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水调歌头获奖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获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获奖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二、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兴趣学习观、主体性学习观以及启发性学习原则。
三、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目标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依据:根据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人本主义学习观。
(三)课堂结构
趣味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延伸——熟读背诵,合作配图
(四)教具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依据:根据启发性原则和兴趣学习观。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听录音朗读。
3、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4、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5、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依据:根据诗词学习规律和注重整体阅读的要求。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依据:根据循序渐进原则和建构主义学习观。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依据:根据诗词学习特点和课程目标的有关要求。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激励性原则。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的音乐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水调歌头获奖教案 2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2、对于苏轼,你知道多少?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点评:激情导入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1、听师配乐(《春江春月夜》古筝曲)朗诵。
2、全班自由朗诵(通顺、连贯、准确)。
3、问题情境: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味深长,但毕竟不如现代那样明白易懂,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仍不明白交由全班讨论。
4、全班交流讨论
[点评:词意书下多有注释,师没有多讲,由学生自学,师在全班讨论中抓住一些重、难点,乘机引导。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不同翻译,词人感情变化,词上下阙内容。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点击生活,理解运用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点评: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四、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听王菲歌曲《水调歌头》用心听,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
2、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并且有感情读一读?
建议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要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3、对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点评:多种情境铺设,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4、①师朗读前做铺垫,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
②生接着配乐朗诵。
五、迁移:
以“月”为主迁题,畅所欲言
六、课后作业(任选做一题)
①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苏东坡突围》并做好读书笔记。
②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
③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④访问网上的苏轼纪念馆,上香祭酒、献花、留言。
[点评: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让其自主选择,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培养生语文素养服务。]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教后总评:
语文课是干什么的?新旧语文课堂的区别何在?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水调歌头获奖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水调歌头》的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乐感。
3、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和力量,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内容:
1、了解《水调歌头》的歌词和旋律。
2、教授基本的音乐术语和音乐符号。
3、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和力量。
4、让学生自己演奏或演唱《水调歌头》。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和力量。
步骤二:歌词和旋律讲解
教授歌词和旋律的基本元素,如歌词的韵律、节奏和音高。
步骤三:乐感训练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和力量,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的情感。
步骤四:演奏或演唱
让学生自己演奏或演唱《水调歌头》,通过模仿和演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方法。
步骤五:总结和反思
让学生总结和反思学习过程,了解自己在音乐感知和乐感方面的进步。
步骤六:作业
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与《水调歌头》相关的歌曲,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教学评价:
1、学生了解《水调歌头》的歌词和旋律。
2、学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乐感。
3、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和力量,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4、学生让学生自己演奏或演唱《水调歌头》。
5、学生让学生总结和反思学习过程,了解自己在音乐感知和乐感方面的进步。
水调歌头获奖教案 4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预习
导语:今天,我们走进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使人想起团圆,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中秋享受团圆的幸福,于是在众多的中秋咏月诗词中,总是离不开伤感的情调。那么宋代文学家苏轼他又是如何面对离别的惆怅的呢,为什么他的这首词称得上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呢?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学习会找到答案。
1、搜集咏月诗词(不少于三句)。
2、注音:
阙( )乘( )琼( )不胜( )转( )绮( ) 婵娟( )
3、用“/”划分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解释:
达旦: 兼怀: 几时: 把酒:
宫阙: 何年: 乘: 归去:
琼楼玉宇: 胜: 不胜:
弄: 何似: 朱阁:
绮: 绮户: 无眠:
不应: 恨: 何事: 全:
婵娟: 共婵娟:
5、翻译全文:
6、了解作者:苏轼,字 ,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 派的代表,如 。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为“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7、查阅资料,收集本词创作背景:
8、熟知内容:
①全词的感情基调是 ,中心句是 , 。
②概括词上下阕意思:
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互动探究
㈠、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预习2)
㈡、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预习3)
㈢、三读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预习4、5)
订正、笔记栏
㈣、四读课文,有情有味,读透词境。(预习7、8)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预习8②)
2、上阕开头四句反映了词人对 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联系预习7写作背景)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 的心理。为什么?
4、矛盾最终结果是 。从“ , 。”两句可以看出。
5、下阕是 引起“离人”的无眠。作者想通了“ , ” 是自然和人生的规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 的心态。(联系预习8①)
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 的思想感情?(联系预习8①)
7、朗诵本词: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发挥联想和想象,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小结收获: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将怎样面对?
五、课堂作业:
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课后作业: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结语: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有不幸,但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理性的绷带包扎感情的伤口,我们人生便会少几分痛苦,多几分快乐,少一些无奈,多一些智慧,少一点愁肠百结,多一点豁然开朗!
水调歌头获奖教案 5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教学板块设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怀子由离愁别恨
叹人生失意矛盾
悟真谛超然高格
水调歌头获奖教案 6
[目标导航]
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词义、关键句子表达的深刻含义。
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同学们谈谈在中秋赏月的`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
1、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背景资料: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中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我能行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
小组讨论:a、不愿意回朝廷做官。b、人世间世态炎凉。c、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到孤寂。
5、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明确: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积累:写6句关于月的诗句。
水调歌头获奖教案 7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词的内容,熟读成诵。
2、学会在品读重要词句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想象与拓展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一、情境导入。
(课前:《但愿人长久》的伴奏音乐中进入课堂准备,创设课堂古典的情境氛围。)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那么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师生一起举例总结)写这些诗句的诗人,常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今天,我们走进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1、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简介作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字音内容)
2、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然后,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3、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三、赏读诗歌。
1、内容感知:
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①解读小序,从“兼”字入手,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
②品味上阕,要点:矛盾心理:表达对“天上”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解脱;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思想归宿)。
③品味下阕:回到现实,积极心态,互相祝福,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2、概括总结:
①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情感:(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3、细腻品味
现在请大家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走进音乐,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再创情境。
四、延伸拓展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水调歌头获奖教案】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教案07-18
水调歌头教案07-28
水调歌头教案09-05
水调歌头教案07-28
水调歌头教案精选10-05
水调歌头的教案09-13
《水调歌头》经典教案08-05
优秀教案水调歌头10-23
苏轼水调歌头教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