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作者历史评价

时间:2025-07-03 16:31:39 银凤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作者历史评价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下面是《桃花源记》作者历史评价,欢迎参考!

《桃花源记》作者历史评价

  东晋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

  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隋唐

  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士传》,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谁话祝鸡翁?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膻”,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

  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

  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

  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

  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

  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

  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

  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

  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道: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两宋时期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至今

  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无适俗韵》,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却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的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的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道、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渊明诗文的精华所在。

  文体:“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事中融入写景与抒情,是一篇借景抒情、虚构理想社会的散文。

  通假字

  “便要还家” 中,“要” 通 “邀”,意为邀请 。

  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

  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舍弃,离开);屋舍俨然(房屋)。

  “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

  “志”: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标记) 。

  词类活用

  “复前行”,“前” 名词作状语,向前 ;“渔人甚异之”,“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惊异 。

  文章结构

  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分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停留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五个部分 。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穿过山洞进入桃花源,见到其中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社会风尚和安居乐业的百姓。渔人停留数日后离开,再寻时却再也找不到,暗示桃花源只是虚构的理想世界。

  重点语句理解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通过描写桃花林的美景,渲染神秘气氛,为下文发现桃花源做铺垫,也暗示这是一个不同于现实的美好世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土地、屋舍、农田、池塘、植物、道路、声音等方面描绘桃花源内的景象,展现出一个和平安宁、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交代桃花源人来此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描绘渔人发现的桃花源中宁静祥和、自由平等、没有剥削压迫的美好生活图景,与当时黑暗、动荡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艺术特色

  虚实结合:文章以真实的渔人活动为线索,却虚构了桃花源这样一个理想世界,使故事既具有真实感,又充满奇幻色彩 。

  层层设疑: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未果而病终,使桃花源的存在变得扑朔迷离,增添了文章的神秘氛围,也暗示理想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

  语言简洁:全文仅 300 余字,却生动描绘出桃花源的美景和社会风貌,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桃花源记》作者历史评价】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11-12

《桃花源记》作者介绍07-01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的生平08-20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平01-13

《桃花源记》原文及作者简介10-01

桃花源记原作者原文11-27

桃花源记的作者的文学成就10-29

《桃花源记》作者简介及生平06-26

桃花源记原文评价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