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答洪驹父书解析

时间:2025-02-08 11:15:09 欧敏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言文答洪驹父书解析

  在我们上学期间,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答洪驹父书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答洪驹父书解析

  【说明】

  这是黄庭坚五十九岁时,写给外甥洪驹父的信,信中谈到自己对文学创作问题的一些看法。

  针对洪驹父的创作,本文在肯定文学创作要“有宗有趣”的前提下,侧重从形式方面进行探讨。他强调要学习前人“陶冶万物”的功力,主张多读融古,并概括为“点铁成金”的法度。诚然,这里说出了文学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对遗产必须有所借鉴。但是,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创新,黄庭坚虽看到了“自作语最难”,但他解决这个“难”时,只追求无一字无来处,把取陈言以点铁成金,奉为创作中的灵丹妙药,这就难免走向片面追求语言技巧的歧途。

  黄庭坚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也深知作文要不守绳墨,要以无斧凿痕为佳,文末所举四个比喻,正代表了他所认为的创作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可见他是想通过掌握作文的“曲折”布置法度,以达到“无意于文”的自由。可是作诗法度一经倡导,其流弊远非黄庭坚始料所及。

  【原文】

  答洪驹父书

  驹父外甥教授[1]:别来三岁[2],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3],故不能作书,虽晋[4]城亦未曾作书也。专人来,得手书,审[5]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6],诸稚子长茂[7],慰喜无量[8]。

  寄诗语意老重[9],数过读[10],不能去手[11],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12],古人不雄到也[13]。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14],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15]。

  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16];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17]。

  老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18],取旧所作读之,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情懒,不能下笔也。外甥勉之,为我雪耻[19]。

  《骂犬文》虽雄奇,然不作可也[20]。东坡文章妙天下[21],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22]。

  甚恨不得相见,极论诗与文章之善病[23],临书不能万一,千万强学自[24],少饮酒为佳。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25],极见日新[26]之效。更须治经[27],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28],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29]处。自作语[30]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31]。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32],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33],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文章最为儒者末事[34],然索学之[35],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36]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37];作之使雄壮,如沧江[38]八月之涛,海运[39]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40]。

  【注释】

  [1]洪驹父——洪刍,字驹父,江西豫章人,黄庭坚的外甥。宋哲宗绍圣年间进士,靖康中官至谏议大夫。靖康事变后,被流放沙门岛,卒子岛中。教授——官名,宋时各王府、路、府、州诸学都置教授,督理学政。

  [2]别来三岁——指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年)至徽宗崇宁二年癸末(1103年)。建中靖国元年初,黄庭坚在鄂州(今湖北省武昌市),王观复与洪驹父曾来见他,现复此信,故云别来三岁。

  [3]绝不与人事相接——这三年间,政局波动极大,随着党派斗争的起伏,黄庭坚也被频繁地调动,一度监鄂州酒税,最后罢为管勾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玉隆观。管勾是一种闲散官职。这样,他就又来到鄂州住下了。他虽摒绝一切人事往来,但不久又以“幸灾谤国”的罪名,被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省宜山县)。

  [4]晋——即“进”。

  [5]审——知道。

  [6]安胜——安好的意思。

  [7]诸稚子——指洪驹父的儿子。长(zhǎng)茂——成长壮健。

  [8]无量——无限。

  [9]老重——老成持重。

  [10]数(shuò)——屡次。过读——即读过,犹过目。

  [11]去手——放手。

  [12]少——稍。加意——留意。

  [13]古人不难到也——古人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是不难达到的。

  [14]绳墨——原指木工画线用的工具,借喻规矩和法则。

  [15]更(gēng)——再。子长——司马迁的字。退之——韩愈的字。

  [16]宗、趣——宗旨、归趋。开阖(hé)——指文章的铺叙归纳。这三句说:文章要有主旨,在首尾关节处,要能铺得开,收得拢。

  [17]四渎(dú)——指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古时此四水各自流入海。要——总。四句说:写文章就象四条大河那样,既能吞纳百川,又能汇聚广大的湖泊(长江通于洞庭湖,宋时开洪泽湖达于淮水),浩浩荡荡,流泻千里,但总有自己的源头和注入大海的归宿。

  [18]老夫——作者自指。绍圣——宋哲宗年号之一(1094—1097年),绍圣二年,庭坚五十一岁,谪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绍圣以前,犹指谪黔州以前。斧斤——喻指写文章的琢磨功夫。作者谪黔后,尤重诗法。斤,也指斧。

  [19]雪耻——指作者过去不知作文方法,老来懂得作文而又不能下笔,希望外甥能有所成就,为己增光。雪,洗刷。

  [20]《骂犬文》——洪驹父所作。不作可也——不必作的婉转说法。黄庭坚认为《骂犬文》这类文章,虽然能发挥自己雄健奇诡的风格,但也不必作。

  [21]东坡——苏轼号东坡居士。妙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誉。

  [22]轨——车辙痕迹。这句说:你要谨慎,切勿因袭东坡的短处。

  [23]极——充分。善病——指文中的优劣之处。

  [24]临书不能万一——指信中表达的不及原意万分之一。这是古人写信时所用套语,用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强学——努力学习.

  [25]纵横——奔放的意思,

  [26]日新——日益进步。

  [27]治经——钻研儒家经典。

  [28]青琐——疑指代《青琐高议》的作者刘斧,北宋时人,生平不详。青琐祭文,当是洪驹父所作。

  [29]安——妥帖。

  [30]自作语——指自创的富有新意的词语。

  [31]无一字无来处——意谓杜甫写诗,韩愈作文,于古人均有所依傍,能化古意而用之。

  [32]陶冶万物——指文学家对客观一切事物均能通过文学加工,一一摄入笔底。陶冶,原指抟土制造瓦器和熔铸金属,以比喻造就、培养。这里转指文学创作中的酝酿加工过程。杜甫:“登临多物色,陶冶赖诗篇。”

  [33]翰墨——笔墨,指文辞。这句说:把古人说过的话组织到自己写的文辞中去。

  [34]这句说:儒者本以经世济国为大事,写文章该算是小事。

  [35]索学之——深入地去研究它。

  [36]幸——希望。

  [37]垂天之云——指鹏鸟展翅。语见《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8]沧江——因江水一般呈青苍色,故用以泛称江。沧,通“苍”。

  [39]海运——行于海上的意思。语见《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40]俭——枯竭的意思。陋——指言辞粗鄙。这句说:那就决不能拘守固定的法则而使文章枯涩鄙陋。

  创作背景

  此篇《答洪驹父书》是黄庭坚五十九岁时(1104年)写给外甥洪驹父的信,信中谈到自己对文学创作问题的一些看法。[4]黄庭坚在信中批评外甥读书少,谆谆教诲他要多读古人的书,然后可以到达古人的境界。

  文学赏析

  如果说苏轼继承的是“兴观群怨”的儒家诗论的话,那么黄庭坚则主要继承了“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这也与北宋的政治需要有关,正统儒学重振声威,柳开发其源,穆修助其澜,石介扬其波,欧阳修汇其成,流进文学界,形成“文统”;流进思想界,形成“道统”;流进史学界,形成“正统”。因此宋人看事物行往往带着儒家之道的“有色眼镜” 。另外,诗歌创作的源泉是什么?自钟嵘《诗品序》以来,诗论界就一直存在着向现实生活中“直寻”和向书本中“补假”的两种倾向的斗争,苏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差别与分歧较人,而这也决定了两个人的创作态度。

  1.“无一字无来处”

  黄庭坚认为“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杜甫和韩愈的成功都来源于熟读前人文学。初学者有的诗文“雕琢功多”、“语生硬不谐律吕,或句词不逮初造意时”;有的“用字时有未安处”,郁是因为缺乏一个诗人应有的基本功——对语法词汇音律的掌握。他指出“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所以为了引导初学者,他更多在技术层面加以指导,继承了刘勰所说的“积学以储宝”,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这与宋代印刷术进步、书籍大量印行有关。但是熟读不免给人以太过于专注字句出处的印象,对此陆游批评道:“盖后人元不知杜诗所以妙绝古今者在何处,但以一字亦有出处为工。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曾有一字无出处者,便以为追配少陵,可乎?”(《老学庵笔记》)确实,杜、韩的成就,原本就不仅仅是字字有来处。无论如何,字字求出处对于天赋不足的追随者而言最终只会陷入掉书袋的习气,难以超出古人境界。

  2.出乎词意法度

  黄庭坚所说的以熟读“入”是为了“出”。首先是“出”乎占人的词意,以获得以敝为新、变俗为雅的效果。方法第一是“点铁成金”,也就是借刚古人的“陈词”获得新意,模拟前人的用词既是学习的必经阶段,也与诗体本身的成熟有关;其次是“夺胎换骨”,用古意铸新辞。再次是出乎法度,“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 。先通过熟读的方法加以领会,模仿,然后再出乎古人法度,使作品没有斧凿痕迹,当然学习模仿的对象也不拘一家。“夺胎换骨”喻与“广点铁成金”说都讲到了诗歌语言提炼问题。“夺眙换骨”侧重论诗意,句法和“形容”的熔裁均取决于诗意;而“点铁成金”说侧重在语言提炼——化“陈”为新,推陈出新。虽有联系,亦有区别,总体而言,就是主张利用前人创造的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语言,经过自己的融会贯通,来表达自己要写的内容,或创造新的词句去表达前人已写过的内容,或从前人已写过的内容中翻出新意境。

  然而“点铁”不一定能“成金”,就算才高如黄庭坚,诗作有不少地方是有意模仿或翻新古人的造字用意,这样使得他的独创中总要露出几分“得揩’’古人作品的痕迹来。这样的办法为未流所用甚至有剽窃之嫌,如金人王若虚就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鲁直好胜,而耻其出于前人,故为此强辞而私立名字”。

  名家点评

  现代学者饶宗颐先生评曰:此即欲人最后摆脱绳墨,自立规模,由有意为诗,至于无意为诗。由依傍门户以至含茹古今,包涵元气。诗至此已进另一崭新夐绝之境。诗人者,孰肯寄人篱下而终以某家自限乎?又孰肯弊弊焉不能纵吾意之所如,以戛戛独造以证契自然高妙之境乎?此山谷表揭杜诗、韩文之深意也。渺之得此,三复而诵,数月不知肉味。恍然若失,欣然若得,歌哭无端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作者简介

  黄庭坚(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文言文答洪驹父书解析】相关文章:

《答洪驹父书》阅读答案01-13

诗经·小雅·祈父之什·白驹09-19

《驹支不屈于晋》文言文及翻译01-28

《答李翊书》文言文翻译09-20

《驹支不屈于晋》文言文翻译10-28

文言文:祭父文07-03

文言文译解析11-23

《爱莲说》文言文解析10-17

文言文《乘船》解析04-28

拟孙权答曹操书_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