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建议
由于文章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在此条件下,教师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有特色的教法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教学建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诵读教学
本文共309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2.5分钟。假定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读过两三遍,课上再读七八遍,必能基本成诵。再加上教师及个别学生的示范朗读和检查背诵,课上用于诵读的时间不会超过35分钟。这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基本保证,从长远的眼光看,尤其应该如此,决不容忽视。
读和讲可以穿插起来进行。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在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读得顺畅,主要是字音准确,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并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
2、对情节作一点分析,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具体地想像出故事的发展过程,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并牢牢记住文章中所有重要的语句,能读出一点“讲故事”的味道;
3、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能比较熟练地背诵全文。以上是就水平一般的教学班而言,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也无妨先背下来,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关于想象力的培养
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想像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例如:
1、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
过去的诗人对此就有不同解释。唐代诗人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桃源行》)按这种说法,渔人这天并非出来打渔,而是为了欣赏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觉间来到桃花林的。南宋诗人谢枋得的看法与此不同,他写道:“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这是说,渔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缤纷”,自然有不少花儿落在水面,随流而下,渔人是在看到这些花瓣后,逆流而上到达桃花林的。这两种说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却也无妨以此引起学生的想像。
2、渔人何以敢入洞?
渔人见桃林面积之广(“夹岸数百步”),又是纯一色的桃树(“中无杂树”),为人间所罕有,已有“寻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尽头,发现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以为这是“天外有天”的标志,便决意去追寻光源,满心希望能由此而直达仙境。
3、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村人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至晋太元中已将近六百年。文中没有提到渔人所说的具体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为培养学生想象力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不宜过多,更不宜琐碎,要给学生留出自己发挥想像的余地,办法就是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语言来叙述渔人复寻而不可见的原因。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以便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支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学习效果。
强化实践性教学
理论知识是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资料,开展讨论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感受,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成长和发展。
【桃花源记教学建议】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教学建议11-06
《桃花源记》的教学建议06-04
《桃花源记》教学建议与教学设计11-10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建议08-29
《桃花源记》教学建议与指引06-07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建议11-05
《桃花源记》的研究综述与教学建议09-10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建议与教学分析08-02
桃花源记教学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