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的寓言故事

时间:2024-07-19 23:05:13 赛赛 寓言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目标的寓言故事(通用14个)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寓言故事都不陌生吧,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创作的灵魂,就好似人类必须要有思维一样重要。在寓言创作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见的线,大多数时候,这根线并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都有哪些经典的寓言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目标的寓言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目标的寓言故事(通用14个)

  目标的寓言故事 1

  一个大亨曾给几个期望在商业上有所成就的青年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了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慌忙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大亨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

  “兔子不会爬树!”年轻人抗议道。

  “一只小兔子怎么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呢?”另一个年轻人提出这样的疑问。

  直到再也没人能挑出毛病了,大亨才说:“还有一个问题,你们没有提到,土拨鼠哪里去了?”

  目标的寓言故事 2

  在一个葡萄园内,一串串饱满的大葡萄,让人垂涎欲滴。一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馋得直流口水,于是它使劲地往上跳,想要葡萄一饱口福。但葡萄架太高了,狐狸第一次试跳没有成功。狐狸想,这串葡萄不好,瞧它长得那个样子,外面看着挺好,里面可定是酸的。

  想到这里,狐狸瞄准另外一串葡萄跳了上去,可惜这一次也没扑着。狐狸想,这串葡萄也不好,说不定里面还有虫子。幸亏没吃着,否则吃了我要拉肚子就太不值了。

  第二次试跳依然以失败而告终,不知道从哪传来了稀稀拉拉的掌声,原来树上落着了几只前来看热闹得乌鸦。狐狸向它们拱拱手,表示谢意。两次试跳后,狐狸有点累了,蹲下来喘气。它心想,这时候有个教练递给我一瓶水,再给我讲讲动作要领,布置一下战术,那该多好啊!一生能有几会搏?让我最后再跳一次,我就不信跳不过这个破葡萄架。狐狸转动着眼睛,四下寻找,终于找到了一个长竹竿,狐狸抓住竹竿,后退了几步,并向周围示意,请乌鸦们给与掌声鼓励。有支持就有力量,各道鼓励后的狐狸,信心配增,只见它提竿快步向葡萄藤奔过去,竹竿准确地插入了地面,竹竿将狐狸高高撑起,然后是漂亮的抛竿动作,自由下坠,狐狸成功地跃过了高高的`葡萄架,安全地落到松软的草地上。“啊,姿势真优美,动作真漂亮!”乌鸦们大声地夸奖狐狸。一只年轻的母乌鸦从树上飞了下来,给狐狸献上了一束野花。狐狸手捧鲜花,心情非常激动,多少年的期盼,多少代狐狸的努力,终于迎来了这胜利的时刻。

  但短暂的喜悦过后,狐狸冷静下来了,它想我是来吃葡萄的,葡萄没吃着,跳得再高又怎样!

  目标的寓言故事 3

  钟表店里 有两只旧钟"滴答" "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 为了培养孩子自立 它们把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它们当中

  其中一只做父亲的旧钟对小钟说:"来吧 孩子 你也该工作了 可是我有点担心 不等你走完3200万次 恐怕就会感觉吃不消了."

  "天哪!3200万次,"小钟吃惊不已 ,"要我走那么多次?我可办不到 绝对办不到."

  另一只做母亲的旧钟急忙安慰说:"别听他胡说八道 不用害怕 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可以了."

  "摆一下 这太简单了."小钟说,"如果这样 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 不知不觉中 一年过去了 它摆了3200万次

  成功并不是远在天边遥不可及 许多时候 是太大的目标 太长的路途让我们倦怠和怀疑自己的能力 从而放弃努力 其实 我们不必想以后的`事 只要把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 努力达到小目标 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浸润我们的生命

  目标的寓言故事 4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二十公里外的一个村庄步行。

  第一组的人对村庄的名称和路途的长短一无所知,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是。刚走了四、五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时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又走了几公里,离终点只剩三、四公里时,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坚持走到终点的只有一半人左右。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段,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计行程时间和距离。走以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就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情绪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哲理: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相距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的。因此,对企业来说,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有科学的量化指标来衡量进度。

  目标的寓言故事 5

  有一个故事说: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房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他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在屋里推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他重到磨房会见老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行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山岭,凌峰的冰雪,热海的波澜??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大为惊讶。驴子惊叹道:“你有那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路,我连想都不敢想”“其实”老马说,“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时,你也一步没停止过,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这是一个简洁的寓言故事,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到一些生活的本质。芸芸众生中,真正的天才与白痴都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然而,这些人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后,有的功盖天下,有的却碌碌无为,这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为何他们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卡耐基的一份调查或许能够说明问题,卡耐基曾对世界上一万个不同各族,年龄与性别的人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他发现只有3%的人能够明确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十年之后,他对上述对象再一次进行调查,结果令他吃惊,调查样本总量的5%找不到了,95%的人还在,属于原来97%范围的人除年龄增长10岁以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而原来与众不同的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成功,他们10年前提出的目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实现,并正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走下去。

  卡耐基的结论同样令我们震惊,原来,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有无人生目标!就像那匹老马与驴子,当老马始终如一地向西天前进时,驴子只是围着磨盘打转,尽管驴子一生所跨出的步子与老马相差无几,可因为缺乏目标,它的一生始终走不出那个狭隘的`天地,生活的道理也同样如此,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岁月的流逝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平庸的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也许,我们曾不满于自己的平庸,也许,我们曾抱怨过生活的无聊,然而,当我们在心中为自己设下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往前迈进时,我们的生活也许就掀开了新的一页。

  目标的寓言故事 6

  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只追前一名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xxx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xxx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xxx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xxx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摘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000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的跨越,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胆识。

  目标的寓言故事 7

  上世纪30年代末,一个刚从纽约大学毕业的奥地利小伙子来到了一家生产电动机的工厂里上班。

  这家工厂的老板是一个非常有干劲的中年人,他为工厂设立了一个新目标:成为全纽约州最顶尖的企业!为了使所有的员工都能和自己一样拥有这样的目标,老板不断地在企业大会上向员工们灌输这个口号。

  把大目标切碎分给每个人有一次,老板再次把所有的员工集中在一起开会,让所有的员工都跟着自己振臂高呼:“把工厂打造成全纽约州最顶尖的企业!”那斗志昂扬的场面让老板欣慰不已。然而刚一散会,那个刚刚加入工厂不久的奥地利小伙子就来到了老板面前说:“我敢保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员工们依旧不会有什么改变。与其让员工们共同扛上一个大目标,不如把这个大目标切碎,分摊给每一个员工。”

  “让所有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大目标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难道你没有看到刚才的场景吗?那是多么的激动人心!”老板说。

  “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您不妨多注意一下工厂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小伙子说。

  这句话给了老板某种提示。在接下来的一个礼拜内,老板每天都关注着工人们的生产报告。他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无论工人们在会上的呼声有多高,无论那场面是多么鼓舞人心,但生产量和销售额都依旧在原地踏步。

  这样下去,别说要把工厂打造成全纽约州最顶尖的企业,就连生存都成问题!老板困惑了。这时,他想起了那个小伙子说的话,于是找来小伙子,让他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企业是需要一个大目标,但这其实仅仅是企业的目标,而不是员工的目标!企业的大目标对于员工们来说距离太远,员工们更关心自己身边的事物。所以,与其让员工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大目标,还不如把这个目标切碎,分摊给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设定小目标。这样,每一个员工在为各自的小目标努力的同时,也就推动了企业实现大目标的脚步。”小伙子不紧不慢地说。

  老板若有所思。从那以后,老板就坚持从工作细处入手,让员工们各自设定出自己的目标,并且负上各自的责任。例如一名铜线缠绕工,他的目标不再是“把工厂打造成全纽约州最顶尖的企业”,而是在目前的基础上每天多绕10只铜线;一名成品整装工,他的.目标是每天多装5只成品;一名推销员,他的目标是每天坚持多见5位客户……

  在这种让员工们拥有各自小目标的管理下,工厂取得了极快的发展,不仅在两年之后就成了全纽约州最顶尖的企业,甚至成了全美国一流的企业。

  这个小伙子就是后来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的彼得·德鲁克。而他那以“把大目标切碎分给每个人”为纲领的目标管理法则,更是他最具代表性的管理理论之一!

  目标的寓言故事 8

  沙滩上有一只小蟹,它自离开母体后早就想要自己造房子居住。

  于是,它用小脚在海滩上刻下了自己的近期工作目标,从明天开始,我要兴建舒适宽畅的新房子,高达三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次日,太阳升上老高了,它才睁开眼。一点也记不起昨天订下的`工作目标。它爬到沙滩上一看,刻下的文字早被海水冲涮得不见踪影了。它又重新在上面写字许下诺言:明天我一定要兴建新房子,高达两层。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第三天,小蟹的诺言又被潮水冲涮不见了,它拖着疲惫的身躯,无处可归 。它心想:从明天开始,我一定要兴建房子,平房也可以。当晚,它就暂住在一只破旧的小贝壳里。时间一长,它许下的诺言早就忘得一干二净,要造的房子从来没有开工。

  此后,小蟹就这样竟长期躲在小贝壳里面,从没有出来。爬行的时候,也总是到处背着小贝壳。时间一长,它许下的诺言早就忘得一干二净,要造的房子从来没有开工。

  小蟹长成大蟹,生了小蟹,它们都这样寻找一个破旧的小贝壳居住,永不出来。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蟹称为寄居蟹。

  目标的寓言故事 9

  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位作家拜访了一位84岁的老学者。在学者那狭窄的厨房里,作家向学者倾诉了内心的困惑。

  学者:“你应该抓紧现在和未来的`日子。”

  作家:“是的,我在尽力。但是我已经浪费了几十年。”

  学者摇摇头:“达尔文说他贪睡,把时间浪费了却写了《物竞天择论》;奥本海默说他锄地拔草,把时间浪费了,后来成为‘原子弹之父’;海明威说他打猎、钓鱼,把时间浪费了,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居里夫人说她为了孩子和家务浪费了时间。然而她不但发现了镭,而且还把孩子养成了科学家。”

  作家大喊:“这些人都是天才!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愚蠢的平凡人!”

  “你有权评定你自己是愚蠢的平凡人。但我说,只要有确定的目标,在任何时间,做任何事,都不会妨碍思考和研究,甚至有助于思考和研究,他们自以为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并没有浪费。”

  “但是,我年纪大了。”

  “我70岁那年,拟完成一个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研究计划。当时,我向一位30多岁的年轻朋友谈到这个计划,他笑了笑。我知道他为什么笑,在他看来,70岁的老人,时日无多,还能做些什么?10年过去了,我的工作如期完成,仍然在实验室里忙活着。”学者挺了挺胸笑了。

  “你的那位年轻的朋友呢?”作家问。

  “不再年轻,已经中年啦!”

  “对他来说,这10年来,应该是黄金年龄,相信有很不错的纪录。”

  “没有,他也承认这过去的10年是空白,真正的空白。”

  “为什么?”

  “依旧匆匆忙忙、庸庸碌碌地生活,10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这一番话,如当头一棒,作家呆了。

  心中是否有确定的目标,是伟大与平庸的天渊之别,是聪明与愚蠢的重要分永岭。

  目标的寓言故事 10

  一天,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而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就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

  弟子们感到很疑惑,就问禅师:“师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

  禅师笑着说:“其实很简单。你们在插秧的时候,眼睛要盯着一个东西,这样就能插直了。”

  于是,弟子们卷起裤管,高高兴兴地插完了一排秧苗,可是这次插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线。

  这是怎么回事呢?弟子很是不解。于是,禅师问弟子道:“你们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

  “是呀,我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弟子们答道。

  禅师笑着说:“水牛边吃草边走,而你在插秧苗时也跟着水牛移动,这怎么能插直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这次,他们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插完一看,插的秧果然都很直。慧语二三:

  做事要选定目标,但如何选择目标,选择怎样的目标也是关键。要想把事做成,就要选择正确、合理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地把事完成,实现既定的计划。

  目标的寓言故事 11

  一次,慧运禅师遇到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走了很长一点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给了慧运禅师一袋烟,慧运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

  慧运禅师同那个人分开以后,心想:这个东西令人很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于是他就把烟管和烟草全部扔掉了。

  过了几年,他又被《易经》迷上了。过了一段时间,他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我如果沉迷此道,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于是从此他再也不接触易经之术了。

  后来,他又迷上恶劣书法,每天专研,居然小有成就,有几个书法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他转念又想:我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就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了,而我的木匾是成为一名禅师。于是,他又将书法放在了一边。

  从此他一心悟禅。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后来成了一位禅宗大师。

  一心一意方能把一件事做好,做事时不能心猿意马,想得太多往往最后一件事也做不好。

  目标的寓言故事 12

  二战期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活下来的人不到5%。

  根据有过亲身经历的犹太人心理学家弗兰克的研究,大多数的幸存者,都是深知生命的积极意义的人。他们顽强地活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心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活着与爱着的人重逢”。

  弗兰克的一个牢友在那个与死神相伴的环境里,曾经绝望地对他说:“我对人生没什么期待了。”

  “不是你向人生期待什么。”弗兰克说,“而是生命期待着你!什么是生命?它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种追求,是对自己生命的贡献。”

  他通过不断地重复生命的目的意义,使那位牢友抛开了悲观的思想,重新亮起了生存下来的亮光。

  目标是积极心态的标志。心态积极,必定是因为有了目标,而目标又让心态更加积极。没有脱离远大人生目标的积极心态,也没有消极心态产生的远大人生目标。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目标受利益趋动。此处所说的利益是广义的,并非仅仅指“功、名、利、禄”,还有健康、尊严等等。利益会引发欲望,欲望成为一种需要确定的目标。

  人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求,需要、事业、计划、志向、梦想、愿望、选择、打算、目的、企图、追求、任务、工作、责任、满足等等想法,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叫做“目标”。

  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他的.目标,只不过目标的层次、规模、时间、性质、内容等等,有所不同罢了。

  短的、小的目标,我们常叫做打算、想法;中的目标,我们常叫任务、计划;远的、大的目标,就是事业了。

  大到“为真理作证”,救黎民于水火;小到仅为了一顿饭,为了再来一杯,都是目标。

  除非死了,活着本身就是一个目标。正像人们常说的“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有梦想,有梦想的地方就有目标。”

  抽象一点儿说,目标就是事物在时空中的某种方向或趋势。

  通俗一点儿说,目标就是你欲望的具体化,你的欲求。

  说白了,目标就是你到底想要什么。

  目标的寓言故事 13

  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到草原上猎杀野兔。在到达目的地,一切准备得当、开始行动之前,父亲向三个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道:“我看到了我们手里的、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

  老二的回答是:“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

  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

  而老三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只看到了野兔。”

  这时父亲才说:“你答对了。”

  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为行动指出正确的方向,才会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事实上,漫无目标,或目标过多,都会阻碍我们前进,要实现自己的心中所想,如果不切实际,最终可能是一事无成。

  目标的寓言故事 14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叫莎拉,一个叫迈克尔。当莎拉6岁,迈克尔4岁的时候,父母决定为他们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他们专门聘请了一位驯兽师来训练它。

  在第一次训练开始之前,驯兽师问他们:“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颇感意外,他们一脸迷惑地嘟囔着说:“一只小狗还有什么目标?它的目标当然是当一只狗了。”

  他们实在想不出,作为一只狗,还能有什么另外的目标?

  驯兽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的有一个目标,否则我根本没法训练它。你们是想训练它守门,还是为了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或者只是作为你们的.宠物?我必须知道这些。也就是它的目标。”

  在驯兽师的精心引导下,这只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孩子们的好朋友,它可爱的举止、忠诚的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使它成为这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最重要的是,通过驯兽师,这对夫妇还学会了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他们树立目标。

  他们的教育最终没有令人失望:小莎拉成了一家电台的主播,而迈克尔则成了纽约第108任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

  他们永远都记得驯兽师的那句话:一只小狗也要有自己的目标--何况是一个人呢?

【目标的寓言故事】相关文章:

关于目标的励志句子03-30

寓言故事05-15

经典寓言故事01-15

关于目标的句子15条06-12

人生目标的经典励志句子03-14

没有目标的句子(精选240句)10-29

中国寓言故事与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05-29

经典中国寓言故事01-03

幼儿寓言故事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