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诗歌鉴赏
引言:《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雨巷》是戴望舒的经典作品,读完让人感觉唇齿留香,余韵无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诗歌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雨巷》诗歌鉴赏 1
一、音乐感强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二、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
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
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
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
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因为:诗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诗的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由此,我们可以说,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2、音乐手段的成功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成功创造:
《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词句的复沓,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
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
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押ang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ang)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象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话也许有点过誉,但这首诗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却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雨巷》诗歌鉴赏 2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品和代表作。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累,诗人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象。
1、雨巷:当时阴沉、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把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的黑暗社会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2、“我”:抒情主人公,就是在雨巷中孤独的行走着、彷徨着的人。“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她的眼光又与“我”重新拉开距离。相同的抑郁病——彷徨又追求着。
3、姑娘:其实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的出现,她的步履,颜色连同她的态度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重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隍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4、丁香: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丁香体弱,乱结拔犹坠”“丁香空结雨中怨”“也蕉不展丁香结,月向春风各自愁”等。丁香花在仲春时节,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他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爱的诗人的青睐——它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花,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和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脆,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
《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的色彩,抒情主人公“我”也有悲剧的色彩——追求那种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丁香”是用来比喻姑娘的意象,而“雨巷”是“我”和“姑娘”相会的地点或言是环境,在这里,“我”所期待的“姑娘”是心灵美丽、外表妩媚,但难以找到。《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品和代表作。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累,诗人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象。
1、雨巷:当时阴沉、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把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的黑暗社会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2、“我”:抒情主人公,就是在雨巷中孤独的.行走着、彷徨着的人。“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她的眼光又与“我”重新拉开距离。相同的抑郁病——彷徨又追求着。
3、姑娘:其实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的出现,她的步履,颜色连同她的态度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重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隍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4、丁香: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丁香体弱,乱结拔犹坠”“丁香空结雨中怨”“也蕉不展丁香结,月向春风各自愁”等。丁香花在仲春时节,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他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爱的诗人的青睐——它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花,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和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脆,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
《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的色彩,抒情主人公“我”也有悲剧的色彩——追求那种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丁香”是用来比喻姑娘的意象,而“雨巷”是“我”和“姑娘”相会的地点或言是环境,在这里,“我”所期待的“姑娘”是心灵美丽、外表妩媚,但难以找到。
《雨巷》诗歌鉴赏 3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像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时过二十年,再次品读戴望舒的《雨巷》时,我又一次被它凄迷忧伤的意蕴深深地感动了。我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与一帮爱好诗文的朋友在校外的山坡上,声情并茂地吟诵《雨巷》,身边翠绿浓密的槐树,在晚风中漂浮着醉人的芬芳;恰在此时,雨中的丁香又一次包裹着我,让我沉醉。
1、丁香般的寂寞在雨中荡漾:
戴望舒的《雨巷》,展现了自己一段寂寞凄苦的心境。这种心境,也许许多不同时代、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都曾体验过,只是戴望舒将其外化成了一首美丽而忧伤的诗篇,让人浸润在一个美丽的情境中,品味人生的寂寞与无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诗人独自撑着油纸伞,在江南悠长寂静的雨巷中踟躇。光滑润泽的青石板细雨里泛着光,坚实、细致而缄默。两边的粉墙与黑瓦格外的素淡,也格外的沉寂,任雨水沙沙地吹打,无声地俯视着这个孤独的行人。诗人心底那不尽的落寞,在无尽温柔的细雨里飘飞,恰如江南五月人家篱墙上探首的丁香,静静地绽放,暗香浮动,淡雅沉静,旖旎一季,而无人欣赏,寂寞与凄清在幽香里四溢。
如果说娇艳的红玫瑰象征热情,雅洁的白莲花象征孤傲,那么说内敛的紫丁香象征寂寞,是最贴切不过了。丁香的紫颜色是浪漫而冷艳的,丁香微小的花瓣密集地相簇相拥,温柔含蓄毫不张扬,丁香的芬芳是悠远淡雅的,它无比恰切地传递着作者温柔细腻而又落寞孤寂的情怀。这种寂寞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在雨巷这个独特的时空流淌。
当作者体验着这份寂寞的时候,他有充实的伤感却不绝望,有真切的痛苦却又幸福。此刻,雨巷静穆的天地为他所拥有,这份美丽的忧伤也为他所拥有,他也许因此而满足,而恬静。因而,整首诗的节奏之舒缓宜人,如同江南石板桥下款款行进的小河,无与伦比地熨贴着读者的心灵。读这首诗,你会因之沉郁、叹息,但绝不会消沉或绝望。只是深深地感到诗人首出了你也曾有过的心绪,那种无以言说的落寞,那种亲友在身边也无济于事的孤独。这种寂寞,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如丁香绚烂于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虽遭遇了叶落花零,但依然芬芳迷人。
2、深巷似的惆怅在雨中绵延:
诗人行于悠长的雨巷,这雨巷似乎永远也望不到尽头,像诗人的落寞与惆怅,在如丝如缕的雨中延伸,延伸……这是江南特有的小巷,它总是比较狭窄,宽不过1~2米许。巷子两边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坡顶飞檐、青瓦白墙的小楼房。巷子因狭窄而显得特别悠长,行走于这小巷,抬头所见的天空似乎也被裁剪成狭窄的长条,带似地在头上飘着,行人缓缓漫步其间,往往有一种被怀抱的感觉,温暖而亲切。小巷常常很曲折,也很安静,给人一种幽深的印象。
江南人爱花,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说的正是杭州的民俗。长长的雨巷,有人家院落中飘溢出来的花香,蔷薇、玉兰、茉莉,更有缠绵的丁香,在雨中淡淡地述说着哀怨美丽的故事。一柄油纸伞,挡得住江南绵长的细雨,却怎么也挡不住雨中无处不在的惆怅。诗人的这一形象,总令我想起同样撑着油纸伞,在白堤上漫步的许仙,只是许仙身边垂柳依依。“哒哒”的足音,伴随着“嘀嗒”的雨珠,在小巷深处清泠地回响。静寂中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逢着这样的姑娘,无非是想让这条雨巷不致过于冷清寂寞,无非是想让自己有一个知己,排遣小巷似的人生中过深的惆怅。姑娘梦似地飘过,又飘走,唯有小巷静静地在雨中延伸。李商隐《咏柳》诗有“堤远意相随”之句,而此刻,诗人是“巷深意相随”,无尽的惆怅小巷似地延伸。
3、雨丝样的忧郁在小巷弥漫:
江南的春末初夏,细雨总是“滴滴嗒嗒”地下个没完没了,像极了诗人惆怅的心情。他为了这份心绪走在雨巷,怀着一份朦朦胧胧的期待,希望童话似地遇着一个与他契合的姑娘。所以,他寂寞却又满怀憧憬地吟唱:“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个人行于寂寥的雨巷,梦想孤独的自己,能在诗意的季节遇着一个诗意的姑娘。
想象中的她,有着丁香一样的美丽,丁香一样的气韵,丁香一样的忧伤,婉约凄清,神秘冷漠,“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那姑娘恰如另一个他,也有着丁香般的愁怨,也一个人在雨中寂寥地彷徨。与其说诗人在等待爱人,毋宁说他是在等待知己,能懂他寂寞与惆怅的知己,因而这人与他才有那么多的相似。逢着了是慰藉,是幸运;逢不着原是合理,是必然。所以,诗人不敢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已逢着了这样的姑娘?只能默默地走近,走近,但不是欢欣雀跃,而是投以太息般的眼光。似乎在感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天气,除了“冷漠、凄清又惆怅”,还能有怎样的心绪呢?姑娘从他身边飘然而过,轻盈无声地飘过,似乎不及挽留,不及细想,甚至不及问候,就从他身边悄然飘逝,“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似乎什么也没带来,什么也没拿走。迷茫的是姑娘,亦是诗人。
姑娘渐渐地远了,静静地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什么也不曾留下,“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芒,/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雨巷中再次只剩下诗人,独自,独自地品味着雨丝中的花香,渗透了花香的润湿空气。不经意间,他又看到了,人家篱墙上寂然的丁香,雨中寂寞地绽放。
梦境过后,诗人更惆怅,更寂寥,甚至是忧郁。正像冯西冷的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她临去的时候,/送给我两件赠品。/一件是沉郁的眼波,/一件是痛苦的微笑。/我很珍重的将她这两件赠品深藏在心窝里,虽一分钟也不曾忘记;/哪知这两件赠品原来是两条春蚕,/竟把我的心当做桑叶!/”诗人的心蚕噬般的疼痛,因为曾经的梦幻而倍觉忧伤,忧伤却还是执著,“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也许诗人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生的大半都是在暗示、转面不见、沉默不语中度过的。”他与丁香般的姑娘也只能在梦中相逢,人生的不幸与忧伤就在于此,我们幸而为人的代价就是这种孤独吧。
4、《雨巷》述说了一个迷茫凄美的梦:
戴望舒的《雨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凄婉朦胧的美。我们似乎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又不甚明了。也许,他让我们能触摸到就是,他的无以排解而始终不甘的寂寞,明明无望,还要执著地幻想,幻想有一种奇遇,彻底地解脱了他。他因何寂寞,因何惆怅,爱情?理想?事业?他要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幸福?成功?名利?我们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也无须知道。我们在一种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沉醉,在心灵的契合中感悟人生,享受心领神会的知遇之乐。同样的落寞,飘忽于同样的雨巷。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之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用这段话来评论《雨巷》,或许是最合适的。也是这首诗歌历经70多年而魅力依旧的原因吧。
戴望舒的诗歌既有中国旧诗词的影响,也有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他诗歌的意象具有独特的张力。《雨巷》中幽静的紫丁香,曲折延伸的小巷,飘飞缠绵的细雨,江南味十足的油纸伞,神秘的丁香似的姑娘,这些美好的意象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心事、纷繁的情愫,给读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回味无尽。同时,音韵和谐、节奏自然,旋律回复跌宕,江南小船般的悠然,韵致别样,舒畅无比,余音绕梁,沉吟回荡中倾述着一个年轻人美好忧伤的梦。
《雨巷》诗歌鉴赏 4
原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内容鉴赏:
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
姑娘。”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与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还是这简直就是写的一场梦?
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们多少联想!那破落衰败的篱墙莫非竟是姑娘的归宿?莫非丁香姑娘处境艰险?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击?这是感伤姑娘的不幸遭际,还是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第六节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望也彻底地毁灭了!这毁灭的希望,是诗人圣洁的爱情,还是诗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毁灭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追求。诗的末尾与首节回应,我依然独自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让诗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胧迷茫的梦幻中结尾。
【《雨巷》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07-06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04-24
《雨巷》鉴赏10-10
《雨巷》的鉴赏12-02
雨巷诗歌09-12
文章《雨巷》鉴赏10-24
《雨巷》课文鉴赏04-24
鉴赏戴望舒雨巷08-21
《雨巷》内容鉴赏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