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言文《东周欲为稻》译文及赏析
上学的时候,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东周欲为稻》译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东周欲为稻》译文及赏析 1
【提要】
在战国时代最有名的说客和谋士就是苏秦,尊称为苏子。他是中国梦想得到权力、金钱和荣耀的士大夫们的楷模。他的精彩言论和谋划主要在《秦策》《齐策》《楚策》《赵策》等策中,《东周策》这里只是个序幕或者引子。
【原文】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译文】
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而忧虑,苏子就对东周君说:“请让我去西周说服放水,可以吗?”于是去拜见西周君,说:“您的主意打错了!如果不放水,反而使东周有了致富的机会。现在东周的百姓都种麦子,没有种其他东西。您如果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一下子给他们放水,去破坏他们的庄稼。放下了水,东周一定又改种水稻;种上水稻就再给他们停水。如果这样,那么就可以使东周的百姓完全依赖于西周而听命于您了。”西周君说:“好。”于是就放水。苏子得到了两国赏金。
【评析】
说话需要谋划,脱口而出的东西是最没有价值的。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一定要解决问题,否则宁可不说。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前要深思熟虑、谋局排篇。象苏子一样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觉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这恰恰落入了苏子的整体战略安排之中。
语言是人类的传播工具,事实需要传播,没有传播就无法了解起码的事实。在现代西方哲学看来,事实的真相是人们永远无法了解的,人们只能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来了解事实真相。这样,语言本身就对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苏子巧妙地利用语言传播对事实真相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让他的受众完全听信他对事实的解释,可以说,他轻易地垄断了受众的“知情权”。现代社会中,只要我们明白事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也会说服受众、左右他们的行动。
文言文《东周欲为稻》译文及赏析 2
原文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 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 西周君曰:“善。” 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译文
东周想要种植水稻,然而西周却截断水流,不肯放水,东周为此深感忧虑。苏秦向东周君献策说:“请让我去说服西周放水,您看可以吗?” 于是,苏秦前往西周,拜见西周君,说道:“您的谋划错啦!如今您不放水,这实际上是在让东周变得富有。现在东周的百姓都在种植小麦,没有种植其他作物。您要是想坑害他们,倒不如突然放水,冲毁他们种植的麦子。一旦放水,东周必定会重新改种水稻;等他们种上水稻后,您再截断水源。如此一来,东周的百姓就会完全依赖西周,从而听从您的命令了。” 西周君听后,觉得有理,说道:“好主意。” 于是下令放水。苏秦凭借这番游说,也从东、西两周都获得了赏赐。
赏析
纵横捭阖的谋略展现:苏秦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在这一事件中充分展现了其高超的游说技巧与谋略智慧。他没有直接从东周的利益诉求出发去劝说西周,而是站在西周的立场,看似为西周出谋划策,实则巧妙地达成了东周的目的。这种 “曲线救国” 的策略,精准地抓住了人性中对利益的追逐与算计心理。西周君只看到了眼前通过控制水源操纵东周农业、进而掌控东周百姓的'利益,却未意识到自己已陷入苏秦的布局,充分体现了苏秦对人心和局势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
利益博弈的深刻揭示:文章生动呈现了东周与西周之间因水利资源引发的利益冲突与博弈。在农业社会,水资源对于农作物种植至关重要,西周凭借地理优势掌控水源,试图以此制约东周发展,而东周则急切渴望突破这一限制,发展水稻种植以增加收益。这种冲突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为了自身利益,在资源分配、经济发展等方面展开的激烈竞争,揭示了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各方都在权衡利弊,力求在博弈中占据上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语言艺术的精妙运用:苏秦的说辞简洁有力、逻辑严密,极具说服力。他先指出西周君当前做法的错误,引起对方的注意与反思;接着详细阐述放水对东周农业产生的连锁影响,以及如何借此实现西周对东周的控制,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种有条理、有策略的语言表达,不仅能够清晰地传达观点,更能引导对方按照自己设定的思路思考问题,最终接受自己的建议,体现了优秀的说客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
对国家决策的启示: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国家在制定决策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的目标,而应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西周君为了一时的掌控欲,轻易听从苏秦建议放水,却未考虑到后续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如破坏了两国原本相对稳定的关系,也可能引发其他潜在问题。这警示国家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和复杂局势时,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得失,避免因短视行为而陷入被动局面。
人性与道德的考量:苏秦为获取两国赏金,利用两国之间的矛盾,施展计谋,虽展现出非凡的智谋,但从道德层面看,这种 “吃了原告吃被告” 的行为不免遭人诟病。这引发了人们对于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如何坚守道德底线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而不择手段的现象并不少见,该故事提醒人们要在利益与道德之间做出正确抉择,不能因追逐利益而丧失基本的道德准则。
【文言文《东周欲为稻》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赏析及译文10-12
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赏析09-25
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赏析01-18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译文赏析08-21
《鱼我所欲也》白话译文及赏析11-17
李商隐《为有》译文及赏析09-08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译文及注释03-27
文言文《童趣》原文译文及赏析01-13
文言文《孙权劝学》译文及赏析06-09
齐欲伐魏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译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