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实录

时间:2025-04-11 14:05:13 银凤 望岳 我要投稿

《望岳》教学实录

  引导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望岳》的教学是一个好的探索实例,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望岳》教学实录,希望对老师们有帮助。

《望岳》教学实录

  《望岳》教学实录 1

  课前放邓丽君演唱的《 明月几时有》,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 演唱的氛围之中。

  一、导课

  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山川河流、花草树本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如我们学过的写树木的诗有:

  生:《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无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写山的有:

  生: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写花的呢?

  生::《梅花》。

  师:同学们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举不胜举,如果说古代诗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诗就是那最闪亮最璀灿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聆听诗人心灵搏动的颤音,感受诗人生命之歌的变调 。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诗歌《望岳》。

  展示课件一: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对。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齐答“泰山”。]

  师: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

  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

  生:齐答“象”(笑)。

  师: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

  生: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子美。

  生: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

  生: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

  师: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请停下。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从“齐鲁青未了 ”这一句来看。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

  师: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

  生:齐答“宽广”。

  师:很好(老师板书“广”)。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

  生: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 ③、④句。

  生: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师: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生“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

  生: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齐说“已经说了”。

  师: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很好。(师板书“美”)。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 。

  生:从这两句看出诗人心胸很坦荡。

  师:心胸坦荡。诗中“荡”字是什么意思?

  生: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师:对,同学们看看语文书封面,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齐说“有山,有云”。

  师:对,山与云连成一片。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登上泰山了吗?

  生: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生: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觉得其他山都小了。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陈金龙):是孔子。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登上泰山。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生: 齐说“想象”。

  师:对。写诗就要展开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

  生: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生: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说得好。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生(吴海燕):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

  师:很好,有抱负,有凌云壮志。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生:齐答“杜甫”。

  师:同学们理解了诗歌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望岳》。

  师:读得很有气势。我们说《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在颂,我们想怎么样呢?

  生:齐答“歌”。

  师:那好,我们讨论一下,选自己熟悉的曲子来唱,可合作可独唱。

  学生讨论、准备、练唱三分钟。

  生(肖奕奕、颜碧文)齐唱《望岳》。

  全班同学鼓掌、笑。

  师:歌声悠扬。请问选的.是什么曲?

  生(肖奕奕):《大中华》。

  师:为什么要选这首曲来唱?

  生(颜碧文):觉得感情比较相近。

  生(肖奕奕):节奏也很接近。

  生(刘恺华):唱《望岳》(用《小城故事》曲)

  全体同学笑。

  师: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恺华):觉得它很美。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三国》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多么浑厚的歌声。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广锐):觉得它气势雄壮,跟《望岳》很相配。

  师:还有理由吗?

  生(刘广锐):还有一首。

  全班同学笑。

  师:我问你还有什么选曲的理由?

  生(刘广锐):内容也很相近。

  师:几个同学告诉我们选曲时,要选内容相近、感情相近、节奏差不多的曲子来唱。

  刚才刘广锐天机泄露 ,说还有一首想唱,让我们洗耳恭听。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蒙古人》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男女同学的演唱各具特色。女声甜美清脆,有一种阴柔之美;男声高亢浑厚,有一种:

  生:齐答“阳刚之美”。(笑)

  师:如果一起唱不是刚柔相济吗?

  生:齐说“一起唱”。

  师:好。我们男女生一起唱,跟刘广锐选曲的标准一样,张胜蓝、贾明、谭达聪为我们推荐了《中国功夫》这支曲。我觉得非常好。全体起立,我们一起唱,颂扬中华民族瑰宝,展示我五班男儿志气。

  师放伴奏磁带。

  学生齐唱《望岳》。

  师:同学们都谱了曲。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来唱,但你们没唱我也能感受到那种趣味。虽未成曲调却先有情。

  这《望岳》既适合读又适合唱,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写得好,节奏感强。

  师:是呀,与其羡慕诗人写得好,不如自己也露一手。同学们写作之前,先结合这首诗了解一下古诗词特点。

  学生讨论三分钟,探讨古诗词特点。

  生(赵路遥):这首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要用对仗。

  师:赵路遥给我们介绍了丰富的知识。你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对仗吗?

  生(赵路遥):诗中“荡胸生曾云”与“决眦入归鸟”是对仗的。句式很工整。

  生(叶奕诗):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

  师:严格说起来,这首诗是属于古体诗,不象有些律诗要求那么严。

  生(汤洋):这首诗押韵。

  师:对。韵脚是那些?

  生:齐答“了、晓、鸟、小”。

  师;写诗除了注意这些特点之外,还要善于想象。

  生:(陈乔):写诗要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

  师:对,观山观景充满一种情感,写诗要充满感情。下面请同学们互相切磋。

  练习写诗。可以单个写,也可以一个小组集体创作。

  学生写诗练习五分钟。

  师(巡视、指导):有的同学写了《望莲》、《望地王》、《望莲花山》、《望珠峰》。

  师:《望莲》,“朵朵水中莲,片片荷叶护”。哪个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写出莲、荷叶的形状。

  师:写好了交上来,我们展示一下。

  师:《望月》。

  生:齐读《望月》。

  师:《望冬》

  生:齐读《望冬》。

  师:读到颜碧文诗中“白雪如春归”。我就想到了毛泽东的诗句。

  生:齐答“飞雪迎春到”。

  师:诗句中“如”怎么改会好些?

  生(刘志轩):改为“送”好一些。

  师:很好。杜甫写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师:展示汤洋的《江湖——武林》。

  生:齐读《江湖——武林》。

  师:同学们读懂了汤洋诗歌的内容吗?

  生:齐答“笑傲江湖”。

  师:我们看着汤洋诗歌有没有要改动的地方。

  学生讨论。

  生:没有押韵。

  师:我们帮他改一改。同学们有改的吗?没改出来,那好,我们课后改一改。汤洋这首诗也成为写武林的绝唱。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把同学们的诗一一展示。课后交上来,我们编订一本诗集。再传阅。同学们刚才又读了、又唱了、又写了,其实老师也想唱。

  生:老师唱一首。

  师:对不起,老师唱不好。我写了一首,献丑了。

  师:展示《感怀》一诗。

  师:我解说一下“感怀”,今天讲这堂课老师感触很多。“杨柳枝,桃李词”都代指古诗词。“踏歌不尽心头语”老师看到同学们又唱又写,我很高兴,说不完心中的话。“前路再和千首诗”在以后,同学们还可以写千首、万首诗歌。

  生:学生笑,齐读《感怀》。

  师:老师唱不好,但老师也选了一首曲来唱这首诗。同学们帮老师唱一唱。

  生:齐唱《感怀》。(用《中华民谣》曲)

  师:谢谢。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今天又读了、又唱了、又写了,我们再来背一背。

  生:齐背《望岳》。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诗歌,我们对诗歌有了更深的认识。她不仅仅是形的和谐与庄重,不仅仅是声的柔婉与浑厚,不仅仅是境的幽幻与峻奇她是一汪永不枯竭的泉,一段永不腿色的梦,

  一条永不迷失的路。诗歌,就象一曲生命之歌,荡然于天地之间,令人魂牵梦绕。同学们,我们随着优美的乐曲,充分与诗歌、与缪斯接触,用婉转的歌喉吟唱出她的神韵,用纯洁的心灵去感受她的灵秀。

  教学总结: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诵读、理解,具体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以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望岳》这一课例是一个较好的探索,基本上解决了古典诗词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

  首先,将朗读利用得很充分。在朗读中感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特别是短小精悍的古代文学精品,尤其应该采用此方法。本课教学,老师就是让学生反复阅读,从而走进青年杜甫的内心世界,感悟文本的深沉内涵。先是通过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明确诗歌朗读节奏,再经过老师的范读,让学生初步把握情感;然后进行译读、精读、品读,让学生深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境,以及写作此诗的意图。

  其次,教学思路简洁、漂亮。这一节课运用罗山教研室提出的“板块式三环节”语文教学模式。这是借鉴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并运用杜郎口教学的理念和实质,创造出来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整节课分为五个板块:“诵读,知大意;译读,明诗意;精读,悟诗情;品读,赏名句;背读,会运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涵咏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品悟其凝练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赏析其艺术特色。教学思路清晰,同时也融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第三,强调学生的自主品味、品析与感悟。在“译读,明诗意;精读,悟诗情;品读赏名句”这几个环节中,老师并没有喋喋不休的赏析和分析,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品味、品析和感悟。在涵咏、品味作者笔下的泰山美景时,是让学生抓住字、词、句来品味、涵咏,教师只是适当地进行点拨,主要是学生在欣赏和品析。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师生之间对话较多,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小组之间缺乏思想的碰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因为只有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产生新的思想,生成新的见解,达成新的共识。再者,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不仅只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同时对教师恰当的引导和及时点拨艺术也要求更高。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充分领悟到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这就需要老师成功的引导学生去读、去悟、去品、去鉴赏。

  于漪老师曾提出:语文课要追求“三动”境界,即动听、动情、动心。教的有兴趣才动听,教的有感染力才动情,动听、动情才能动心。这样的语文课才能达到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双丰收。

  《望岳》教学实录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

  2、了解诗的内容,能准确地背诵这首诗。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古诗朗诵的一些常识,逐步提高朗诵水平。

  2、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中美点。

  3、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感受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学习他敢于攀登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中美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并且通过情景想象,把握诗的景与情。

  2)诗歌情景教学法。通过对诗歌大意的疏通理解,解决重点词的理解问题,想象诗歌中构建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音频

  课 件:1、课题展示。2、《望岳》书法作品。3、泰山风光。4、老师的随笔。

  《教学结构》

  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诵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整节课分为六大板块:一、导课。二、感悟诗意。三、想象诗境。四:品味诗情。五、品析妙点。六、课堂练笔及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古人,了解一个古人,我希望,通过认识和了解,我们能亲近这个古人并进而崇仰这个古人。这个人,就是诗圣杜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往往用来形容那些在某项学问或技艺方面的集大成者,例如“书圣”王羲之是书法成就最高的人,“画圣”吴道子是画画成就最高的人,那么“诗圣”,就是诗歌艺术成就最高的人了。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单单唐朝,就是大师云集,为什么“诗圣”的桂冠却单单落在了杜甫的头上呢。今天,我们通过杜甫的三首杰作,遥想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踪迹,或许,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悟。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出去游览了名山,而且还带回了一组经典的照片,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欣赏一组泰山风景图片)

  师:看出是哪儿吗?

  生:(兴奋不已)是泰山,因为我看到了照片里面有一座石碑,上面写着“五岳独尊”!

  师:果然好眼力。你们知道是哪“五岳”吗?

  生: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嵩山,西岳恒山,而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

  师:(赞赏)学识渊博啊。现在说说泰山风光给你的第一印象吧!

  生:高大。

  生:树木繁茂,满山的郁郁葱葱。

  生:险峻。

  师:看来,个人眼中的泰山都不一样啊。泰山有着大家说的秀美,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不少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大诗人杜甫就曾经登临泰山,并写上了一首千古绝唱《望岳》(屏显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中国书法名山的魅力吧!

  二、感悟诗意。

  (出示视频及音频材料)

  1、听配乐朗诵, 2、试读,师生点评。3、整体感知,疏通诗意。

  4、师范读,学生轻吟。组内试读。

  三、想象诗境。

  自由读诗,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杜甫“望”见的泰山有何特点,诗人是怎样“望”?站在哪几个角度?抓“钟”“割”等字进行炼字,感悟诗意。诗人用这些字,好在哪里?该怎样读?

  (先组内交流,再分组分句展示汇报。)

  三、品味诗情。

  四、品析妙点,学生练笔。

  五、比较阅读:《春望》这首诗同样是诗圣的大作,带给你的感觉是否相同。聪明的你,在细心品读中是否发现了其异同。提示:诗人的这首诗是安史之乱时所作,抒发了当时怎样的.感慨呢?(先独立思考5分钟后小组合作探讨,小结概括:忧国、伤时、念家。)

  学生研讨后,分组进行展示汇报-------

  师:一个苹果分开后,会变成半个苹果;一种思想交流后,就变成两种思想。思维要碰撞才会迸发出火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交流,让思维产生智慧的火花吧!

  (各组同学进行汇报展示)

  生:全诗围绕一个“望”字展开,诗人登临泰山,首先望到了满眼的苍翠,树木繁盛,绿色掩映着整个齐鲁大地。我从“齐鲁青未了”体会到的。

  师:具体是哪个词?

  生:“青未了”,就是绵绵不尽的绿色,放眼望去,就是满眼的绿色,真是生机盎然啊!

  生:这是诗人远望泰山时看到的景象,因为刚到泰山,站的远,才看清泰山的全貌。

  师:这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生:齐答“宽广”。(屏幕显示“广”)

  生:诗人越走近泰山,便看到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样的景象,所以这是诗人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的高大秀美。

  师:有见解!那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泰山的高大呢?

  (屏幕显示“巍峨高大、神奇秀丽”)

  生:“割”字。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现象。

  生:从“割”字,我看到泰山的高与天齐。太阳的光线已经非不能投射到山的北面,才出现“山南易晓,山北犹昏”的奇景。

  师:我觉得诗人的炼字功夫真叫绝。这一句里还有一个字用的妙,赋予了大自然生命力-----

  生:我知道,是“钟神秀”的“钟”字。因为“钟”是“聚集”之意,诗人觉得大自然也有情有义,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一身,足见其秀美。

  生: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大自然将精华集于泰山,仿佛是对泰山的偏爱。

  师:是啊,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是诗人的强烈感受,也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这句诗人实际上用了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呢?

  生:虚实相生。前面是虚写,后面“阴阳割昏晓”是实写所见之景。

  师:说得很精彩,你似乎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深处。面对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诗人有何感受?

  生:心胸坦荡。我从“荡胸”二字体会到的。

  《望岳》教学实录 3

  教学设想:这两首诗安排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三、四首,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五言律诗,都写景,但两首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大差别,我想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与教材对话、与诗歌对话、与诗人对话。

  第一板块:与教材对话,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注释,理解诗意,加强朗读和背诵训练。

  (一)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师板书课题后,指名朗读题目。)

  生:题破山寺/后禅院

  师:停顿是否正确?

  生:不正确,应该是:题/破山寺后禅院。

  师:从题目推断一下,这首写的是破山寺还是破山寺的后禅院?

  生:写的是破山寺的后禅院。

  师:好,那么你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生朗读。)

  师:读得如何?

  生:“曲”不读qǔ,应该读qū。

  师:你用“”和“曲qū”分别组两个词。

  生:歌曲qǔ,曲qǔ调;弯曲qū,曲qū折。

  师:最后一联中“磬”怎么写的?还有“馨”“罄”“磐”

  师:好!大家齐读一面。(学生读。)

  师: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

  师:有问题请提出来,——

  生:“禅房花木深”

  师:谁告诉他这句诗的意思?

  生:禅房周围的花树非常茂盛。

  生: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树之中。

  生:“万籁此都寂”

  师:“籁”是什么意思呢?

  生:声音。

  师:“万籁”就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好,这句诗的意思是——

  生:……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生:……

  师:(小结)同学们对这首诗的意思理解得很到位了,大家试着背一背。(学生自由背诵。)下面我们学习第四诗

  (二)学习《望岳》

  (师指名朗读,生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确实不错。节奏处理得很好,前三联的气势也读出来了,只是第四联我觉得气势还不足。大家把第四联齐读一遍。(生齐读)很好!我们再把这首诗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

  师:有什么困难吗?没有——,那好,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讲一讲。

  生:……

  师:“阴阳割昏晓”,他刚才解释为“山南山北”,孰南孰北?

  (图示)

  /山南水北:阳(向阳)

  ///

  ///山北水南:阴(背阴)

  //

  /\______//

  北/_/___/南

  \___/

  \___/

  师:在中国文化中,“阴”和“阳”还有哪些指意?

  生:男人、女人。

  师:是的,说什么阳刚之气,下一句是说——

  生:阴柔之美。

  生:八卦中的阴阳,阴间、阳间……

  生:阴历、阳历……

  师:篆刻中的阴刻、阳刻知道不?

  生:不知道。

  师:老师也不知道。谁知道后请你告诉我,好不好?——刚才他说鸟在脚下,是吧?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第四联“会当”是“定要”的意思,说明他还没有登泰山,是说将来有一天“定要”登上泰山。

  师:确实。大家再看看诗的题目是“望岳”而不是“登岳”,你看,前三联都是写“望”中所见,第四联写的是“望”中的“愿望”。

  师:(小结)对这首诗的意思,同学们都清楚了吧——,好!大家试着背一背。(学生自由背诵。)

  第二板块:与诗歌对话,这个板块以学生探究为主,体会两诗的思想感情。重点明确写景诗中景与情之间的联系。

  师:今天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来学习,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写景。(板书:写景)

  师:两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一写山中,一写山外。

  生:……

  师: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两首诗都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古寺、初日、高林、曲径……

  师:还有呢?

  生:禅房、花木、鸟、人……

  师:还有呢

  生:(笑。)?

  师:钟磬音。

  生:这也是景物?

  师:这也是景物!前三联都写的是视觉形象,这一句写的是听觉形象。前三联为什么没有写到声音呀?

  生:因为没有声音,很幽静。

  师:第四联,写了声音,那就不“幽静”了吧?

  生:……

  师: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不是有一句诗说“鸟鸣山更幽”,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这一联还是写静,静得只有“钟磬音”了。

  师:(小结)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的画面。谁来说说《望岳》?

  生:就是写泰山。

  师: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呢?

  生:高大雄伟。

  师:你把写泰山高大雄伟的句子念一面。

  生:(念)“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

  师:这两句诗虽然都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其实各有侧重,请大家具体分析一下。

  生:“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师:分析得很好。其实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首诗都抒发了什么情呢?

  生:宁静。(师板书“宁静”)

  生:壮志凌云。(师板书“壮志凌云”)

  生:豪迈气概。

  师:《题破山寺后禅院》因环境的幽静产生心境的宁静;《望岳》见高大雄伟的泰山顿生凌云壮志。同学们我们可不可把这种感情进行一下重组?

  生:不可以。……

  师:(小结)情因景生,“触景生情”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板块:与诗人对话,这个板块以学生探究为主,触摸诗人情感。

  师:景和情是通过哪句诗关联起来的?

  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生:“荡胸生层云”

  生:“荡胸”

  师:“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人心”和“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学生朗读,交流。)

  ……

  生:《题破山寺后禅院》歌颂隐逸生活。

  生:两首诗都可以看出作者是热爱大自然的。

  生:《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

  师:(总结)今天我们的探究就到这里,这两首诗都是唐朝名诗,可以探究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说,写景的顺序,《题破山寺后禅院》用移步换景,《望岳》则是定点观察,等等。

  (下课)

  《望岳》教学实录 4

  第一课时

  T: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齐读课题。(生齐读)

  T: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

  S:七遍。

  S:五遍。

  T: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

  S: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

  T:一定是作者吗?

  S: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

  S: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T: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自评:学生预习了,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交谈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得怎么样。这也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

  T: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

  (同位的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T:请班长读一读。(师指生字,班长读。读得很正确。)不愧是班长。——谁再读?(接着又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

  [自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请班长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他们认得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我经常说,教学一定关注学困生。]

  S: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T: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笑声)

  S:我们平时也是这样的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笑声)

  T:实话实说。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为什么?为了给班级争光,为了让于老师满意呀!养成预习这个习惯非常好。课文读得怎么样?

  S:我能流利地读下来了。(该生是男同学)

  T:那我就请你,你再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读课文,好吗?(该生邀请了两位男同学)

  T:你不能都请男生,也要给女同学一次机会嘛。再换一位女同学——咱们不换了,再增加一位女同学好吗?

  [自评:当时我想,不能换!否则被换下的男同学也会不好受的。于是决定再增加一位。善待学生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小的方面。小的方面,学生感受更真切。]

  (该生又请了一位女生。老师为他们做了分工,四人一起把全文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做了纠正,有些句子还领读了一下。初读课文很实在。)

  [自评: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还说,“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是“保底工程”。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在初读中,我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多鼓励,人人都可做到。]

  T:听我读一遍行吗?——请听好。看看哪些地方你认为读得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你认为不可取。(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老师读得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读完,掌声雷动。)

  [自评:范读我都是选择在学生“尝试”过之后。美文要美读。我体会到,教师读好了,就会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富有生气。不但使教学有成就,而且省力气。]

  T:我备课时,至少读了五六遍,但我今天读得还不太好,有两个地方读得不连贯。大家为我鼓掌是鼓励我。同学们,课文读好了,真是一种享受。大家再读读看。(学生读书的兴致十分高涨。)

  [自评:学生是很爱自己的老师的。我对学生表达的对我的爱,一定向学生发出“我知道,而且领情”的信息。此外,还是表示感谢,因为师生是平等的。我范读过之后,学生的读书热情总是很高涨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有激情激趣的作用,有使学生顿悟的作用。]

  T:下面还有点时间,请全班同学把生字写一写。先在书上,把生字描红一遍。然后拿出写字本来仿影、临帖。

  (学生按要求写字,最后,老师强调了“甥、瞳、锁”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的左右各占的比例,并作了示范。)

  (下课休息)

  第二课时

  T:下面我找同学读课文1、2两段。

  (一学生起来后开始读,读完课题后被叫停。)

  T:读完课题以后要注意停顿,读课题声音要响亮一些,你再读一下。(该生按要求读了,然后请那位学生继续读课文。)

  T:读得正确、流利。——你读了几遍?

  S:二三遍。

  T:“二三遍”不顺嘴,改为“两三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容易。文中的这段文字,写出了月色下景物的宁静,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宁静的感觉读出来。不要快,要体会“宁静”。全班同学都练一练。

  (学生练读,人人声音很轻。)

  T:(指着一个练读时表情特别好的男同学)你的表情特别好,能到讲台前读一下吗?

  (该生动情朗读,众鼓掌。)

  T:这两个自然段中又不懂的词语吗?

  S:“芦荡”

  T:谁知道?

  S:江边长了很多芦苇。

  T:应当再加三个字——江边长了很多芦苇的地方。

  S:什么叫“剪影”?

  T:刚开始我也不太明白,后来看了几幅照片,特别是到了雁荡山看夜景,才真正理解了。请同学们看几幅雁荡山的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的画面,两幅是日落以后山和树的剪影,一幅是月色下“犀牛望月”的剪影。)什么叫“剪影”懂了吗?月光下,那山、林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真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

  [自评:“剪影”是个实词,对于类似的词语,最好的理解方法是把它所表达的客观事物战士在学生面前,或者通过叙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象。]

  T: 词语理解了,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刚才读书的那位女同学再读一下好吗?(指第一位学生)

  (该生有感情朗读,读得比第一次更好。)

  T:大有进步。于老师读读可以吗?谢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

  (师配古筝音乐朗读。生热烈鼓掌。)

  T: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板书:?月)什么月?请你思考。看谁能把这两个自然段读成几个字。

  S:明月。

  S:亮月。

  T:你们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S:用眼睛看到的。

  T:对,这两节写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 (擦掉问号,在横线上板书:“眼中”,形成眼中月。)

  [自评:一次,我和高林生先生一起听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评课时,我们把这一部分概括为“眼中月”。老师们觉得有点道理。于是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这样去概括。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很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课课都这样训练,要因文而异。]

  T:这部分写的`是看到的月。你接下去读3—12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 (学生朗读)

  T:读懂了吗?

  S:懂了。

  T: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先找同学来读读这一部分,找两个人分角色读。

  (找同学分角色读“对诗”那一部分。)

  [自评:概括能力虽然很重要,但较之朗读,还是次要的。所以我还是让学生朗读。]

  T:接下去,齐读第12段。 (学生齐读。读完,老师又动情地复述了一遍:“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自评:语文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情”字上。读要有情,说也要有情。]

  T: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众笑)

  T:谁能做我的外甥,请你(师指一名男同学)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一位男同学到前边和于老师分角色读。师生读得都有感情。同学鼓掌。)

  [自评:我之所以充当文中的“我”,一是从年龄上考虑的,二是从情趣上考虑的。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是很美妙的。]

  T:(对“外甥”)今天月色这么好,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

  S:好。

  T:你先说。

  S: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T: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笑)

  T:你们笑什么?

  S:你们背的是一首诗里的句子。

  T:可以吗?

  S:可以,都有月。

  S: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T: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S: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T:梨花园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风。

  S: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T:没有?“溶溶夜”,说的就是月色溶溶!有吗?

  S:有!

  T:你再接下去背。

  S: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T: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

  (生大笑,说不是古诗,是老师胡编的!)

  T:是古诗!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做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你再背。(生笑声不止)

  [自评:我是故意背杨衙内的歪诗的,不是为了别的,为了让学生感到有意思。这种调侃,相信老师们也会接受。——至于学生,是肯定接受的,而且会长时间不忘的。课后,他们围着我,说上我的课真有意思(我不是第一次在这个班上课了。)俗而不伤大雅,这是我“幽默“的底线。一旦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上我的课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S:……

  T:他被我的歪理邪说搞得有些晕头转向,背不出了。刚才我也有点晕头转向,所以才憋出一首歪诗来的。说实话,这位同学很不简单,大庭广众之下,应对得这么好。下面我们同学分两部分,这一半当“舅舅”,那一半当“外甥”。来个比赛好吗?(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比赛背诗。)

  (学生背诵踊跃。因为太快,记不下来。)

  T:第一轮,“舅舅”败了,因为没接上茬儿。再给一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再比。

  S:能不能背山水类的?

  T:可以。

  (两部分学生争相背山水诗,气氛更活跃。因速度更快,也没记下来。)

  T:(发现一个学生背诗吐字不清。)请你到前面来,你虽然刚才吐字不太清晰,但是你会的诗很多,很活跃,你能不能认真背一首?

  (学生认真地、有感情地背一着杜甫的《望岳》,博得大家的掌声。)

  T:这一轮比赛,不分上下,棋逢对手,平起平坐。同学们,如果说1、2两段写的是“眼中”的月,那么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板书:?月)

  S:(异口同声)诗中月!(师擦掉问号,在横线上写上“诗中”。)

  T:如果眼中月只是看到的月亮的样子,那么诗中月就融入了人的感情。眼中月是美的的,诗中月更美。

  [自评:这两句话是对一、二部分的概括。课后有老师说,于老师,您的语言很美,应了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说,有些关键的话,比如对一、二部分概括的话,我是备课时就想好了的。]

  下面请同学读课文后一部分,看看这一段又写的什么。

  (学生读课文,然后进行交流。)

  S:想中月。

  S:幻中月。

  师“为自己鼓掌吧。但是不要为了和上边的一致,非说成三个字不可。这是写的幻想中的月,或者说想象中的月。(板书:幻想中的月)

  [自评: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都是我和高林生琢磨出来的。]

  T:这一部分能读好吗?

  S:能。 (学生练读。)

  T:先找个男同学来读。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尤其强调人说话时的语气。)

  T:同学们注意,“不假思索”为什么用“假”而不用“加”?

  S:“假”是借用的意思,是不用大脑思考的意思。

  T:对的。注意不要写错这个字。大家把这个词书空一下。“假”和“加”读音就不一样,只要读准了,就不会写错。再齐读一下。(生齐读“不假思索”。)

  [自评:中学语文老师常常对我说:于老师,您教的学生进了中学,作文错别字较少,字写得较端正,我们就感谢不尽了。是啊,小学语文老师干什么?不就是教学生认字、写字、读书、作文吗?这些基本功扎实了,真是功莫在焉!]

  T:小外甥的话该怎么读,他说月亮困了,实际是表示什么呢?该用什么语调呢?大家练一下。

  (学生用心练读。练读过之后再请那位男生读,读得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T:我们一听就知道小外甥也困了,他想睡觉了。再找一位女同学与前面的男同学比赛。(一女生读第三部分。)

  [自评:指导朗读也应该而且能让学生感到有情有趣的。就看我们读没读好,会不会启发。]

  T:(读到“又冒出了一个问题”打断读书女同学)为什么说“又”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又”呢?

  S:因为他前面提过问题了。

  T:那为什么用“冒”?

  S:他突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T:有道理。除了“突然”外,第二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提得怎么样?

  S:更有价值,更让人没想到。

  T:对了,所以说“冒出了一个问题”。——接着读。

  (该生读完。)

  [自评:实际上我是告诉学生读书要思考,要注意前后照应。但我没直说。有时候,直说反而不如不说。]

  T:读得真好,把我们带到了童话的境界中去了。

  (又找一名同学把最后一节读完。)

  T:读得真是有梦幻的感觉。你们也幻想一下,闭上眼眼想象一下月亮。(学生闭目想。片刻之后——)你们想象中的月肯定也很美。这篇文章与了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幻想中的月十分奇特,孩子们幻想中的月是最美的。(指三名同学分角色读第三部分。)

  T:文章写得美不美?

  S:美!

  T:写得美,读得也美。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

  [自评:有句谚语叫“灯不拨不亮”(过去点油灯)。学生们潜能很大,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

  (下课)

【《望岳》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望岳教学实录09-15

《望岳》教学实录03-06

望岳的教学实录08-16

(实用)《望岳》教学实录05-03

杜甫《望岳》教学实录09-27

唐诗《望岳》教学实录11-20

望岳名师教学实录10-12

望岳郑慧教学实录09-05

《望岳》教案实录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