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的精彩内容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
作者: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注音:
shān xià lán yá duǎn jìn xī,sōng jiān shā lù jìng wú ní,xiāo xiāo mù yǔ zǐ guī tí 。
shuí dào rén shēng wú zài shǎo?mén qián liú shuǐ shàng néng xī!xiū jiāng bái fā chàng huáng jī 。
浣溪沙苏轼翻译: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浣溪沙苏轼字词解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布谷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苏轼赏析: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浣溪沙简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
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创作与苏轼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当时的他处于仕途低谷,却在自然与感悟中找到了力量。下面是关于这首词创作背景的具体内容。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创作背景
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 ,作者是苏轼。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这一事件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重大打击,他因诗中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出狱后便被贬至此。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生活和心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时,他内心充满不安,如“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就流露出这种惴惴之感 。但随着生活逐渐安顿,他得到了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以及州郡长官的礼遇,黄州的山川风物也深深吸引着他。这些因素促使他逐渐走出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一次,苏轼去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田,不幸患病。听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却耳聋,他便前往求治。庞安常虽耳聋,但颖悟绝人,两人用纸交流,苏轼还戏称他们“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病愈后,苏轼与庞安常同游蕲水清泉寺。该寺位于蕲水郭门外二里许,寺旁有王羲之的洗笔泉,泉水极甘,下方的兰溪溪水西流。眼前的美景,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触发了苏轼的灵感,加之看到溪水西流这一与常见自然现象不同的情景(中国大多江河因地势西高东低而东流,而此处溪水西流),联想到古诗“百川到东海,何日复西归”,苏轼突然将其与老而焕发青春的意义联系起来,于是写下了这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整首词即景抒慨,上阕写景细致淡雅,下阕抒发的议论昂扬振拔,富有哲理,表达了苏轼虽处困境却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
不知上面这些内容是否能解答你的疑惑?如果你对创作背景还有更多想要了解的,比如想知道苏轼在黄州期间还有哪些作品或经历,都可以随时告诉我。
【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10-09
浣溪沙·荷花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08-09
浣溪沙·咏橘苏轼原文赏析及翻译07-20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08-03
苏轼《浣溪沙》翻译赏析10-28
浣溪沙苏轼翻译及赏析10-18
苏轼的《浣溪沙》原文及宋词赏析12-03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其赏析09-26
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