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读《山海经》

时间:2024-09-13 11:10:54 毅霖 陶渊明 我要投稿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山海经》十三首

  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其二∶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

  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其三∶

  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

  西南望崑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淫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其四∶

  丹木生何许?迺在峚山阳。

  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

  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其五∶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

  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

  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其六∶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

  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其七∶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其八∶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死,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其九∶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志。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後。

  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没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其十一∶

  巨猾肆威暴,钦[鸟丕]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明上天四,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其十二∶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其十三∶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而田园诗以其质朴自然、优美恬静一枝独秀。在众多的田园诗人中,尤以陶渊明为代表,甚至可以说是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流派。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县令、参军一类小官,但他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时代,仕途中对这种官场黑暗渐有认识,不愿同流合污,终在四十一岁那年辞官归隐,以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作"。他的这些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首先来看他的思想特点

  陶渊明看到当时官场的污浊腐败,毅然辞官归隐,以示反抗。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常恐霰雪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深恶痛绝,并决心与之决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则反映了诗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在《咏荆轲》中,诗人对荆轲不畏强暴的豪侠行为作了高度评价。"雄发指危冠,猛气冲天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可谓是豪气冲天壮志凌云,足见诗人并未完全忘怀政治,一味清淡。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难得而且是进步的,从而也使得诗人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

  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分,非人也。"陶渊明首先作为一个人,然后才是诗人。他虽然认识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不愿同流合污,但却没有孔子所说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消极避世的隐居方式,所谓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只不过是他为自己辩解的一个借口而已,而在他的另一作品《桃花源记》中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不能不由他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这就决定了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没落分子,他也曾梦想过自己仕途腾达,平步青云,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官场的黑暗,仕途的不得志,使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风光旖旎的田园中求得心理平衡和精神寄托。

  再来看他的艺术风格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舟中读陶》中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从此诗句可见陶渊明艺术风格的特色。

  1、典型的田园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归隐以后,陶渊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他的作品也因此在表现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和描写优美恬静的农村自然景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绝唱道出了农民生活的悠闲自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令人无限向往的田园风光。

  2、田园豪放相媲美,使其作品魅力永存。在表现恬淡、朴素的田园风格的同时,诗人的一些作品也表现了"金刚怒目"式的激越和高亢。《咏荆轲》中"渐离击悲筑,宋意唱合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可与史记《荆轲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媲美,一幅易水饯行的悲壮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并没有仅仅拘泥于田园一派,还有着激越豪放的一面,这或许是他的艺术形象至今不老的缘故吧。

  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惊人才华的诗人,他在田园诗上的造诣决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的反抗精神和隐居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文人。

  陶渊明的主要成就

  田园诗

  两晋时盛行玄言诗,思想内容空虚狭隘,浮浅乏味。而陶诗异军突起,平淡自然,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吹进清新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表现了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现出坚决与污浊政治决裂的情操。他的诗描写乡居生活,讴歌劳动和躬耕自给,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学中所没有的,如《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咏怀诗

  以及叙写时事的诗,如《饮酒》、《杂诗》《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对政治的关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其它诗作

  部分诗作有“乐天知命”,“委任自然”,消极避世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读《山海经》】相关文章:

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04-11

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及注释04-11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原文赏析03-30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全文及鉴赏07-17

陶渊明古诗《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全诗赏析10-25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读山海经》十三首12-20

苏轼崇拜陶渊明:舍不得读陶渊明的诗05-24

陶渊明的故事06-15

陶渊明诗集10-28

陶渊明的作品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