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湫阅读理解附答案

时间:2025-09-12 11:31:03 银凤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龙湫阅读理解附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龙湫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龙湫阅读理解附答案

  大龙湫阅读理解附答案 1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 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译文:

  (还没有大大龙湫,在三里以外的地方,好像有一幅白绢从天上飘落下来,却没有什么声响。直至到恶劣它的面前仔细观看,就发现20丈以上是瀑布,20丈以下就不是瀑布了,全都变成了烟,变成了雾,变成了轻软的生丝,变成了白玉的尘埃,变成了珍珠的粉末,变成了琉璃丝,变成了杨树的白色花絮。已经坠落下来了,又好像在向上回升;已经稀疏松散了,又好像密密地交织在一起。风吹过来摇动它,就随风飘扬散落,好像没有着落;太阳光照着它,各种颜色都映射出来,光艳美丽。有的人远远地站着观看,他的头发却全部沾湿了;有的人近近地观赏,可他的衣裳一点也没沾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瀑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部中间凹陷进去,完全没有什么依靠,瀑布不得不随着吹来的'风兴起各种奇异的变化;又由于它落下来很少有什么接触撞击的地方,不能为它助长威势、激扬声响:这些和石梁瀑布比较,一点也不相像。大概石梁瀑布威武,大龙湫瀑布文雅;石梁瀑布喧闹,大龙湫瀑布幽静;石梁瀑布湍急,大龙湫瀑布徐缓;石梁瀑布冲撞激荡,一往无前,大龙湫瀑布好像去了又回来,盘旋悠荡;这就是它们不同的原因。

  起初观赏石梁瀑布的时候,认为瀑布的样子、情况只不过是这样罢了,大龙湫可以不去;等到我来到了这里以后,才知道耳朵、眼睛没有听到、看到的景物,是不可以凭主观想象推测的。)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前谛视 ( 仔细看 ) (2)此其所以异也 (……的原因 )

  (3)或远立而濡其首 ( 沾湿) (4)以为瀑状不过尔尔 (……的样子)

  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 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 绝无凭藉 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

  ②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 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3、“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大龙湫阅读理解附答案 2

  大龙湫记

  〔元〕 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大乍小,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 —— 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阅读题目

  字词理解(每题 3 分,共 9 分)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苦雨积日夜” 中 “苦” 的意思是( )

  A. 痛苦 B. 苦于 C. 使…… 困苦 D. 有耐心地

  “从者心掉” 中 “掉” 的意思是( )

  A. 落下 B. 摆动 C. 惊惶 D. 回转

  “水下捣大潭” 中 “捣” 的意思是( )

  A. 捣毁 B. 冲击 C. 搅拌 D. 捶打

  内容理解(每题 4 分,共 12 分)

  作者初游大龙湫时,还未见到瀑布,从哪些方面进行了铺垫?请简要概括。

  第二次游览大龙湫时,作者笔下的瀑布及周边景色有怎样的特点?

  文中作者两次游览大龙湫,感受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写作手法赏析(9 分)

  文章在描写瀑布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至少举两例)

  拓展思考(10 分)

  结合本文对大龙湫的描写,以及你对自然景观的理解,谈谈自然景观对人的精神世界有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字词理解

  B(“苦雨积日夜” 意思是苦于大雨连日不停,“苦” 是苦于的意思。)

  C(“从者心掉” 是说跟随的人都胆战心惊,“掉” 是惊惶的意思。)

  B(“水下捣大潭” 指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捣” 是冲击的意思。)

  内容理解

  作者初游大龙湫,还未见到瀑布时,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进行铺垫。听觉上,“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远处听到瀑布骇人的洪大声音,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氛围;视觉上,对瀑布周围石头进行描写,“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更作两股相倚立”“又如树大屏风” 等,运用比喻展现石头形态奇特多变,吸引读者,为后文瀑布的出现蓄势。

  第二次游览大龙湫时,瀑布 “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气势相对较小但富有变化;瀑布冲击石头,“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周边石头间无泥土气息,树木 “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听到声音 “洋洋远去,闲暇回缓”,还有西南石壁上的黄猿闻声惊扰,展现出清幽、宁静且富有生机的特点。

  第一次游览,作者感受到大龙湫的磅礴壮观,“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惊叹于其气势,发出 “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的感慨;第二次游览,看到的瀑布虽气势不如之前,但周边景色清幽,作者更注重对细节和氛围的感受,如对潭中斑鱼、黄猿等的描写,体现出一种宁静、闲适的心境,与初游时的震撼形成对比。

  写作手法赏析

  文中运用比喻,如 “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将西北立石比作人俯伏的姿势和堂前的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石头的形态;“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把瀑布冲击大潭的声音比作万人击鼓,从听觉角度强化瀑布的壮观气势,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瀑布的震撼力;“瀑布垂,勃勃如苍烟”,把瀑布比作青色的.烟雾,形象地描绘出瀑布在旱季水量较小时水汽蓬勃上升的形态。

  拓展思考

  大龙湫这样的自然景观对人的精神世界有重要影响。从文中作者的描述可知,壮观的瀑布能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激发内心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如作者初见大龙湫时被其磅礴气势震撼,感慨 “壮哉”。而清幽宁静的自然环境,如文中第二次游览时的潭中斑鱼、碧滑树木等,能让人内心平静,忘却尘世烦恼,获得内心的安宁与闲适。自然景观还能丰富人的情感体验,引发对生活、生命的思考,就像作者在不同季节游览大龙湫,有着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会融入其精神世界,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总之,自然景观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滋养源泉,能让人们在欣赏中获得心灵的慰藉、思想的启迪。

【大龙湫阅读理解附答案】相关文章:

《大龙湫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0-21

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答案及译文09-06

《背影》阅读理解附答案08-09

拜访阅读理解附答案07-27

南橘北枳阅读理解附答案08-13

《内经》阅读理解附答案10-05

老马阅读理解附答案02-24

风筝阅读理解附答案07-21

水仙阅读理解(附答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