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言文

时间:2024-08-19 16:43:47 劝学 我要投稿

《劝学》文言文优秀(15篇)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文言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劝学》文言文优秀(15篇)

《劝学》文言文1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 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君无谏臣则失政,士而无教友则失德.御狂马不释策, 弓不反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 士,且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 路拜曰:“敬受教哉!”[1]

《劝学》文言文2

  【原文】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③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④。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注释】

  ①劝学:勉励人们勤学。劝,勉励。本篇阐述的是儒家学说。②人亲:指父母。③师:指老师。④疾学:努力学习。疾:力。

  【译文】

  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原文】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⑤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释】

  ①说:说教。②兑:通“悦”,喜悦,使动用法,使人喜欢。③硾(zhuì):使物下沉。④堇(jǐn):药草名,有毒,能毒死人。⑤胜:等于说有说服力。

  【译文】

  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的言语就被信从,他的思想也被传论。所以上门教学生的老师不能教化学生,请老师到家中的学生不会听教化,自卑的老师不能令学生听从,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听从老师。老师采用不能教化、不被听从的方法而勉强教学生,想要自己的思想被传播、自身被尊重不也就太遥远了吗?学生处在不被教化、不听从教化的情况中,自己做自认为对的事,想声名显赫、身体安泰,这是怀中藏有腐臭之物却想散发芳香,是跳入水中却厌恶被弄湿一样的不可能。凡是真正说教的人,说得使人欢喜,并不是只顾说个不停。当今世上说教的人多数不能使人欢喜,却反而说个不停。不能使人欢喜却反而说个不停,是挽救溺水的人但却用石头使他下坠,是救治病人却喂他饮毒药。由此出现的必是世道更加纷乱,使不肖的君主更加迷惑的情况。所以,老师的职责在于以道理取胜,在于推行道义。遵循道理,道义确立了,地位就会得到提高,老师就会受尊重,王公大人也不敢对老师骄横看轻,上到天子拜见老师也不会羞惭。凡君主与老师相遇并能互相知遇的事,不一定能实现;但丢下道理、放下道义来要求这不一定能实现的事,又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不也是很困难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以道理取胜,推行道义为先,然后才能受到尊重。

《劝学》文言文3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唔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 之所能,而加之一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呵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 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注释:

  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③释:放。

  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

  ⑤谏:直言规劝,批评.

  ⑥受学:从师学习。

  ⑦揉:加工。

  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

  ⑨括: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指装上箭羽。

  ⑩镞:(zú):箭头,用作动词,指“装上箭头”。

  (11)敬:感谢。

  (12)失德:在品德方面有失检点。

  (13)绳:绳墨。

  (14)毁:毁谤.

  (15)重:重视,注重.

  (16)圣:通达,明智。

  (17)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18)策:马鞭。

  (19)砥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20) 徒:是,只是

  译文:

  孔 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能够增 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 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 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 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 是受益良多。”

《劝学》文言文4

  《劝学》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多么的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的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的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的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时,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的。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这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啊,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志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劝学》文言文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见往事耳

  (3)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4)及鲁肃过寻阳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或以钱币乞之

  B.炳烛之明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D.结友而别少而好学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小题4:孙权与师旷均劝学成功,但劝学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推辞、推托了解戏弄到了……时候

  小题2:(4分)A. C.

  小题3:(4分)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吕蒙了。

  ②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

  小题4:(4分)要求联系文章内容说明观点。一个观点1分,分析1分。

  答题要点: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平等对话,坦率真诚,说清其中1个方面得1分。师旷委婉,巧妙设喻(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本题中古今异义的字词,比如“见”古义是“了解”,“及”是“到了……时候”。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以”皆为“用”,C项“为”皆为“做”。B项“之”一为“的”一为舒缓语气不译,D项“而”一作连词一作助词。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卿:对对方的爱称;才略:才能谋略;非:不;复:再。第二句,安:怎么;为:做;而:却;戏:戏弄;其:他的;君:君主。

  小题4: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孙权是以事(自己的情况)劝学,师旷是用比喻的方法来劝学,要运用文中具体的情节来说明他们劝学的不同。

《劝学》文言文6

  文言文阅读(9——14小题,共18分)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丙]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色愈恭,礼愈至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D.益慕圣贤之道 自以为大有所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蒙乃始就学。

  11.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12.[甲][乙]两文都是长者劝后辈读书,劝说方式有何相同之处?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13.[丙]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

  14.[丙]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参考答案:

  9.B(B均为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 向/ 在;C周到/达到(要求);D更加/益处)

  10.D

  11 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关键词:“以是”“假”)②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推辞。(关键词:“辞”“以”)

  12.相同之处:孙权和宋濂在劝勉后辈读书时,都是现身说法,以个人读书经历来勉励后辈。(2分)启发: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2分)

  13.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或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靠近皇帝身边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14.“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冲破重重阻力,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目标)。(意思对即可。)

《劝学》文言文7

  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文《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文《孙权劝学》

  初,权①谓吕蒙②曰:“卿今当涂③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④为博士邪!但当涉猎⑤,见事⑥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⑦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①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②吕蒙,三国东吴名将。③当涂:当权。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书》《礼》《易》《春秋》。⑤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⑥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⑦即:就。

  1、解释下列加粗的文言词语。

  (1)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

  (2)次日临政( )

  (3)但当涉猎( )

  (4)及鲁肃过寻阳( )

  2、翻译文中划线的两句话。

  (1)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普》一文围绕哪句话来表现赵普的精神品质?结合甲乙两文,具体说说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要求至少列举2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因循;(2)处理;(3)只;(4)当……时

  2、(1)总是关门打开书箱取书,整日读书。

  (2)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3、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两人的成就都很大,但读书太少,限制了水平的发挥;两人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忠告;读书后他们的处事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意思对即可)

《劝学》文言文8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请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1.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信数与萧何语 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③诸将亡者以十数

  A.①②两句中的“数”读音相同

  B.①③两句中的“数”读音相同

  C.②③两句中的'“数”读音相同

  D.①②③三句中的“数”读音都不相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居戏下 戏下: 指帅旗之下,即部下。

  B.坐法当斩 坐法:指因犯法而获罪。

  C.王素慢,无礼 素慢:指傲慢。

  D.无所事信 事:指重用。

  3.下面是对四个句子中的“以为”进行的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羽以为郎中 ②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③吾为公以为将④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A.①②③ / ④ B.①② / ③④ C.① / ② / ③④ D.①② / ③ / ④

《劝学》文言文9

  《孙权劝学》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木兰当户织'B.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蒙辞以军中多务或以钱币乞之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A.卿今当涂掌事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D.自以为大有所益

  【小题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B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D中二者都是“用”;A:应当/对着;B:去/完成;C:了解/认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A中“卿”B中“孤”D中“自”都为人称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B中“邪 ”通“耶”;C中“贴” 通 “帖”;D中“扳”通“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B中应是“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也进一步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劝学》文言文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令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注: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不辞而别

  B.自以为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C.自青州人魏,寻复南奔寻根问底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品学兼优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忙惊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4.(1)吕蒙认请了学爿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

  (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

  (3)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

《劝学》文言文11

  今天我学习了《劝学》这篇文章。文章里的一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倍感深思。

  生活如此,学习又何尝不是同一个道理呢!要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靠的是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劝学》让我明白“学有成,需千滴汗。

  你如果想学习成绩好,却又不想为之付出一滴汗水,整天只想着临时抱抱佛脚算了。这样你永远也不会成功。也有可能上天垂恰你,给你一次下的收获但那只是临时的,如果你依然不努力,那么连那点胜利的满足也会里你而去。

  坚持不懈的学习的确很累,而且不能马上就看到成果。

  但那并不代表你的努力是白费的,长此以往你会发现你的能力正在无形之中茁壮成长。也许有一天你会被自己“下笔如有神”的能力吓一跳,其实那些不是偶然,是必然。这些是你坚持不懈的收获。

  一、虚词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2.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3.之

  (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

  (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

  4.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二、实词

  1.通假字

  (1)鞣以为轮(通“燥”,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鞣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

  (2)其曲中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6)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7)輮使之然也(动词作名词)

  (8)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輮(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变式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如果)用刀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

  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文言文12

  阅读《孙权劝学》和《师旷劝学》两篇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释] 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卿今当涂掌事 今(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 )

  (3)但当涉猎 但( ) (4)恐已暮矣 暮(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挑选你最喜欢的这两则短文中的句子,照抄在下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赏析:

  (1)《孙权劝学》主要采用___________描写,表现出孙权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鲁肃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__。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指____________,他这样认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____________的意思,他这样理解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两则故事,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现在 (2)用 (3)只是 (4)晚了,迟了

  2.(1)我难道想要爱卿你学习经书礼法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吗?

  (2)少年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光明亮。

  3.略。

  4.(1)语言(对话) 有政治远见、善于劝学 敬才、爱才 对比

  (2)对“暮”的含义说法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吾年七十”,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引出秉烛之喻。

  5.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意思对即可)

《劝学》文言文13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着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名家点评】

  本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于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有删节)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 “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二、文言虚词

  1. 而

  (1)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2)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4)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劝学》文言文14

  在教《劝学》一课时,我事先并没有告诉学生这一节课要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做下面的“造句”练习:

  ①事物经过变化,可以得到发展、提高,就像( )一样。

  ②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就像( )一样。

  ③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就像( )一样。

  ④做事情时借助外物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就像( )一样。

  ⑤在学习上,积累是很重要的,就像( )一样。

  ⑥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取得理想的成就,就像( )一样。

  ⑦心不专是取得成就的最大障碍,就像( )一样。

  几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问题,这些答案中,有的.很有创意,如:

  ①答为“人类进化”

  ②答为“铁久炼而成钢”

  ③答为“牛顿说自己取得成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④答为“利用计算器可以算得更快”

  ⑤答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⑥答为“滴水穿石”

  ⑦答为“小猫钓鱼”等等。

  ⑦答为“脚踏两只船”等等。

  对这些答案必须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然后,我对答案加以引导,依次把它们答为:青出于蓝、把刀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刀会变得更锋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借助车马可以走得更快更远、汇聚小河可以成为江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弱蚓心专能食土饮泉而强蟹心浮却只能寄居,我特别强调了第⑦句的答案,说是某班一个学生的答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讲到这里,学生已经隐隐约约地知道今天要学什么课文了,我便顺势问了一句:“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要学哪一篇课文吗?”

  “《劝学》——”学生异口同声 。

  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布置了下面一道题:

  请从《劝学》一文中找出一些比喻句填在①——⑦中,看看古人的答案好还是你自己的答案好。

  就这样,在无形中就已经进入了《劝学》的学习。事实证明这几十分钟没有白费,在分析课文重点的时候,稍加点拨,学生就理解了。真可谓:暗渡陈仓,出奇制胜。

《劝学》文言文15

  一、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作者是北宋的政治家、 家。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即更刮目相待 更:

  (2)及鲁肃过寻阳 过:

  (3)卿今当涂掌事 今: 当涂:

  (4)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5)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 治经 邪:

  (7)但当涉猎 但: 涉猎:

  (8)见往事耳 见: 往事: 耳:

  (9)蒙乃始就学: 乃:

  (10)及鲁肃过寻阳: 及:

  (11)卿今者才略 才略:

  (12)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 蒙辞以军中多务。

  (5)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6)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7)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8)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阅读回答问题。

  1、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是_____ 和_____ _。

  2、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3、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4、解释下列成语,并任选一个造句。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造句:

  5、“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 的态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 的态度。

  6、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阅读全文,说说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8、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并说说分别表示什么语气。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参考答案:

  一、《资治通鉴》司马光 编年体 史学家

  二、(1)重新 (2)到 (3)今:现在 当涂:当道,掌权

  (4)推托 (5)好处 (6)岂: 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邪:通“耶”,语气词”吗”(7)但: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8) 见:了解 往事:历史 耳:罢了 (9)于是,就

  (10)到了……的时候(11)才干和谋略 (12)不再是

  三、(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2)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该重新用新眼光看待。

  (3)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啊!

  (4)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5)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6)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7)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8)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四、1、孙权劝学 鲁肃惊赞

  2、侧面衬托吕蒙才略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3、孙权:豁达、大度,开明,待人坦诚,平易近人,关爱下属;

  吕蒙:坦诚,豪爽,机敏精干,善于学习;

  鲁肃:忠厚的长者,爱才,惜才。

  4、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造句:几天不见,你的变化可真大啊,真让人刮目相看

  5、对吕蒙严格要求,有充满关爱的期望 的态度;表现了鲁肃 对吕蒙惊人长进的吃惊和赞叹 的态度。

  6、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7、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或:开卷有益)

  8、(1)表示反问语气 (2)表示限制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

【《劝学》文言文】相关文章:

(精选)《劝学》文言文06-02

《劝学》文言文05-30

荀子《劝学》文言文06-30

荀子《劝学》文言文12-08

《劝学》文言文翻译05-07

劝学荀子文言文02-22

《劝学》的文言文翻译10-13

《劝学》文言文原文08-03

文言文《劝学》原文及翻译09-08

《劝学》文言文(精选13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