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九日登清水营城》赏析
《九日登清水营城》是明代诗人齐之鸾的诗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日登清水营城》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九日登清水营城
朝代:明代
作者:齐之鸾
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
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
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功兼蹜地方。
云外好呼南去雁,系书先为报江乡。
注释
①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亦收录此诗)。清水营,明代堡寨,故址在今灵武市磁窑堡镇清水营村境内。原旧城周回一里许,弘治十三年(1500 年)都御史王珣拓之为二里。城堡北侧临靠明长城,东北依清水河而建得名,是明长城内侧沿线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在长城沿线众多的屯兵城堡中,清水营城是一座较大的屯兵城堡。
②朔方三度重阳节:在宁夏过了三次重阳节。
③河曲:黄河。干旌:旌旗的一种。以五色鸟羽饰旗竿,树于车后,以为仪仗。
④太宰:官名。明朝为吏部尚书的别称。蹜(sù):形容小步快走。《万历朔方新志》作“缩”。
⑤系书: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
作者简介
齐之鸾,男,字瑞卿,号蓉川,安徽桐城县城人,明朝有名的直臣,事迹入选明史,为桐城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据传齐之鸾先祖本明代就开国功臣凤阳徐达之后,明太祖逼死中山王徐达,徐达之子徐添福避祸南迁,更姓为齐。老宰相张英的祖母(张廷玉曾祖母)就是齐之鸾的小儿子齐近的女儿。明正德六年(1511年)29 岁时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依据《蓉川公年谱》和《复姓疏》,齐之鸾先世尝居凤阳,元末迁居桐城,明初占籍县市乡,一百多年后,宪宗成化十九年癸卯正月初八日(公元1483年),家族第六世齐之鸾出生于安徽桐城县城太平坊之旧第。(据周京《蓉川先生小传》)。
生平
之鸾9岁时读私塾。一日,同乡前辈袁太仆来访,恰值塾师外出,塾中学童见袁都惊恐逃散,只有之鸾端坐不动,伏案读书。袁太仆笑道:“客人来不理会,未免不礼貌吧!”之鸾回答说:“老师教导我读书,没有嘱咐我接待客人。”袁太仆大加赏识,后以女儿嫁之。
之鸾在任刑部给事中期间,直言敢谏。正德十一年,武宗受权奸煽惑,准备在京城开设宫市馆舍,供君臣游乐。消息传开,朝野哗然。之鸾认为:身为天子,岂能乱政?他极力上疏,剖陈其弊,武宗遂止。中官马永成生前即为其兄弟子侄谋官争禄,对皇上百般献媚,死后武宗欲授其家族官爵达90人。之鸾上疏直语:“成何功?岂能恩滥至此,臣恐天下闻而解体。”因此,封授未果。宁王朱宸濠,自恃皇族仗势骄横,蓄意谋反,造龙舟于江南,邀武宗驾临,图谋弑君篡位;之鸾同御史肖淮力谏,揭穿其阴谋,阻武宗南巡。正德十四年,宸濠果然举兵反叛。武宗令张忠、许泰领禁军征讨,派之鸾随军纪录战功。张、许尚未到赣州,宸濠即已被江西巡抚王守仁击溃俘获。当时张忠等佞臣因妒忌王守仁独得大功,想夺其功劳,令之鸾为其记功,之鸾不肯。张忠等百般威逼,之鸾说:“江西守臣有功不记,却滥记无功的权贵,如何向黎民百姓交待?我宁愿丢官,也不枉法。”张、许二人在搜捕朱宸濠逆党时,株连无辜甚多,之鸾多方为之开释,并向朝廷上疏,备陈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困苦,请减免田租,停派夫役,宽赦旧欠,获得武宗批准。平乱后,武宗迷恋江南,游山玩水,不思返都,他屡请驾回宫,并作《回銮赋》以谏。又劾许泰与尚书王宪依附太监江彬,结党营私,应当罢免;武宗宠幸二人,之鸾反遭遣责。江彬又利用当时诸将要夺王守仁平叛之功,被之鸾严词拒绝而不得的怨恨心理,多方向武宗诬控之鸾,终未得逞。
武宗死,世宗立,改年号为嘉靖元年(1522年)。之鸾上疏揭发太监弄权,蒙蔽武宗,损害朝廷利益,建议世宗广开言路,起用正人,罢黜奸佞,并极力指陈前朝的积弊。世宗虽心知所言是实,但因初即位。之鸾终因忤触权贵,降职出任崇德丞,又先后改任长兴令、青州同知。因母逝,回籍奔丧,后转任南京刑部郎中。嘉靖八年,改任陕西宁夏佥事。时关内大旱,灾民苦不堪言,他关心民之疾苦,并上报皇帝。
宁夏是古代北方边防,从红山堡的黑水沟到定边的南山口、花马池一线,原有堡垒,因年久倒塌。该地是砂碛区,少土缺水,先后驻守官员,都因修不好城堡犯罪丢官。之鸾当初任佥事时,曾因这事劾过王琼,现王琼任总兵镇守榆林,他调任后正是王的下属。王要报旧怨,特向朝廷荐之鸾负责在花马池建城堡,以此来刁难之鸾。之鸾慨然接受,勘好地势,便带领军工先行抛沙,深挖丈余,得到粘土;同时于百里外山下开凿泉水,用木枧引水到工地,供工程使用。原限5个月完工,只施工3个月,即将城堡筑牢,并让功给王琼。王琼由衷地佩服。从此,宁夏一带边境,有坚固城堡做屏障,边防的安全得以确保。巡抚胡东皋,赞赏其才能,向朝廷推荐之鸾接替自己的职务。
此后,齐之鸾从宁夏还京,调任河南省副使,并兼任该省提学副使。不久,改任山东临清兵备副使,后又被召回任顺天府丞,未及动身,境内发生盗乱,留下镇抚。平息后,提升为河南按察使,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卒于任上,时年52岁,卒后列入乡贤祠奉祀。
齐之鸾学识渊博,文彩宏丽,对桐城派的兴起有先导作用。姚莹在《桐旧集》序中曰:“自齐蓉川(之鸾)给谏以诗著有明中叶,钱田间(钱澄之)振于晚季,自是作者如林。”齐之鸾著有《蓉川集》、《南征纪行》和《入夏录》等各若干卷。他的诗歌直面现实,出语新奇,是当之无愧的桐城派诗祖。
翻译
在朔方之地,我已经三次度过了重阳佳节,黄河转弯处的军中旗帜,年年都为战事而忙碌奔波。
我两鬓的头发已甘愿在这尘土飞扬的仕途上变得花白,然而那塞外的菊花,依旧绽放着金黄。
中丞大人上疏有扭转乾坤的巨大力量,太宰大人的功绩兼具迅速安定地方的成效。
我想在高远的云天之外呼唤那向南飞去的大雁,让它们先帮我捎封书信回江南的故乡。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自身经历及当时的社会局势密切相关。作者长期在北方边地任职,历经多个重阳节。“朔方”点明地点在北方边疆,“河曲干旌岁岁忙”描绘出当地军事活动频繁的景象,反映出边地局势的紧张。诗中提及“中丞”“太宰”,暗示当时朝廷中有能臣在积极处理政务、安定地方。作者身处边地,远离江南家乡,在重阳节这个传统佳节,触景生情,既感慨自己仕途奔波、年华老去,又对朝廷贤臣有所期待,同时涌起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于是写下此诗。
赏析
情感表达丰富:整首诗情感真挚且复杂。首联通过“三度重阳节”“岁岁忙”,既点明时间流逝,又体现出作者在边地任职时间之长、事务之繁,流露出一种身世飘零之感。颔联中“鬓发已甘尘路白”刻画了作者为仕途奔波,两鬓斑白的形象,而“菊花犹送塞垣黄”以塞外菊花的金黄与自己头发的花白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岁月的沧桑。颈联对“中丞”“太宰”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能臣的钦佩与对国家安定、局势好转的期盼。尾联则直抒胸臆,借呼南去大雁系书报乡,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意象运用巧妙:诗中运用了多个典型意象。“重阳节”是传统节日意象,承载着思乡、怀人等情感,在此处引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菊花”是重阳节的标志性意象,塞外菊花的金黄不仅增添了画面的色彩感,更象征着坚韧与生机,与作者的心境形成映照。“干旌”即军中旗帜,代表着边地的军事活动,体现了边地的紧张氛围。“南去雁”是传统的思乡意象,作者借大雁传书,生动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结构严谨:诗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首联和颔联主要围绕作者自身在边地的经历和感受展开,从时间上的长久到自身形象的变化,逐步深入地抒发情感。颈联笔锋一转,由自身转向朝廷,对贤臣进行赞美,拓宽了诗歌的视野和主题。尾联则回归到个人的思乡之情,与前文相呼应,使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九日登清水营城》赏析】相关文章:
《微雨登城二首》的阅读答案及赏析05-04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的阅读答案及赏析07-05
清韵诗歌《路过你的城》08-14
林清玄《清欢》赏析11-12
刘禹锡《台城》赏析08-12
台城唐诗赏析11-24
《登襄阳城》赏析01-06
登快阁赏析08-24
《军城早秋》古诗赏析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