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七绝赏析

时间:2025-02-05 09:45:35 维泽 题西林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轼《题西林壁》七绝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题西林壁》七绝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题西林壁》七绝赏析

  简介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这是一首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的绝句。但艺术构思和表现主题迥然不同。原诗题在江西九江市南西林寺墙壁。李诗具体描写了香庐峰瀑布以烘托庐山气势,达到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热情。苏诗则无描写具体景点,而是总揽庐山,别具慧眼,生动而形象地从中道出生活哲理,从而启发读者辩证思维、“举一物而晓万事”、提高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作品充满理趣和对事物的思考辨析。诗人看山同时又是在看人事看社会,指出立足点不同,观察事物结果殊异。只有跳出“圈子”,把握事物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认识。诗人用韵没有泥守律绝基本定式,首句韵脚用了邻韵。“峰”为“冬”韵,“同”、“中”则为“东”韵。整篇平启顺乘跳转妙合,精巧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品味无穷。

  注释:

  ① 西林壁:庐山西林寺的墙壁。②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江西省境内。③缘:因为。

  今译:

  (在西林寺观看庐山)横看是一道道山岭,侧看时是一座座险峰远出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面貌都迥然不同。不能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我自己就站在这座山中。

  背景: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在庐山畅游了十余日,写了不少诗,这首诗当时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这既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庐山千姿百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一样。这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原因也很简单,诗人却从中悟出了生活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现在"庐山真面目"已经成为经常被使用的成语。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苏轼《题西林壁》七绝赏析】相关文章:

苏轼 题西林壁赏析11-09

苏轼题西林壁赏析10-10

赏析苏轼《题西林壁》06-17

苏轼《题西林壁》赏析06-27

题西林壁苏轼赏析07-13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08-31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及赏析09-27

苏轼 《题西林壁》译文及赏析08-04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赏析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