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蜀道难》讲课稿及反思
引言:《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作为高中语文重点课文之一。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蜀道难》讲课稿及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蜀道难》讲课稿及反思 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 一课时完成.
一、 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九)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体悟浪漫主义诗歌的放达。(设计目的是:再次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古典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十)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4、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5、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设计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飞扬的人生。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我的说课结束,因水平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教学反思:
高中阶段学生对唐诗的首次接触是在必修三的唐诗单元。因此本单元选取了唐诗发展四个阶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个阶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作品。让我们从不同层面的感受到唐诗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本单元所选《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探索,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蜀道难》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及一些助学材料,对诗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话传说、语言风格等,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分析。
教师的讲授本课时要有大局观,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蜀道难》是李白的名篇同时也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经典篇目。所以,了解作者李白及创作背景极为重要,同时不能忽视本课的艺术成就。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串联起来至关重要的。在诗歌的语言方面,选择文中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不能“大而全”而应该“小而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课堂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认为科学的做法是: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对蜀道的形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这一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蜀道的“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反过头来再研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反复的诵读,然后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难》这一经典诗歌关于它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知识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教师可以把历来的研究成果全部传授给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本文有比较成熟、系统的认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去主动的探索、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做好引导把握住核心问题,你的课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蜀道难》讲课稿及反思 2
一、教学目标
1. 通晓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
3. 评析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的言外之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解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作者简介(生平略、作品风格详)、写作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诗文)。
2. 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体会诗句的语气、语调与长短句式变化的关系。
3. 分析课文
从题目的“难”字着手,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呢?
在诗文的疏通时,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重点诗句、字词,多让学生尝试着翻译,教师及时点评、引导。同时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
课文从三个角度写了登蜀道之难,而每一段刚好为一个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来。
结合课文当中的诗句让学生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
4. 总结
总结《蜀道难》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再次理清“三难”。
5. 布置作业
出默写题,课后再背诵课文。
五、板书
课题作者
三难: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第三段从战祸凶险的角度说安居之难。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同时,通过评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诵读法、点拨法、解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听课文录音、学生示范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在疏通诗文的过程中,我注重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尝试翻译重点诗句、字词,提高他们的翻译和理解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时,我可能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而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讨。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蜀道难》讲课稿及反思 3
一、教学目标
1. 大致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2. 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难点
1. 如何把握课文的关键“难”?
2. 如何赏析文章想象之“奇”?
三、辅助手段
PPT、音频、图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李白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一颗璀璨的太白金星。他的诗歌风格如若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可以是浪漫雄奇。一起来回忆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2. 鉴赏
播放朗读带,感受这首诗的韵律与节奏。读的时候尤其要把这种行云流水、一气贯注的诗味给读出来。请学生自己放声摹读、感受;请学生示范朗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强调语气。
读的时候注意到,有哪句诗在每一自然段都反复出现过?这是全诗的主旨句。文章紧紧地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呢?难。究竟蜀道之难,难于何处?结合具体的诗句稍做分析。
3. 分析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歌“奇之又奇”在于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从多层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
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比喻、夸张的笔法、流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融贯诗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可谓是“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颂,所以景物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人说是担忧入蜀的友人,有人说是担忧国事,也有人说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4. 作业
结合课文(展示蜀道图片),查阅资料,驰骋想象,发挥激情,试写一篇白话版的《蜀道游记》,愈奇愈妙。写在创作本上。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围绕《蜀道难》的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讲解。通过导入环节,我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李白的诗歌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鉴赏环节,我通过播放朗读带和引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同时,我还结合具体的诗句,对诗歌的主旨和艺术手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讲解艺术手法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这导致部分学生对艺术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更加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另外,我也应该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期望。同时,我也应该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
《蜀道难》讲课稿及反思 4
一、课程导入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蜀道难》。这是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基本阅读型的课文,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我们先来一起回顾一下李白的部分名篇名句,体会一下他的诗歌风格。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这些诗篇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而《蜀道难》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被杜甫称赞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教学目标
1. 通晓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
3. 评析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吟咏朗诵和评点,品味本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的言外之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四、教学方法
1. 诵读法:诗歌的语言独特且精炼,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入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 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3. 启发、点拨法:在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应及时启发、点拨。
4.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
1. 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然后详细介绍其作品风格以及《蜀道难》的创作背景,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
2. 整体感知:播放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体会诗句的语气、语调与长短句式变化的关系。
3. 分析课文:从题目的“难”字着手,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然后顺着这个问题,看看作者在文中三处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难”是否一样。接下来,结合教材注释疏通诗文,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重点诗句、字词多让学生尝试着翻译,教师及时点评、引导。同时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
4. 课堂互动: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诗句,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并总结《蜀道难》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再次理清“三难”。
5. 布置作业:出默写题,课后再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课题作者,三难: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第三段从战祸之烈的角度说安居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将教学目标集中在赏析诗歌艺术特色并进行鉴赏训练上,使得目标更为集中。
2. 注重诵读教学,通过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层层递进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
待改进之处:
1. 对于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诗歌仍然显得抽象难懂,需要进一步加强预习和课后辅导。
2. 在课堂互动环节,虽然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的见解仍显肤浅,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未来教学设想:
1. 在讲解诗歌时,结合更多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典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鉴赏训练,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蜀道难》讲课稿及反思】相关文章:
《蜀道难》讲课稿11-21
《蜀道难》讲课稿及练习06-02
《望岳》讲课稿及反思11-01
名家讲课:李白《蜀道难》写作特色11-14
《钱塘湖春行》讲课稿及反思08-14
《望岳》公开课讲课稿及反思07-28
《乡愁》的讲课稿12-01
《观潮》讲课稿11-02
离骚讲课稿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