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 1
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07年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使人感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 2
词至南宋发展鼎盛。南渡词坛领袖代表人物:稼轩(辛弃疾)、白石(姜夔)、玉田(张炎)、壁山(王 孙)、梅溪(史达祖)、梦窗(吴文英)、草窗(周密),还有竹山、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漱玉词》女词人李清照也在之列。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月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故园被金人所占,他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起义军。仕途一直坎坷,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唐诗宋词中大家公认,诗中太白,词中稼轩。辛弃疾不仅是将帅之才,也是南宋词坛大家。我称辛“词霸”也。人都说辛弃疾词好,尤为长调好,纵然百年千年之后,他的词给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沧桑感。辛词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英雄报国为己任的豪迈,又有沉重的悲怆之情。这种真挚浓厚、铿锵顿挫、委婉曲折之美寄予他的词中。
翻开《辛弃疾词集》你会鉴赏到,爱国抗金是辛弃疾词作的主题。每篇词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独特魅力。辛弃疾是一位胸怀报国大志,有着英雄襟怀,奔驰纵横战场的'英雄人物。前人将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易安为婉约派,幼安为豪放派。辛最可贵是还有坚定的社会担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他少年带兵抗金,老来披甲征战,是身体力行的爱国英雄。我认为辛弃疾写词做人都是堪称一流,是楷模,至今让后人敬佩。
胡适评论辛弃疾说:“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无论长调小令,都是他人格涌现。”胡适先生一语中地。辛弃疾的确是位天才,他现存有六百多首词,他的词才气纵横,放笔快意,在那个乱世写出大量众多的诗词。许多古人学他的词,王国维说:“读东坡、稼轩词,须关其雅量高致。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以为诗词最难模仿,辛词中那种荡气回肠实乃人格本色也。
辛弃疾闲居江西铅山瓢泉时,写了几首瓢泉词。很喜欢将其录文章后。瓢泉在江西省铅山县期思村瓜山下。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取名为瓢泉。《铅山县志》记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
学习填写《水龙吟》时,初见辛弃疾【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这首词,感觉新鲜有趣。其实宋代以来有些词人用楚骚的“兮”、“些”等句式填词。它是词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词押韵时,是以句子最后一个字作韵脚,而是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后来才知词作者又另用平声“萧、肴、豪”韵部的字作实际的韵脚。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长尾韵。“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犹如是有两个韵脚在起作用。”
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早期词人多是离别伤感,以至美艳之词流行。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屈原及作品在词中的出现就越来越频繁。辛弃疾是熟练自如地运用楚辞句法形制的作家,楚骚是辛词的重要资源,也是构成其含蓄沉郁词风的要素之一。原来辛词的根在屈原楚骚,怪不得如此深厚,根深叶茂。
从《辛弃疾词集》整理挑出【水龙吟】词牌诗词多首。含定格和变格两种词格,《词林正韵》不同的韵部。后学仅此学习欣赏足矣,不敢妄加评论
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 3
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威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蹂躏,二十二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有一次军中出现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提剑单人独马追了两天,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光复大业,他说服义军首领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料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判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那时候他还是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只想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失去了利剑,就只剩下了一只羊毫毛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了,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它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在历史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重读他的作品,扔感到一种凛然和磅礴之势。比如著名的《破阵子》。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
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曹植作为统率,大军还未出发他自己就先烂醉如泥,李白虽号称在闹市中有杀人的胆量,也只是动动嘴皮子或如谢安那样玩玩
花花肠子,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都是
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上滚过来的经历呢?正如北宋的范仲淹据说曾经让西夏人闻风丧胆,不过据目前的资料来看,似乎也没有身先士卒,浴血疆场的记录。“剑指三秦”“西风塞马”“投鞭飞渡”,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也是不可多得帅才,他在《九议》书中主张编练特种部队,重视谍报和情报认为是部队的耳目,胜负的关键,他的兵学的.思想不在戚继光之下。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只能热泪横流。
他在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写了一首《水龙吟》。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了他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尽职而招灾。但是朝廷怕他也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有近二十年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多年间有又三十七次被调动。每到一处他都特别认真,激情工作时刻摆出一副要冲向前线的样子,他这种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著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圆滑,嫉贤妒能,只求偏安的南宋官场上立足。
“过则成灾”终于惹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危难时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 4
词作开篇即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描绘了壮阔的秋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高远寥阔的境界。这种景象的描绘,不仅仅是自然之美的展现,更是词人内心情感的外化。辛弃疾从北方“突骑渡江”,投奔南宋,志在抗金报国,但现实却让他深感无奈与悲愤。在这清秋的时节,词人登高远望,眼前的景象触发了他浓烈的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愁。
词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等句,更是将词人的孤独与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落日斜挂,孤雁悲啼,词人身为江南游子,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无奈与悲哀,令人动容。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却无人领会他的心意,这种孤独与无助,让人深感同情。
在下片中,辛弃疾更是连用三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悲叹。他引季鹰的故事,表明自己早已以身许国;引许汜故事,表明自己不屑为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风雨飘摇;又引桓温北伐路上对时光飞逝之叹,表达自己功业未建年华虚度的感慨。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词作的内容,更深化了词人的情感表达。
读完整首词,我深刻感受到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壮志未酬的悲哀。他身为南宋的爱国词人,一生都在为抗金报国而努力,但现实却让他屡屡受挫。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对个人无力改变现状的遗憾。这种深沉的`情感,让人在感叹词人命运的同时,也反思自己身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是否也能像辛弃疾一样,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一首饱含深情与壮志未酬之感的词作,它让我们看到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也让我们在感叹词人命运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 5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悠远的词作,读后让人不禁为词人的豪情壮志与无奈悲叹所触动。
词中,辛弃疾以登高远望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秋日景象,楚天千里,水天相接,既展现了自然的辽阔与壮美,也暗含了词人内心的广阔与高远。然而,在这壮丽的景象之下,词人却流露出深深的孤独与无奈。他身处江南,却心系北方,身为游子,却难以割舍对故土的深情厚谊。这种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使得词人的情感更加复杂而深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几句,更是将词人的孤独与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落日余晖,孤雁悲鸣,词人独自站在高楼之上,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哀愁。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展现了词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以及词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在下片中,词人连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兴亡的关切与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他借古人之事,抒发自己的壮志未酬与报国无门的.悲愤。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也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词人深知自己无法改变现实,却仍然坚守着内心的信念与理想,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读完整首词,我深刻感受到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他身处乱世,却心系国家,虽然个人命运多舛,却始终坚守着内心的信念与理想。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悠远的词作,它让我们看到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与无奈悲叹,也让我们在感叹词人命运的同时,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稳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相关文章:
水龙吟辛弃疾05-31
水龙吟辛弃疾11-30
水龙吟 辛弃疾11-03
辛弃疾水龙吟08-21
辛弃疾 水龙吟11-16
辛弃疾的水龙吟09-09
(精选)水龙吟辛弃疾07-28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09-18
辛弃疾古诗《水龙吟》10-15
水龙吟辛弃疾名句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