一下,尤其是青春偶像剧,为了凸显男女主角的帅气和漂亮,总要找几个丑角在里面陪衬着,就是这个道理。当我讲完这个事例之后,发现学生眼中有了了然的神色。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认为北国之秋是“清、静、悲凉”的,那么北国之秋从那些的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呢,作者又选取了那些景象,请大家从文中概括出来。

  引导学生概括出作者记叙的五种景象(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叫、秋雨话凉、佳日秋果)和一处议论。共同构成了分写的部分。

  最后两段作者又在对南北秋的感受的对比中直接抒发了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我只用了一节课时,却讲了这么多东西,无疑是不妥当的,但是时间实在是有点紧,所以只能压缩现代文的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诗歌和顾问阅读上,有的老师甚至跳过第一单元散文而直接学习第二单元的诗歌,结果是人家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反而较高,没办法,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上很难拉开距离,差距主要是诗歌和文言文,但我又舍不得将这么好的文章放弃,只好退而求其次,引导学生入门,让学生自己体会。但又不能耽误太多的时间。以后一定会不断探索,争取既让学生能够在应试中取得高分,又可汲取到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4-25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8-03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7-23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7-12

故都的秋 教学设计07-22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9-07

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10-07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8-04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5-28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