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特点,我作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能力目标:学习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教学重点】: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我所任教的班是普通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但是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羽泉《归园田居》,学生立即对悦耳的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跟着音乐的弦律而调动他们的感官,引起视觉听觉的兴奋,这时让学生找出歌中所写到的景物,找到一个古代诗人,引出诗人陶渊明。
【步骤二】讲评尝试练习,进一步认识陶渊明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演练,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步骤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之美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再经过师生共同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步骤四】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我教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字眼,抓住提纲挈领的字,条分缕析地理解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
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字你可以看出文章分哪四部分呢?即文章回答了四个问题: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请同学们围绕这四个问题划分文章层次。
第二步:揣摩艺术手法,感悟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学生能容易地看出诗歌的艺术手法,而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归纳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朗读“归向何处”一层,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归去如何”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第三步:总结全文特点 ,探究讨论归隐
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这些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看出,老师一边展示板书一边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真”,突出陶渊明直率朴素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而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则需要辩证地看待,需要老师指导点拨。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 。
2、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步骤五】布置巩固练习
1、阅读迁移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结合题目《归园田居》将板书设计成圆形,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真情直率的情操,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归隐思想,突破圆的束缚。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
一、说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的诗歌,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们放在整个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另外,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陶渊明生平及作品。通过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感受田园诗的取材及陶诗的风格。
(2)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阅读,解读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1)教学重点:品赏田园情趣之美,挖掘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思。
三、说教学方法
(1)情境法
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释惑学习乐趣。
(2)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画中有诗
课前导入:给同学们展示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陶渊明诗意图》册中的一幅画,让学生调动积累,说一说透过图画能够联想到的诗句。学生的答案一般都会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些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着丰富的田园风光,可以说这幅画把我们带入了具有乡土气息的田园。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今天让我们穿过陶渊明诗人田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在都市中久违了的田园风光。那么什么叫田园诗呢?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
田园诗: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一位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陶渊明。
(2)识诗者、明背景。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3)诗中有画
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选择诗中自己喜欢的一组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的想象,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提问:这是非常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这段描写具有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通画意、品诗情。
同学们所描绘的图景都彰显了一个“归”字。分别有从何而归?(涉及的是尘网、樊笼的句子)为何而归?(涉及的是爱丘山,羁鸟,池鱼)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归后如何?(开荒,草屋,户庭,桃李,虚室等句子)就是说可以把所有的句子都统一到这四个问题中来,最终表明陶渊明与官场的决绝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请同学们试着捕捉诗歌流露诗人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提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小结: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3
说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 正确解读诗歌意象,把握作品的意境,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法,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学习。
2. 通过讨论,对诗歌意象进行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3.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说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家园,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世外桃源”。这个代名词缘自一篇千古美文《桃花源记》,在这篇美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宁的社会。那么这么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的世界是源自于哪位大家之笔呢?没错,就是源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一经陶渊明笔下流出便成了人类文明共有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陶渊明以及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欣赏他的作品,再次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学魅力。
二、知人论世
1、回顾初中所学习过的出自陶渊明笔下的诗文。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通过图片猜诗句的形式再次回顾所学诗文进入诗歌情景的学习。
(其三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记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五柳先生传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通过资料补充完整的形式将陶渊明的介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时期杰出的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语言清新自然。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意境,因此陶渊明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补充)同时陶渊明还有一个称号,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隐逸诗人)一直在官僚与隐士的角色中徘徊,他29岁出仕,不久又回家了,五六年后又出来做官,但时间都不长,直到41岁时,他才担任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余天,就辞官归田,直到63岁去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了。试问:陶渊明归隐后真的快乐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一同追寻他的心路历程。
三、诵读指导
齐读,纠字音,指导、提醒把握五言诗的节奏后再次诵读。
(拙zhuō、荫:Уìn)
四、文本解读
1、疏通字词(先请学生回答以下加粗、较为难以理解的字词,老师再做补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地上升;墟: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2、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比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它往往能传达或者暗示许多有效信息。从题目当中我们看出此诗的诗眼是什么?明确:“归”
3、由题目可知“归”字是诗眼,是明示的条件,但“归”字之下还有许多暗含条件,而这些暗含条件向我们展示出了下面四个问题: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问题:从何而归?
明确:从尘网中归,尘网指官场,污浊、混浊的官场。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此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尘网与官场中有什么相似的特点?
明确:比较束缚。(对人的本性具有约束作用)
诗句中还有其他词可以反映他从官场中归来的吗?
明确:樊笼。
从这两个比喻句中可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问题:“为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爱田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
(小结: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本性的同时用羁鸟、池鱼指代自己,说明由于官场的黑暗、污浊、腐败使得自己失去了自由的本性,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作者在官场当中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和本性,所以使得作者对怎么样的生活?田园生活
作者向往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作者归向了何处?归去如何?大家相互讨论下,找出描写归后生活情境的句子并加以赏析(意象、手法、情感等)。
明确:归向园田,诗人归隐后是快乐自足的。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学生自由发挥)
艺术手法:远近结合 以动衬静 白描 情景交融
幻灯片显示:
爱丘山 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远人村、墟里烟 由近及远
归园田 所闻:狗吠、鸡鸣 白描
以动衬静
落尘网 所感:无尘杂、有余闲
情景交融
樊笼→自然
总结: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田园”“复得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的表达了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怡然陶醉之情。
4、拓展探究
问题预设: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是志趣高洁、洁身自好的,也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道路?假如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选择呢?
总结:学习陶渊明对于今时今日的人们能来说我觉得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他的选择,而在于他的舍弃,他选择了归隐,也就舍弃了名利;选择了归隐,也就舍弃了富贵;他能在浑浊的现实中追求自己的原则;能在一尘不染的现实里关照自己的本性;能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能够“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这一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足够的勇气,足够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够做到的。所以,无论时代怎么改变,世事怎么变迁,陶渊明和他文如其人的淳朴诗作都不会褪色,他一直是并永远是永恒的经典。
5、布置作业
1.默写《归园田居(其一)》。
2、以你们聪明及日常的积累为画笔,丰富的想象为颜料将诗句中美好的田园风光描绘出来
附: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情 由近及远
仕——隐 景 以动衬静
巧——拙 交 (动静结合)
融 白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4
说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说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说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初中,我们邂逅了从东晋时代款款而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合作探究
1.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但凡对于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归”。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从诗中找到依据并加以解说。
解说的时候可以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着手。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叫一生读课文(纠正字音)。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小结: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2.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比喻诗人久违的'田园。运用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它们一样早有想摆脱官场束缚,返归田园的愿望了,现在终于做到,并保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一种摆脱官场束缚的强烈愿望。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归园田是为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前八句,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看到了诗人内心的悔恨以及对官场的厌恶,读得时候语速慢一些,一些表示作者情感的词语可以重读,比如说“爱、误落、三十年、恋、思”等,请全班男同学朗读这几句诗歌。
(3)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情感:自由、安逸、喜悦、豁然开朗。
让我们带着归家的欣喜齐读这四句。全班齐读。
(4)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找出诗中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并指名朗读。
A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B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田园景色进行描写的,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明确:视觉(近远结合),听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同学们在写景的时候也可以参照这种方法。
C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将其描写出来或者用素描的形式勾勒出来。
学生展示。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在幽深的巷子里自在地吠叫,鸡在桑树枝头得意地啼叫。整个乡间呈现一派宁静、和平的景象。
D你觉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怎么样?
清幽、安定、和谐、宁静(普通寻常)。
E为什么看起来普通常见的乡村风光,在陶渊明的眼中显得那么美好?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
这几句朗读时宜语调轻快,请全班女生齐读。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如果你能穿越到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面对相同的处境,你会选择“归隐”还是“做官”?
背景链接: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陶渊明舍弃了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舍弃了功名利禄,得到了精神上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追求,当这追求如夜空中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会有烦恼和痛苦,你要做的不是在困苦中消沉,而是要学会舍得。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按照内容、情感、技法三条线索归纳全诗,形成清晰的学习脉络。
明确:内容:归隐田园的原因;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归隐后的心境;情感: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技法:比喻、夸张、白描。
2.背诵诗歌:一生尝试背诵;全班齐背。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5
[说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说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说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说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说教学时数]
1课时
[说教学地点]
高一4班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6
说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说教学重点:
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说教学难点:
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说教学设想:
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考虑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拟打算通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达到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说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1)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幻灯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
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3)又名:潜 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幻灯4)教师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幻灯5)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三、整体感知:(幻灯6)
1、请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拍)
2、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听老师配乐朗诵,小声跟读。觉得还行就给点掌声。老师也需要鼓励吗。
4、请同学自主学习诗文句意,互相质疑,师释疑。强调学生注意注释。
四、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
1、师:(幻灯7)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后明确:
(1)、(幻灯8)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
思考: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幻灯9)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幻灯10)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幻灯11)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3、(幻灯12)明确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自然。
五、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1、(幻灯13)请大家边联想、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老师参考点评: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幻灯14)师小结: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幻灯15)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六、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思考:
1、(幻灯16)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2、(幻灯17)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七、课堂小结:
(幻灯18)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前些天,去参观学习尚卿乡“尤俊农耕文化园”,我又更深刻地体会了陶渊明的高洁情操,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幻灯19)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下一堂课检查。
2、课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结合归园田居组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在周记本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7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
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说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说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说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说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说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xx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xx高压的时代,s会黑暗,xx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四、整体感知
1、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韵yun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词: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yin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嗳ai日光昏暗,模糊
颠dian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fan篱笆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篇诗歌的题目,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明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3、扫清了生字词,疏通了诗歌的大意,既然“归”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作者: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4、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8
说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说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9
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说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说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说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就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就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⑵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就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就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就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就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就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就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就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就是不就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就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就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就是个就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就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就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就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就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就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就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就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就是自己的小天地,就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就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就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就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就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1. 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 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g):鞅就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就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就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 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 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就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
《归去来兮辞》就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就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就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就是农田之事,就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就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就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就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就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就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思想。
(其它几首诗歌赏析交流,略)
5. 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就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就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就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就是辉映全篇的。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就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就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就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就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诗人描绘的就是常景,抒发的就是真情,阐释的就是至理,挑选的就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三、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学生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⑵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⑶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⑷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⑸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多媒体4)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700字左右。)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10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
(三)深入研读
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3、作者笔下的园田有什么样的特点?画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并选取你喜欢的意向进行分析。(小组讨论)
学生:明确: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通过作者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可以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诗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对自然风光的沉迷与喜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憎恶,对于自由执着向往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组织朗读比赛。(以语文学习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选一位组员参加比赛,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轻柔舒缓的配乐,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力求声音洪亮,情感丰富,要体现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比赛结束后评选最优秀的选手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带领学生主动回忆与总结)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其他组诗,体会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并以作者自述的角度写一篇400字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说教学反思
本篇诗歌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所展现的意向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所找到的诗句和特点各不相同,也会出现偏差,所以在学生讨论时,我会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分析方式与着重点,使课堂设计能顺利实现和进行。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07-14
《归园田居 其一》陶渊明10-22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10-04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10-18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10-31
归园田居 陶渊明其一07-17
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08-05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