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诗歌:翡冷翠的一夜

时间:2025-07-11 09:46:39 晶敏 徐志摩 我要投稿

徐志摩的诗歌:翡冷翠的一夜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徐志摩的诗歌:翡冷翠的一夜,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徐志摩的诗歌:翡冷翠的一夜

  翡冷翠的一夜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迟早有那一天;

  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

  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

  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

  只当是一个梦,一个幻想;

  只当是前天我们见的残红,

  怯怜怜的在风前抖擞,一瓣,

  两瓣,落地,叫人踩,变泥……

  唉,叫人踩,变泥——变了泥倒干净,

  这半死不活的才叫是受罪,

  看着寒伧,累赘,叫人白眼——

  天呀!你何苦来,你何苦来……

  我可忘不了你,那一天你来,

  就比如黑暗的前途见了光彩,

  你是我的先生,我爱,我的恩人,

  你教给我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

  你惊醒我的昏迷,偿还我的天真。

  没有你我哪知道天是高,草是青?

  你摸摸我的心,它这下跳得多快;

  再摸我的脸,烧得多焦,亏这夜黑

  看不见;爱,我气都喘不过来了,

  别亲我了;我受不住这烈火似的活,

  这阵子我的灵魂就象是火砖上的

  熟铁,在爱的槌子下,砸,砸,火花

  四散的飞洒……我晕了,抱着我,

  爱,就让我在这儿清静的园内,

  闭着眼,死在你的胸前,多美!

  头顶白杨树上的风声,沙沙的,

  算是我的丧歌,这一阵清风,

  橄榄林里吹来的,带着石榴花香,

  就带了我的灵魂走,还有那萤火,

  多情的殷勤的萤火,有他们照路,

  我到了那三环洞的桥上再停步,

  听你在这儿抱着我半暖的身体,

  悲声的叫我,亲我,摇我,咂我,……

  我就微笑的再跟着清风走,

  随他领着我,天堂,地狱,哪儿都成,

  反正丢了这可厌的人生,实现这死

  在爱里,这爱中心的死,不强如

  五百次的投生?……自私,我知道,

  可我也管不着……你伴着我死?

  什么,不成双就不是完全的“爱死”,

  要飞升也得两对翅膀儿打伙,

  进了天堂还不一样的要照顾,

  我少不了你,你也不能没有我;

  要是地狱,我单身去你更不放心,

  你说地狱不定比这世界文明

  (虽则我不信,)象我这娇嫩的花朵,

  难保不再遭风暴,不叫雨打,

  那时候我喊你,你也听不分明,——

  那不是求解脱反投进了泥坑,

  倒叫冷眼的鬼串通了冷心的人,

  笑我的命运,笑你懦怯的粗心?

  这话也有理,那叫我怎么办呢?

  活着难,太难就死也不得自由,

  我又不愿你为我牺牲你的前程……

  唉!你说还是活着等,等那一天!

  有那一天吗?——你在,就是我的信心;

  可是天亮你就得走,你真的忍心

  丢了我走?我又不能留你,这是命;

  但这花,没阳光晒,没甘露浸,

  不死也不免瓣尖儿焦萎,多可怜!

  你不能忘我,爱,除了在你的心里,

  我再没有命;是,我听你的话,我等,

  等铁树儿开花我也得耐心等;

  爱,你永远是我头顶的一颗明星:

  要是不幸死了,我就变一个萤火,

  在这园里,挨着草根,暗沉沉的飞,

  黄昏飞到半夜,半夜飞到天明,

  只愿天空不生云,我望得见天

  天上那颗不变的大星,那是你,

  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

  隔着天,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

  六月十一日,一九二五年翡冷翠山中

  情感和思想

  意象

  但不管怎样,爱人的即将离别在她心里投下了沉重的阴影,对“残红”这一意象的联想,反映了她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她对爱人走后自己将独自面对现实处境而感到焦虑和害怕。她随即把苦楚的因由转嫁给爱人:“天呀!你何苦来,你何苦来……”爱情让人幸福,爱情也会让人苦恼,特别是相爱的人不为社会所理解、不为亲朋好友所支持时,更会有苦恼的感受。女子责怪爱人带给她爱情的苦恼。

  诗人或艺术家总是尽量隐蔽情感和思想,不让它们站出来“直接”说话,而是让它们隐寓在诗人为其创造的种种意象和设置的层层矛盾中,拐弯抹角、迂回曲折地“间接”表现出来。在《翡冷翠的一夜》这首诗里,读者将看到诗人是怎样“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表现抒情主人公——一弱女子(泛指在爱情中扮演阴性角色的一方)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情感思绪的。

  抒情主人公

  诗一开始就切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爱人的行期应该是早已决定了的,对这本没有什么可疑问的,但这女子心里并不愿意爱人离她而去,也不相信爱人真的忍心离她而去。这样,外在的既定事实同女子的内心愿望形成“错位”,产生了对不是猝然而至的行期却感到突然的心理反应。“那我,那我,……”这是一句未说完的话,它的意思应是“你走了,那我怎么办?”但如果这样说,就缺乏一种诗意,也欠缺含蓄,不能揭示这一弱女子复杂的心理活动。这里用重复和省略号,很好地传达出女子喃喃自语、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心理状态。“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有我”这是因留不住爱人而说的“赌气”话,女子心里仍在嗔怪爱人,她明知爱人是不可能忘记她的,却偏这么说,言外之意自然是要爱人记住她。

  徐志摩,这位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于1897年1月15日诞生在浙江海宁 。本名章垿,字槱森,小字又申,还曾用过仙鹤、南湖、海谷、黄狗等诸多笔名。他不仅是新月诗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诗人、散文家,以及景星学社成员和新月社主要组织者之一 。

  1. 求学之路:徐志摩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3岁时,父亲徐申如就为他聘请了塾师,开启启蒙教育。1900年,他进入家塾,深受塾师孙荫轩赞赏 。7年后,入硖石镇开智学堂,成绩斐然,被称作“神童”,1909年顺利毕业 。1910年,经沈钧儒介绍,他入读杭州第一中学,与郁达夫成为同班同学 。在这期间,1913年至1914年,他在杭州第一中学校刊《友声》发表《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言文作品 。1915年,徐志摩从杭州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同年,在父母的安排下,他与张幼仪成婚 。1916年秋,他转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预科 。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以旁听生身份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政治学、法语与日语 。1918年,经张幼仪二哥张君劢介绍,他拜梁启超为师,徐申如为此出资1000银圆作为拜师礼 。此后,1919年8月14日,徐志摩前往美国克拉克大学,成为历史系的一员 。他仅用三学期就修满学分提前毕业,还因成绩优异获一等荣誉奖 。同年9月,他又前往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仅用一年便拿下经济学硕士学位 。就在博士学位近在咫尺时,受接触的思想和思潮影响,他毅然放弃深造,奔赴英国剑桥大学,一心追随罗素 。但因罗素被校方辞退,未能如愿,转而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跟随拉斯基教授学习,以获取博士学位 。1921年春,在狄更生的推荐下,他以特别生身份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开启新诗创作之路 。

  2. 工作经历:1922年,徐志摩开始频繁发表诗文,并积极翻译外国著名作家作品,还在清华文学社和文友会上发表英文演讲 。同年3月,他与张幼仪正式离婚 。1923年3月,徐志摩作为主要组织者,成立新月社,社名取自泰戈尔诗集《新月集》,社址位于北京西交民巷西头松树胡同七号 。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期间,无论是在北京讲学社的演讲,还是在上海与印度诗人的集会,亦或是在南京的演讲以及在北京的六次演讲,徐志摩均担任翻译 。5月8日,在北京学界为泰戈尔举办的64岁祝寿会上,他与林徽因共同出演泰戈尔短剧《契玦腊》 。1924年秋,徐志摩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次年3月离职 。1925年12月13日,他成为北京新创办的《现代评论》周刊主要撰稿人,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在北京结识了陆小曼 。1926年4月,徐志摩出任《晨报副刊》主编,不过实际选稿工作由闻一多负责 。同年9月,他辞去该职务,移居上海 。1927年春,他与胡适等人创办新月书店,并担任书店总编辑 。与此同时,还涉足商业,创办“云裳服装公司” 。12月27日,他创办《新月》月刊并担任主编 。这一时期,他还在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上海大夏大学担任教授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完婚 。1928年11月6日,他创作出经典诗歌《再别康桥》 。1929年,应舒新城邀请,他担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他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和中华书局职务,8月转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31年,他辞去南京中央大学职务 。1月20日,他创立《诗刊》并担任主编 。2月,应胡适邀请,前往北京大学担任英文系教授,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 。

  3. 飞机失事: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受好友林徽因邀请,打算从南京乘坐“济南号”邮政飞机前往北京参加其报告会 。为节省费用,他选择了这趟免费航班 。然而,在靠近济南时,飞机突遇大雾,最终与山脉相撞坠毁,徐志摩不幸遇难,年仅35岁 。噩耗传来,其父亲悲痛万分,认定陆小曼的过度挥霍是导致儿子惨剧的原因,遂与陆小曼断绝来往 。后来在海宁举行的徐志摩追悼会,徐申如也拒绝让陆小曼参加 。

  4. 创作风格

  诗歌风格:作为前期新月派的核心人物,徐志摩的诗歌风格与新月派理论紧密相连 。新月派提倡新诗格律化,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将主观感情客观化,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影响深远 。徐志摩个性活泼灵动、潇洒空灵,造就其诗歌飞动飘逸的独特风格 。如在《雪花的快乐》中,雪花似有生命,朝着“清幽的住处”飞去,直至融入爱人的心胸,象征着诗人对爱、自由与美的执着追求 。在《沪杭车中》,他巧妙地将火车行驶声与窗外景色转化为强烈节奏感的声响,使听觉与视觉相互交融,时间与空间完美贯通,激发读者的哲理思考 。在《谁知道》里,通过单个意象的交错转换,塑造出一位在人生旅途艰难跋涉的夜行者形象 。他善于借客观事物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情感与事物的契合自然而不做作 。像《黄鹂》中,用“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黄鹂鸟,《为要寻一个明星》里“拐腿”的瞎马等,都生动地传达出他的情感 。在《沙扬娜拉》中,“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细腻地描绘出女性的娇羞和东方的温柔 。在《她睡着了》中,以“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涧泉幽抑了喧响的琴弦”等比喻构建意象,生动展现“她”的睡态 。而且,他诗中的意象并非静止,而是动态且富有流动性 。徐志摩还是“三美理论”的坚定推崇者与实践者 。在《雪花的快乐》里,诗句字数相近,符合建筑美;采用两字成句的方式,节奏舒缓,末字押韵,韵律与情感走向一致,给人轻盈律动又不失活泼之感 。《再别康桥》中,前四句与后四句句式相仿,语言清新流畅,叠音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尽显音乐美 。

  散文风格:“散文诗化”是徐志摩散文最为突出的风格之一 。具体表现为诗歌“三美理论”在散文创作中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跳跃 。在《想飞》中,他生动刻画云雀形象,用朴素贴切的比喻,将内心丰富情感转化为富有诗意的文字,抒发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无处排解的苦闷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描写康桥美景时运用欧化长句,抒发感悟时则多用短句,通过长短句的交叉互换、反复、排比等手法,增强了散文的节奏感与音乐感,让读者在音乐与绘画之美中体悟作者情感 。长短句的灵活运用与修辞手法的巧妙搭配,共同营造出散文起伏有致的韵律美 。情感真挚且浓烈也是其散文的一大特点 。《想飞》中,用气势磅礴的文字表达超越自我的强烈渴望 。他的作品兼顾感性与理性,如《丑西湖》通过对比描写,展现商业化改造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失落感,既寄托了深挚情感,又蕴含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在《泰戈尔》一文中,运用押韵营造低沉哀伤氛围,表达对泰戈尔离去的不舍与敬意,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此外,徐志摩还热衷于在散文中堆叠意象 。在他看来,意象具有工具性,通过多重意象叠加营造瑰丽多彩的意境,从而有效传达思想 。在《想飞》中,夜鹰、云雀、翅膀等意象,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他对“飞”的渴望与理想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运用移步换景手法,描绘康桥美景,借助熠熠星光、波光闪耀、辽远钟声和潺潺流水等元素,创造出奇特的感受和极致的视听之美,表达对精神家园的深切怀念与执着追寻 。杨振宁曾赞赏徐志摩“跑野马”的散文比诗更出色,这里的“野马风气”指的正是他散文自由洒脱的风格 。

  5. 代表作品:徐志摩的代表作品众多,如《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他的作品在遵循诗歌“三美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独特创新 。通过变换章法、句式,既保留诗歌形式的美感,又不受过多束缚,体式灵活多样,为新诗发展注入新活力 。同时,他提出“移植十四行体并使之中国化”的重大课题,有力推动了新诗的建设进程 。

【徐志摩的诗歌:翡冷翠的一夜】相关文章:

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诗歌10-11

徐志摩诗歌《翡冷翠的一夜》08-04

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02-18

徐志摩翡冷翠07-04

徐志摩散文《翡冷翠的一夜》08-05

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赏析09-25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09-07

徐志摩《翡冷翠的夜》赏析11-15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赏析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