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评价

时间:2025-01-03 14:34:54 晓映 再别康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评价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作,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评价,供大家阅读参考。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评价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评价 1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徐志摩的诗作十分注重艺术技巧。

  (1)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在诗中,诗人紧紧围绕着“寻梦”这一中心进行抒情和想象,敏锐地抓住了“金柳”“波光” “青荇”、“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和景色三者融会在一起,表露了自己对过去憧憬的留恋和眼前的离愁别绪。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2)具有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行整齐,具有建筑美,但是又在整齐中有所变化,使诗行具有灵动之美,具有动态之美。这首诗每节四行,每行的字数也大体相当,有着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给人一种建筑上的美感;但每节二、四两句的错落又使诗作显示出灵活的情韵,而不像闻一多的诗作那样的板滞。全诗每节两韵,随节转换,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重复而又有所变化,所用韵脚又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另外还使用了“悄悄的”和“轻轻的”等复音词,使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

  (4)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诗作以“寻梦”为抒情线索,整首诗作抒情主人公“我”到康桥告别的经过。时间是从傍晚——“夕阳” ,到半夜——船星辉,再到夜半更深——“星辉斑斓”,再到清晨——“西天的云彩”。这是整个一夜的时间。空间上从近处的河畔,到波光,到榆荫下,再到船上,到弃船等岸。人物和他的视角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高处——西天的云彩,到稍近的“波光”,再到“夕阳下的金柳”,再到“榆荫下的一潭”,再到“青草更青处”。由高及低,由远及近。然后再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换,由近及远到更远。时间和空间在不断的流动之中,而情感也在不断的流走中。先是写康河下景色的绚丽,接着写“寻梦”中的沉浸和忘乎所以中的“放歌”,转眼又写“不能放歌”,转入沉默状态,最后又回应第一节“轻轻的”而“悄悄的”告别。梦可以使人放歌,但又使人不能放歌,相互矛盾,形成情感的张力。沈从文说:“徐志摩的作品给我们的感觉是‘动’,文字的动,情感的动,活泼而轻盈。如一盘圆圆的珠子,在阳光下转个不停,色彩交错,变幻眩目。”

  诗作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调。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首诗的风格飘逸清丽。整个这首诗极力表现诗人的哀伤迷惘的情绪,但情绪浓烈却不张放,整个的格调非常切合中国传统诗学的“哀而不伤”的蕴籍风格。

  《再别康桥》诗歌创作很显然受到闻一多诗歌主张的影响,但徐志摩对对新月派诗美主张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他的独特的才情使诗歌更加具有灵动性和才情。伟大的诗人总是在规则之中找到灵活的形式,以适宜地表情达意。徐志摩善于表达轻柔的情感和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生活内容,所以,他被茅盾称其为“中国小布尔乔亚的开山鼻祖,也是中国小布尔乔亚的最后一个诗人。”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评价 2

  我轻轻地走,

  当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挥手,

  成为西方天空中的一朵云。

  ----

  河边的金柳,

  是夕阳下的新娘;

  海浪中的影子,

  心中泛起涟漪。

  ----

  青蜻蜓对软泥⑴、

  光荣地摇曳在水底⑵;

  在凸轮的温柔波浪中,

  我宁愿做水草!

  ----

  那榆树荫下的水池,

  不是清泉,而是长空彩虹;

  压碎在漂浮的藻类中,

  沉淀彩虹般的梦想。

  ----

  寻找梦想?支撑一根长撑杆⑶,

  走回草更绿的地方⑷;

  一艘满载星辰的船,

  在星光下歌唱。

  ----

  但是我不会唱歌,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今晚是剑桥的沉默!

  ----

  我悄悄离开,

  因为我悄悄地来了;

  我挥了挥衣袖,

  不要带走一朵云。

  笔记

  ⑴青涌(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微圆,浮于水面,生根于水底,开黄色花。

  ⑵招摇:这里是“高兴”的意思。

  (3)篾(gāo):用竹竿或杉木做成的篙子。

  (4)逆(sù):逆着水流的方向去。

  欣赏

  轻轻吟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你会陶醉在充满纯情的画面中,感受他故地重游、一见钟情、步步回头、不离不弃的思绪。缠绵的友谊。

  爱情就像一片云。 “我轻轻地离开,就像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像西天的云。”优美的旋律表达了诗人飘逸洒脱的风采。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是诗人离地缓缓起舞的错觉;在短暂的“来”和“去”的时间里,突出了“不要”二字。古往今来,文人的离别是忘我的,徐志摩总想用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于是秋徐志摩,在诗的开头,就让这种情绪如浮云一般飘荡在空中。云既不可预测又真实;它们远在天上,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幅意象“云”所蕴含的情感。

  爱柔如柳。柳树是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诗人之所以喜爱它,是因为它与“留”谐音,有留住失散之人的意思;然而,徐志摩扩大了意象,将其重生为“新娘”:“江边金柳,夕阳新娘;波涛美影,荡漾心头。”这位诗人的魅影,不仅是对美好理想的追忆,更是对如歌般青春的追忆;既是甜蜜爱情的重现,也是对往事的怀念。作者回到剑桥,应该说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快乐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青春梦、理想梦、爱情梦,“执长篙”,康河“寻梦”,寻一艘满载“星光之船”,“在星光下,在五光十色中歌唱”,多么清新悦耳!接着,换笔,“但我不会唱歌”,“夏虫也为我无声”,连“今夜剑桥”也无声。本该唱一首歌,开心快乐,却寂静到只能听自己的心跳,是何等的压抑与痛苦!

  作者曾说:“剑桥教会我开眼界,我的求知欲是剑桥激发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剑桥给的`。”回到故地,“我的青春像一只鸟,不要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失意。这种情感像柳枝一样柔软脆弱,感情像柳叶一样细腻深沉。

  爱情如水般沁人心脾。这首诗中使用最多的意象之一是水。水清如镜,包容了水面上的一切:“江边的金柳”成了“浪花中的美丽影子”,荡漾在诗人的心中,也荡漾在读者的心中。如梦”,唯有心清如水,才能写出如此清丽的句子;水清爽如春风,若无水的深情抚触,何来“柔上青蜻蜓”?淤泥”“油腻地摇曳在水底”?因为这水的深情抚慰,诗人竟“甘心做一株水草!”诗人对康桥的爱小学生作文,清澈如水!

  背景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希望他学习经商,以继承父亲的事业。然而,徐志摩在美国和英国留学期间,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诗歌创作。 1925年和1928年,徐志摩两次出访欧洲,又一次去了英、法等地。故地重游,让徐志摩充满了感慨和遐想。

  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是徐志摩“最钟爱”的地方。他专门为剑桥写了三首诗。早期的诗作《剑桥,再见》是作者热恋时的告别之作。 1925年,尤欧发表散文《我知道的剑桥》,是久别重逢的深情回忆。 《再见康桥》是诗人1928年从英国讲学归来后第三次向康桥倾诉心声。

  1928年,由胡适、徐志摩、张君礼等人组织的“新月会”主办的《新月》杂志创刊,徐志摩任主编。该杂志主张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创作“纯”文学,遭到鲁迅等人的批评。 1931年8月,徐志摩第三部诗集《老虎集》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收录了《别康桥》、《秋虫》等41首诗。在这部诗集的序言中,徐志摩曾回顾自己这段时间的生活和心路历程:“这几年,有时候想想就害怕:日子一天天过去,心中毫无消息,而且没有光。,没有一盏灯,没有一个动作。” “这几年,生活不仅平淡无奇,更到了尴尬的深渊,诗歌的产出也‘消于细小’。”这正是徐志摩在写《再别康桥》时的心境。这种心态与他的思想变化密切相关。在北伐凯歌声中,徐志摩来到上海,激动了一阵子。他寄希望于蒋介石政权,写了几首批判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诗篇。但很快,他对蒋介石的专制统治感到失望。他长期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启蒙思想,他所希望的英美时代的现代民主政治,与他亲眼目睹的中国现状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军阀混战,封建势力横行,民不聊生。 .徐志摩内心的压抑和悲伤也由此而生。

  闻一多曾在诗歌理论中提出著名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美学命题,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验证。作为闻一多的老朋友,徐志摩对这个提议表示赞同。他认为“一首诗的秘诀在于它所包含的音节的有序和流畅”,呼应了闻一多的主张。他对诗歌艺术的崇尚和追求,在《再别康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内容审查

  全诗共分三个方面。首先是写剑桥的美景。河边的金柳,波光中的倩影,软泥上的翠绿蜻蜓,榆树荫下的晒黑,构成了一幅宁静美好的自然画卷。在世人眼中,康桥美如“西天之云”。事实上,剑桥的自然景观虽然美丽,但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也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种风景在英国、欧洲和中国其他地方也有。那么为什么诗人会情有独钟,情有独钟呢?大概有两个原因。首先,剑桥的美丽融合了诗人在这里生活的美好青春回忆,又因为诗人必须离开这个世界,才增加了他心灵的价值。第二,剑桥是剑桥大学的所在地,自然景观因人文气息而更加美丽。因此,诗人所描绘的自然之美的背后,是知识之美和智慧之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剑桥是诗人心目中西方文化的象征,也是诗人信仰和理想的象征。总之,康桥的美不能仅仅从自然风光的客观方面来理解,它应该是客观风光与诗人个人经历、主观情感乃至政治文化观念的结合。

  二是写诗人心绪纷乱。在平和舒缓的抒情基调中,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并不平静,甚至多种情感因素交织交织,现实与梦想的冲突难以弥合。当然,诗中这种混乱思想的表达,是通过象征意象和隐喻语言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浪花中的美丽影子,在我心底荡漾。”晏婴形象多变,心绪起伏不定,暗示心境不平静。 “是天上的彩虹,碾碎在浮萍和藻类之间,沉淀着如虹般的梦境。”彩虹是诗人“理想”或“梦想”的象征,却又被“击碎”和“沉淀”。 精神动荡主要投射的象征性写照。结合诗人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反感和压抑,可以体会到他热情低落、幻想破灭、惆怅难抑、情绪难以抒发的心境。

  三是写离别愁。剑桥寄托了诗人那么多美好的回忆,那么多的美梦,那么多的青春岁月。正如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剑桥》的提问中所说:“我在剑桥真的很开心,恐怕这辈子都再也受不到那种甜蜜的洗礼了……我敢说是吗?”对我来说,是剑桥帮我打开了视野,是剑桥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是剑桥给了我自我意识。”一言以蔽之,剑桥是诗人知识启蒙和精神认同的地方。于是,他告别剑桥时的惆怅迷茫、落寞凄凉之感油然而生,难以得到。所以,“夏冲也为我默不作声,默不作声是今晚的康桥!”

  这个曾经有过热血沸腾的军人,曾经打着“五四运动”的旗号宣扬西方人道主义的原则,一个主张个人解放思想、批判封建军阀统治、表达对国家的感情的民主青年。劳动人民和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作为一位深受革命爱国者推崇的诗人,在信念难以实现、挫折接踵而至的阶段,人们能够体会和理解资产阶级弱点的暴露和知识分子感伤情绪的涌现。沉浸在告别、怀念和怀旧中,感叹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梦想破灭的悲观情绪,这就是贯穿《再别康桥》的意境。

  艺术鉴赏

  画面感和意境之美是这首诗的最大特点。诗中意象甚多秋徐志摩,惟妙惟肖。 “物”与“我”、情与景相得益彰,营造出柔美迷人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营造物我合一的意境,诗人在描写中首先强调了意象和画面感。诗中的夕阳、星光、波光、绚丽的影子、榆树荫等突出了光的明暗感,而金柳、白云、绿草、彩虹等色彩感很强,浮夸、洒落、荡漾、游荡等也呈现出光影感。图像的运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画,组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和谐的艺术空间。诗人在追求绘画之美的同时,也精彩地将“我”与“剑桥”相结合。 “我轻轻地离开,就像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做西天的一朵云。”在这里,“我”依依不舍的身影始终屹立在康桥的风姿中。 “寻找梦想?拿一根长长的篙子,回到草更绿的地方,满载星光的小船,在五光十色的星光下歌唱。”剑桥的光辉和美丽一直印在我的心里。这种写景与抒情自然融为一体的手法,没有任何割裂感和造作感,营造出一种物我合一、景物穿插的氛围,达到一种含蓄柔美的古典意境。

  这首诗比喻奇特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寓意深远。徐志摩曾说:“康桥的灵性都在一条河上……美丽,恬静,调和星光波浪的默契,你的灵性会不期而遇。”这些话表达了诗人为什么在这首诗中反复使用隐喻的原因。诗人多次把自己比作一个事物来表达对康桥的依恋,比如“我”和康桥的水草,“我心”就变成了波光粼粼的康河。这些比喻因境而生,因景而生。比喻取材于大众耳熟能详的事物,比喻所建立的想象联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江边金柳》与《夕阳下的新娘》、《悄悄地》与《再见笙箫》的隐喻关系,唤起了一种陌生化的清新美感,不落俗套,自然而然。就比喻而言,过分的陌生化表现出诗人的创造性,反而使意义变得晦涩难懂;太过熟悉可以理解,但是一个好的比喻在反复使用后会失去审美新鲜感。这首诗的比喻多在陌生与熟悉之间,这是最好的审美临界点。这首诗中的象征意象也值得注意。所谓“符号”,通常是指事物B之后的事物。事物A因其审美和感性特征而被注意到,而事物B则没有出现在文中,需要读者去欣赏和理解。这也是修辞比喻或比喻。在这首诗中,“西方天空的云彩”既是一个描述意象,又是一个象征意象,暗示了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的多彩。 “梦如虹”,彩虹是想象中的而不是眼前的真实景象,梦是一个意象丰富的意象,整个意象组合的隐喻内涵是人们的理想和愿望诗人。

  闻一多所提倡的建筑美和音乐美,在他的诗歌中也有独特的体现。 “建筑美”其实是一个比喻词,意思是诗句排列整齐、对称。此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句六至八字。第一行和第三行比第二行和第四行早一个字符,第二行和第四行基本上比第一行和第三行长。两个字。这部作品是“建筑美”诗意实验的一个标本。音乐不是指诗歌中韵律的均匀和韵律的和谐。这首诗每行基本保持三个音节,即有三个停顿(三章之间的小停顿和一行诗结束后稍长的停顿),形成了全诗的统一韵律。诗二、四行押韵,每节换韵。具有抒情小调般的旋律感,与全诗柔和的情感基调相吻合。首节和末节在内容上相互呼应,形式上对称,节奏上相呼应,给人一种旋律美感,旋律曲折。

  审查

  寂静的气氛笼罩着这首诗。画静谧的景物,似一种平和的心境。诗的结尾,诗人想象自己撑着一根长舢板,徜徉在远方草丛深处,迎着微风,沐浴星空,真是连缺乏音乐灵感的人都忍不住歌唱,但诗中的思绪随即反转:“但我不会歌唱”,诗意的景象仍在回归,沉浸在寂静中。而“静别笙箫,夏冲亦为我默”,更是刻意将“笙箫”与“静”、“霞冲”与“无声”本是势不两立之物联系起来,意在表明诗人超脱是无法抗拒的,一句“寂静今夜康桥”将诗人沉思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评价 3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评价 4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落日的余晖慢慢散落在河面,康桥多情地在柔柔的水波里荡漾,我静静地站在桥头,深情地凝望这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就要走了,一如我来时一样,轻轻地,踮着脚尖。

  夕阳很美,是否感受到我炙热的目光,扯一方轻纱遮面,却掩不住那抹红晕。

  沿着河岸,慢慢地追忆往昔时光。不经意间,我瞧见波光粼粼中,那个婀娜摇曳的身影。我的心被轻轻一弹,弹起一丝丝灰尘,荡开一圈圈涟漪。于是,向前张望——柳儿,是披着余晖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飘漾,莫不是想当今夕的新娘?微风调皮地轻吻水的面颊,我连忙俯身,想看柳儿的倩影,是否妖娆依旧。却发现在那软软的河泥里,油油的青荇正悠悠地随波招摇。我有些嫉妒,真的,我甘愿做一条永远在水里逐浪而舞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桥的柔波之中!看着榆荫下一潭似梦的清泉,漾漾地承载着彩虹似的颜色。

  我在想,那在浮藻间闪烁的是不是我曾经揉碎沉淀的梦?什么是我的梦?剥去人心最后一点伪装,我想,康桥,只有康桥才是我梦的归宿。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这样物欲膨胀的金钱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物质上的丰裕又能拯救什么呢,唯有精神上的充裕才能真正挽回我们那逝去的灵魂,那麻痹的思想。是的,是康桥给了我这样一方纯洁的心灵之地。

  撑一支长篙吧,荡着一只寻梦的小船,我要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再亲近一下我的康河水,再重游一便我的康桥。

  夕阳渐渐隐去,夜带着帷幕降临。此时星光灿烂,河面洒散着点点幽蓝。看着如此美景,我满心欢喜,不禁想要放声歌唱,但笑容却在我嘴角凝固,一点音符,被风儿拨扯玩弄,带向远方……

  今夜?只有今夜!我猛然记起,满腹兴致一点点被渐渐弥漫而来的愁绪占据了。不知何时,夏虫停止了私语,远方断续地传来一声声凄怆的笙箫。这箫声,犹如一把把匕首,一寸寸割断了我的愁肠,周围是一片沉默……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评价】相关文章: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08-05

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08-08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赏析11-22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09-01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12-03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10-24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赏析07-18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10-20

再别康桥徐志摩赏析11-02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