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赏析

时间:2025-01-02 12:29:55 秀雯 再别康桥 我要投稿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赏析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再别康桥》的原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赏析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诗歌欣赏】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徐志摩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徐志摩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徐志摩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徐志摩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大家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徐志摩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志摩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徐志摩的‘单纯信仰’。徐志摩的一生的历史,只是徐志摩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徐志摩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徐志摩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大家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出生在商业家庭,年少的时候就开始出国游历。在英国他遇见了对他一生都影响巨大的康桥。徐志摩有很多关于康桥的诗,包括《再别康桥》、《康桥再会吧》,还有《我所知道的康桥》,这三本书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也反应了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和他的家庭、婚姻和游学经历有关。他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商人,在他年少的时候就安排了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所以说他们的婚姻是包办的。在国内徐志摩受到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虽然他内心有所想法但是没有付诸实施,但是在他到达英国之后,西方开放的教育让他想要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抛却最开始的包办婚姻。也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林徽因,成就了他对爱情的幻想,林徽因是不知道徐志摩结婚的,所以接受了他,康桥就这样成就了他的爱情。

  从传统的教育到西方新式的教学让徐志摩一直躲藏在心中的浪漫因子开始释放,是康桥让徐志摩睁开了自己的双眼来看这个美好的世界,是康桥拨动了他的求知欲望,也是康桥告诉他你应该有自己的意识,不应该固步自封,这样的康桥怎么能让徐志摩不为之动容?康桥是徐志摩的新生地,无论是爱情,还是世界观。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并且对他影响巨大。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09-24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07-12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赏析08-10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06-06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赏析10-03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赏析10-11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07-03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参考10-07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以及赏析10-24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附赏析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