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2-10 12:09:46 佩莹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原文及赏析

  《小石潭记》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 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赏析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小石潭的静穆和幽美,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一丝苦闷,也让失意的人生增添了一份诗意。小石潭的清幽环境及由之触发的心灵慰藉与惊惧,与柳宗元身在官场的忧愁和压抑有关。柳宗元在官场中感到困惑和压抑,而游览小石潭时的宁静和秀美让他感到心情舒畅,但小石潭景色幽暗和凄冷的另一面,却让他想到自身的仕途变幻曲折。这种不由自主的身心比拟,是柳宗元当时处境艰难的自然流露,望景叹己,心有余悸,只愿在宁静与平和中沉醉,不想回视官场的困惑与压抑。柳宗元对小石潭不同区段景色变迁——表现出的情思忧乐,充分显露了柳宗元渴求明君贤臣而不得的心理矛盾

  创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小石潭记》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原文赏析06-27

《小石潭记》原文与赏析06-08

小石潭记原文与赏析10-19

小石潭记原文及赏析12-17

小石潭记原文赏析08-01

《小石潭记》原文与赏析11-23

《小石潭记》原文及赏析02-22

小石潭记原文及赏析10-15

《小石潭记》 原文与赏析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