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5-01-07 19:09:55 智聪 醉翁亭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需要跟练习题打交道,做习题在我们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检验学习的效果都是非常必要的,一份什么样的习题才能称之为好习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的香味

  C.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跟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欲信大义于天下

  B. 而年又最高 而其主不能守

  C. 名之者谁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

  3.第1卷文言文中太守在为官为政方面,除了“与民同乐”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地方?(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与摘录原句相结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山行六七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芳:香花。 .

  2.A.(A,皆介词,表地点,译为“在”;B.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连词,表转

  折,译为“但是”; C.代词,代醉翁亭,译为“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表示工具、方式,译为“用”/介词,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

  3.(3分)为官不奢靡。表现在: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为政民和乐。表现在:负者歌于途;前呼后应,扶老携幼,游山的人络绎不绝。温饱问题解决后,才有如此游兴。可见治理有方。

  (不奢靡、民和乐,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即可得3分)

  4.(6分)(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沿着山路”“从”各1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共3分)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欣赏”“领会在”“寄托在”各1分,共3分)

  初中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列各题。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峰回路转 回肠荡气 回味无穷 妙手回春

  B.日出而林霏开 开诚布公 广开言路 豁然开朗

  C.佳木秀而繁阴 山清水秀 眉清目秀 后进之秀

  D.醒能述以文者 以逸待劳 一以贯之 宽以待人

  (2)对于文中"乐"与"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醉"是表象,"乐"是根本。表现作者随意自适,不以为意的洒脱姿态。

  B."醉"是表象,"乐"是根本。表现作者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志向兴趣。

  C."乐"是表象,"醉"是根本。表现作者借山水排遣谪居生活的愤恨苦闷。

  D."乐"是表象,"醉"是根本。表现作者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的难言苦衷。

  (3)根据《醉翁亭记》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公笃①于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之朝廷,官其子弟。尤奖进文士,一有所长,必极口称道,惟恐人不知也。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②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滁、扬之人,至为立生祠。

  (选自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材料二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③,国有蓍龟④,斯文有传⑤,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⑥,朝廷无所稽疑⑦,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

  注:①笃:忠诚,厚道。②察:看清楚。③民有父母:称颂欧阳修爱民如子。④国有蓍龟:赞美欧阳修具有远见卓识,能为国事决疑定策。⑤斯文有传:推崇欧阳修在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⑥芘:同"庇",庇护。⑦稽疑:决断疑难。

  "以民为本"是儒家重要的治国理念之一。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现出这种为政理念。从苏辙祭文中的"②______"可以看出欧阳修将这一理念运用于滁州治理并卓有成效,而苏轼祭文中的`"①______"就是对欧阳修治理成效的高度评价。

  【答案】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曲折,回环/回转/回想/回还。

  B.消散,散开/敞开/开放/开阔。

  C.茂盛/美丽/清秀/优秀。

  D.用。

  故选:D。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正确。

  B.有误,从结尾处的议论内容看,文中没有表现作者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志向兴趣,而是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寄情山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C.有误,应该是:“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D.有误,应该是:“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故选:A。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①在材料一中“吏民安之”的意思是:吏民安定。在《醉翁亭记》中“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句可以看出滁州在太守的治理下百姓和乐,由此可知运用了“吏民安之”的理念。②材料二中“民有父母”句是对欧阳修的高度评价,意思是: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

  答案:

  (1)D

  (2)A

  (3)①吏民安之②民有父母

【初中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8-28

《醉翁亭记》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11-21

《醉翁亭记》的文言文阅读与答案09-06

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及答案05-19

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答案08-11

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10-30

《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与答案09-12

《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11-23

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