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时间:2024-05-08 01:51:53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

  重难点

  1.重点 学习翻译第一段,掌握重点字词。

  2.难点 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交流】

  模块1

  生字词:

  huò( )然 yǎn( )然 qiān( )mò( )

  垂tiáo( ) 便要( )还家 刘子jì( ) yì( )太守

  模块2作者简介: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shé)腰”(比喻有骨气、清高)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模块3写作背景:

  模块4文体介绍:

  记——

  【点评质疑】

  模块1

  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先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最后班级内交流展示。

  模块2

  参考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每一段大意。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1.学生先自主阅读、思考。

  2.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请小组代表发言。

  4.教师归纳。

  模块3

  文言字词归纳总结: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

  2.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嫩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新鲜,食物 味道好。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今义:不够,不充分

  如此——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古义:沿着,顺着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信。今义:

  3.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 房屋——屋舍俨然

  志: 动词,用符号做标记——处处志之 名词,标记——寻向所志

  寻:寻找——寻向所志 不久——寻病终

  为:作为——捕鱼为业 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词类活用

  缘溪行――名词作动词,沿着,顺着。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未果,寻病终――-名词作动词,实现。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作动词,意为“对……感到诧异”。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问(之)所从来

  便要(之)还家

  【达标检测】

  1.一词多义。(12分)

  [志] ①寻向所志 ②处处志之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闻] ①村中闻有此人 ②具言所闻

  [舍] ①便舍船 ②屋舍俨然

  [作] 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设酒杀鸡作食

  2.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7分)

  ①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古义:__ __ __今义:_ __ ___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 ___今义:__ ____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 _今义:___ __ _

  古义:____ __今义:_ _____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____ __今义:___ ___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⑥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3.翻译下面的句子。(20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赏读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桃花源记》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它那仿佛真实的故事涂抹着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扑朔迷离,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作者以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如椽神笔精心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作者起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与主人公(渔人),意在表明故事的真实性,暗示读者“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清·尤桐《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披文之时应不忘客观现实。渔人既以捕鱼为生,长期披星戴月,风来雨往,周围一带山川河流之形胜当会了然于心,然此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看似不可理解,实则既有现实的折射,又暗示故事的虚幻。或许是因为此溪鱼儿既多且肥,良机难再,渔人迟迟不肯收手;或许是因为渔人一无所获,若空手而返,难向家中饥儿饿妇交差,因而不甘死心,仍是一路撒下渔网去。渔人艰辛的生活,惨淡的家境于此当可想见。不惟“忘路之远近”,渔船进入桃花林也是猛然之间才惊觉的。“忽逢”二字既写出了渔人撒网之专注用心,又将桃花林点染得虚幻迷离,神秘飘忽。抬眼展望两岸,渔人不禁惊奇于清一色的桃林,陶醉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多姿多彩的优美环境中,渔人之“甚异之”、“欲穷其林”,固然是极写此处桃花林芳香与色彩的神异,又何尝不能传达出渔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的慨叹,进而折射出现实环境之萧瑟、凄凉呢?

  与外界联结的通道之幽深将桃花源渲染得更为神秘。不为人知的无名山洞竟闪烁出忽明忽暗之微光,勉强能通过一个人的小山洞延伸数十步之后竟然另有洞天,确乎神极!作者有意将桃花源涂上神秘的浪漫色彩,显然是在暗示读者:桃花源乃理想境界,并非客观现实社会。渔人进得洞来,但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其间恰当地点缀着良田、美池、桑竹之类,好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这幅静美的画面竟有“鸡犬相闻”之声飘来,撩人情怀。更有那“衣着悉如外人”之男女从从容容“往来种作”,老人们倚墙静坐于阳光下闭目养神,间或悠然地拉扯家常,小孩们则或团坐说笑或追跑嬉戏,好一幅逍遥自在、恬静安乐的生活图景!渔人见此,不免将思维触觉观照士族势力猖獗、战乱不已、百姓涂炭之黑暗现实,于是禁不住艳羡起来,神思悠悠:来到这样一个绮丽、和平的去处,莫非是在做梦吧。诚如清人刘熙载所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艺概·书概》)这幅令渔人陶醉的生活画面曲致地折射出现实的丑恶情形,充分传达出作者彻底失望于丑恶现实,毅然归耕田舍之后对平等劳动自由、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

  惊喜于眼前胜境的渔人还未缓过神来,桃花源人已经发现了他这个不速之客。桃花源人始而“大惊,问所从来”,继而热情相邀,“设酒杀鸡作食”以待。“闻有此人”到来,一村人喜气洋洋,奔走相告,纷纷涌来探询消息。听了渔人的一番介绍,桃源人不由得“皆叹惋”起来。叹甚惋啥?何以如此深沉叹惋呢?自秦以来,外界朝代更替之频繁,令他们惊讶莫名;“自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之后“遂与外人间隔”,外界发生了多少大事小事奇事怪事,竟闻所未闻,令他们叹息不止。桃源人在这里流露出来的,既有对自己能够远避动乱之时代、频繁之战乱的庆幸,又有对外界百姓惨遭战争之苦、饱受阶级压迫剥削之深的同情。庆幸也好,同情也罢,桃源人依然视渔人为嘉宾贵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周到;桃源人依然深爱自已这个平等劳动、和平自由、充满真诚的温馨社会。他们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与外人道”,他们谁都不希望因为渔人的到来而破坏自己的平静生活。如此淳朴敦厚的民风该是多么美好,这正是作者虔诚思慕的,热切追求的,而狡诈凶险、贫富悬殊之丑恶现实是与之格格不入的。作者将深厚的现实内容自然地融入到对桃花源神妙美丽生活的描写之中。

  对渔人来说,在桃花源那些天的生活正赛如天堂神仙的快乐逍遥生活,因此桃源人对他的的叮嘱早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他在归途中“处处志之”,以期能重返桃源。不仅渔人如此,堂堂太守在闻知渔人这番经历之时,也“即遣人随其往”,高尚之士刘子骥“闻之”,也“欣然规往”。他们对桃花源也是感慨系之,心向往之,也是迫不及待地想寻到桃源去。现实社会之令人失望,遭人厌弃的程度昭然于此,自不待言。只可惜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故事写到这里嘎然而止,留给读者以深长的回味。

  陶渊明将桃花源描绘得如此神奇美丽而又飘忽迷离,深深感染读者情绪,强烈振撼读者心灵,关键在于“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它融入了作者全部的人生体验,全部的思想情感,写出了他对黑暗丑恶现实的强烈不满,对自己济世壮志难酬的深沉愤慨,对诚实劳动、和平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对“抱朴含真”美好社会的热情向往。他以饱蘸现实色素的笔墨描绘出桃林去处之神秘,桃林景色之神异,桃源环境之神奇,桃源民风之神美,桃源出而不可复得之神怪,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活印象,令人好生陶醉。正如钟嵘所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诗品》)陶渊明以饱蘸陶醉喜悦之情的简约文笔真切描绘出蕴含着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的优美画面,确令人深为感佩。

【桃花源记教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教案04-14

《桃花源记》教案03-23

桃花源记 教案03-24

桃花源记经典教案04-19

《桃花源记》教案05-17

桃花源记教案05-21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04-20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03-23

《桃花源记》教案及练习03-23

《桃花源记》微教案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