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谈吃读后感(精选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谈吃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谈吃读后感 1
读完汪曾祺的这本专门谈吃的散文集,脑海里会不由想起周作人的那本《知堂谈吃》。周作人也是著名的人文美食家,但细细琢磨之后便会发现,周作人谈吃的散文多的是一丝书卷气,而少了一些人间烟火的味道。
而汪曾祺正相反。
汪老是一位风雅独特的美食家,之前与著名作家陆文夫被人称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来这样的称谓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适的。与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仅写的一手关于吃的美文,美味佳肴也吃过不少,自然是见多识光,而且还能烹饪一手好菜。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了。著名作家邓友梅在《漫忆汪曾祺》一文中有这样的回忆:路边有个小酒铺卖羊尾巴油炒麻豆腐。他下班路上常拐进去“吃一盘麻豆腐”,他约我去,由他付钱,麻豆腐之外每人还要二两酒。他并不劝酒,只是指着麻豆腐对我说:“光吃麻豆腐太腻,要润润喉。”说完就抿口酒。从这段文字便可窥出汪老与民间特色小吃的情结。
有了这样的生活了解,之前对汪老行文中为何处处弥漫出一股独特的人间烟火味的疑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无论行文还是生活上,都讲究一个雅字。热爱中国古典趣味的汪老自然也不例外。《汪曾祺谈吃》一书以清新质朴的文字,仿佛好友闲聊般,以从容不迫的文字缓缓把民间小巷里各种特色小吃道来,写得妙趣横生,真的是做到了把平凡之物写进了大雅之堂。
比如《豆腐》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这段文字简练通俗,可谓描写入微,不仅把豆腐的做法做了个细致的`介绍,而且色香味都浸润弥漫于文字之间,读来让人艳羡喜爱不已,心底不由会慢慢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老头。
书中趣味的文字也处处可见,比如《端午的鸭蛋》中的这段文字:“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以回忆的视角抒写,这样的文字读来便有了时光倏忽远逝的沧桑味道。
“各地的咸菜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咸菜与文学》一文更是充分体现了汪老对于中国咸菜的广博见闻。
整本书,读完嘴馋之余,会发现,这样质朴美丽的文字其实何止是在谈吃,未尝不是汪老崇尚恬淡自然的美学风格的充分流露。
汪曾祺谈吃读后感 2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菜系之丰富、菜品之独到、烹饪之精妙、食材之奇特,无不驰名天下,家喻户晓。近日,读得夏丐尊先生《谈吃》一文,一读,暗暗好气,见其不屑于中华美食;二读,却增“同仇敌忾”之意,深觉待人处客之繁琐,而最令我同感者,非人们不知何谓饮食文化莫属。
饮食,讲究滋味多样,色香俱全,好的食物令人垂涎三尺。 民以食为天,如文中提及“柴米油盐酱醋茶”。饮食为人人所及,而饮食讲究,却非人人之所及。古有“佛跳墙”一说,即打坐入定,潜心修禅的.佛,也要跳墙而食之。可见饮食功力之深,远甚佛之定力,故修习厨艺之艰,远甚打禅。而民间厨子与食客,只会胡乱炒几道菜,油盐不调,酱醋不和。更有甚者,入席便饮酒,大醉熏天。这正如文中婚丧事连摆的宴席,多,定而不精,令食客无食欲。
饮食,要求承传文化,又别出心裁。古有许多文化典籍,诗词歌赋,都可引为菜名。这样的设计可使人于诗中食,食中诗,颇有诗意。而菜名,亦可引申为菜肴之意,或关联于食材或烹饪方法。如一道“龙虎 斗”,实取蛇狸而为之,工艺繁复,匠心别具。而此菜兴于民国年间,故常引申为中日之战。而粗鲁食客,陋店小二,只知“切二斤牛肉,沽四两酒来。”虽颇有豪杰之意,但人人皆可为之。
饮食,更需倾心而为,且心神需正。在民间,不免天灾人祸,使人食欲与厨艺大减。而好厨子需定心凝气,仿佛“冯虚御风,遗世独立”,锅铲挥动间,便有浪涛万里,巍巍山巅之意。即使心灰意懒,下厨时也需全力而为,甚至可通过烹饪消除苦难之意,调和酸甜苦辣之味。食客,也需寄意于食,心无旁骛。切忌为食而食,如文中述到来来往往请人吃饭,绝无一丝食神之“百毒俱尝,奇峰绝顶上论吃”的逍遥之意,徒增人世间不善酬酢,风尘苦恼之情 。
饮食是中华大地上璀璨的文化,其要求之苛刻,谱写之神圣,绝非粗鲁之人可为。而如夏先生所述,不知何时,百姓们才能于繁杂应酬、强颜欢笑、大醉不省人事中挣脱出来,变得逍遥快活,纵品天地美食,放浪形骸之外?
汪曾祺谈吃读后感 3
夏丐尊在《谈吃》一文中谈了中华民族的饮食观,说中国人是全世界善吃的民族,过节婚丧都要吃。我不想谈这么大的范围,只想谈一下咱广东人的吃!
我不是出生在广东,与土生土长的广东人看起来也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点就是不会吃。人家吃野味山珍,我却嫌它腥味碰都不碰,吃了便作呕。
人们都说广东人会吃。的'确!每次出外上酒店,经常是客已满,还要坐在外面排队等候。唉,广东人真肯吃!
来到某家出名的酒楼,一打开菜谱,什么蛇皮、蛇汤、蟹黄、牡蛎、全鸽宴还算普通菜肴,再后面便是价格惊人的燕窝、木瓜鱼翅汤、老鼠、水蟑螂、癞头龟、果子狸、熊掌等等不知名的生物和动物。于是焉感叹:广东人真敢吃!吃出了非典都不怕,仍旧风雨无阻照吃不误。
至于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什么烤、炖、蒸、卤、烩、醉、炙、熘(拜托了,鱼肉也能蒸熘!干熘!)、炒(还有炒牛奶呢!),真是一言难尽。吃鸡不吃鸡翅,要吃鸡舌;吃鸭不吃鸭身,要吃鸭脖;吃猪不吃猪蹄,要吃猪脑;吃牛不吃牛肉,要吃牛肚;还有什么鱼眼、鱼蛋……说不定还会来个什么猪翅、鱼腿呢?
正如《谈吃》中说的,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不能马虎。食的程度远高于一切,很不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汪曾祺谈吃读后感 4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品味一篇关于吃的散文,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而汪曾祺先生的《谈吃》系列文章,正是这样一份让人心生欢喜的精神食粮。
初读汪曾祺的谈吃文字,便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他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着各种食物的色、香、味以及背后的'故事,仿佛是一位老友在与你闲谈家常。这种文字风格,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倍感亲切,仿佛自己也随着汪先生的笔触,漫步于街头巷尾,品尝着各地的美食。
汪曾祺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美食的人。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家常小菜还是地方特色美食,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他善于捕捉食物的特点,用细腻的笔触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他描述的昆明菌子、高邮咸蛋、北京烤肉等,都让人垂涎欲滴,仿佛能够闻到那股诱人的香味。
除了对美食的热爱,汪曾祺的文字中还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他认为,吃不仅是一种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表达。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满足口腹之欲,更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种态度,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受启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读完汪曾祺的谈吃文字,我不仅被他的文字魅力所吸引,更被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所感动。他用自己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那是一种充满温情、充满乐趣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满足。
总之,汪曾祺的谈吃文字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人间百味,更让我们懂得了如何以一种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够像汪先生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文字去记录那些难忘的瞬间。
汪曾祺谈吃读后感 5
阅读汪曾祺先生的谈吃篇章,仿佛开启了一场味蕾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汪曾祺,这位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字魅力,将美食与生活、文化紧密相连,让人在阅读中不仅能领略到食物的色香味,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人文情怀。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朴素而生动,他以家常的语气讲述着各种美食的制作与品尝,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中。无论是家常的拌菠菜、拌萝卜丝,还是四方的河豚、徽菜、川菜,甚至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豆汁儿、豆腐干,在他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诱惑。他对于食物的描述,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汪曾祺的谈吃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善于从平凡的食物中发现不平凡的美,哪怕是一道简单的家常菜,也能被他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垂涎欲滴。这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热爱,让我深受启发。原来,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汪曾祺先生的谈吃也折射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他通过讲述各种美食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品尝方法,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仅仅是对食物的尊重,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着汪曾祺先生的脚步,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品尝了各地的美食佳肴。这种体验,不仅仅是一种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丰富,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活。
总之,汪曾祺先生的谈吃篇章,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赞美和记录,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文化的传承。它让我在阅读中领略到了美食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对美食和生活的热爱,继续探索和品味这个多彩的世界。
【汪曾祺谈吃读后感】相关文章:
汪曾祺谈吃08-05
汪曾祺《谈吃》09-24
汪曾祺《寻味:汪曾祺谈吃》简介08-25
汪曾祺谈吃散文06-26
汪曾祺谈吃 栗子11-05
寻味 汪曾祺谈吃09-13
汪曾祺谈吃的散文08-23
汪曾祺谈吃 手把肉10-03
汪曾祺谈吃:端午的鸭蛋08-08
汪曾祺谈吃 豆汁儿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