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

时间:2025-02-05 16:34:44 佩莹 陋室铭 我要投稿

《陋室铭》教案(精选1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陋室铭》教案(精选16篇)

  《陋室铭》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陋室铭》教案 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贯穿“以读会意”的方法。在读的方法上要灵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推荐朗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由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然后背诵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及文体。(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要求:记住作者及文体。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明确:(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明确:(德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研读赏析并阅读全文。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释下列词语。

  名灵劳形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著名。灵异。使身体劳累。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点题德馨

  室写景状物

  室内人高雅情调

  言志君子

  山、水——————陋室—————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名、灵——————德馨—————环境交往情趣————陋室不陋

  《陋室铭》教案 3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运的字和压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1

  课前预习:查工具书,试译全文。

  一、 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抽签完成) 3

  二、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

  三、 介绍作者、体裁(教师抽查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3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四、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6(完成目标2)

  陋:不华美、狭小 馨:香气散布很远

  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

  何陋之有: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

  (教师出示胶片)

  五、 朗读、翻译、理解分析。28

  1、 请一同学读一同学翻译全文,学生或教师适当补充。(完成目标2)

  2、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

  A、《陋室铭》中的那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B、《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3、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标3)

  我们要学习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

  4、 请学生自渎领会。

  5、 教师介绍什么叫押韵?押运有什么作用?

  (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颂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6、 本文有那些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六、小结。2

  七、布置作业。1

  A、 抄写常用实词和难句。

  B、 背诵全文。

  C、 写一读后体会,字数不限。

  八、说课精要:安排学生先自己预习、多读、自主试译,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

  《陋室铭》教案 4

  课 标 要 求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5.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学 法 点 悟]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这篇文章的“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自己的心志和情趣。

  [整 体 感 知]

  “陋室”,简陋的房子。“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疑 难 解 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解惑: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质疑:文中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解惑:用山、水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和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耐人寻味。既然山之

  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室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质疑:《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请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质疑: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

  解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然而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这样的陋室,试想主人还会觉得“陋“吗?

  质疑: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解惑: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语 言 揣 摩]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怎样理解丝竹乱耳?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在陋室中谈谈古琴,心无旁骛,作自娱自乐,享受自己创造的音乐氛围,不失为一种清净的世外生活。丝竹,借代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作者来说是很嘈杂的。

  [研 究 课 题]

  1、刘禹锡(772~843),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和同时代的柳宗元交谊深厚,曾受柳宗元遗托,编就《河东先生集》,为《柳河东全集》的古本。同时,他和白居易都是造贬,有很多唱和的诗篇。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呢?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例如,如果你觉得你的家很温暖,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如果你喜欢做画,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碧丹”。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学习本文,首先应把握“铭”这种文体的特征;其次要反复朗读、背诵,读时要读准字音;最后还应掌握重点字词、语句的含义。

  [基础巩固集练]

  一、 文学常识填空

  《陋室铭》的作者是 , 代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 。本文作者和 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 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二、 字音字义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 ) 鸿( ) 牍( )

  蜀( ) 苔( ) 调( )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案牍之劳形:

  三、语言积累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翻译:

  四、朗读背诵

  1.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答: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什么?

  答:

  3.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4.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问题探究

  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作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德馨”的: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六、欣赏评价

  1. 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赏析。

  [提示:(1)从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从陋室主人的情趣上:“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从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引用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和引证,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提示:文章以骈句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加之文章一韵到底,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可见“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七、拓展阅读

  熟读精思(节选)

  □ 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1、 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

  2、 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

  3、 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甲: 乙:

  4 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

  5 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

  《陋室铭》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课前准备】

  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

  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四、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五、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 师生竞赛 学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

  A(学优生):默写

  B:(中等生):朗读并背诵

  C:(后三分之一学生):朗读并背诵

  反思:

  《陋室铭》教案 6

  【教材简解】

  《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陋室铭》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

  1、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2、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

  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初读陋室,感音美

  1、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

  2、了解“铭”

  (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齐读)

  3、感音美

  请同学们速读这篇文章,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琴in, 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文章的节奏。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看看你们划分的对吗?请按照这个节奏,我们男生女生分别来读一遍,看哪队读得好。

  二、再读陋室,解“德馨”

  作者写的陋室,是他被贬和州做刺史时居住的狭窄简陋的屋子,但他丝毫没有感受到房子的简陋。文章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个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结合注释说说它的意思。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德馨。对于关键词,我们朗读的时候会重读,以示强调。请你为大家朗读下这句。文中是如何体现屋子主人德馨的?请画出相关语句。

  展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体现了主人德馨,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预设: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话的意思是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我仿佛看到作者在绿色铺就的地毯上漫步。

  这里有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分别是绿、青,走在绿色的天地中,你有怎样的感觉?环境优美啊,秀丽啊,在这样美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抛却一切,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内心也变得宁静。这句该怎么读?一生试读这种喜爱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陋室与作者说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强调:鸿儒与白丁两个词语的意思。

  我仿佛看到作者正与博学多才的朋友畅谈大笑,好不愉快!这里作者写自己交往的朋友都是博学多才的,还有谁博学多才?作者自己。

  那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你试试。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阅读佛经。

  我仿佛看到作者在陋室里愉快得抚琴调弦,翻阅佛经,沉醉其中,不知还漏出会心的笑容。

  这里作者弹的是一种没有加装饰的琴,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可见他生活条件如何?——不富裕,很清贫,很贫穷。但他是否因此悲伤呢?“谈笑有鸿儒”, 作者依旧谈笑风生,与朋友说乐。除此,他还阅读佛经,可以看出他的高雅及悠闲。

  这句又该怎么读,你试试。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仿佛看到作者,如居仙境一般,没有世俗纷扰,没有名利羁绊。

  扰乱作者的是世俗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我们称之为俗乐呢?(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的)作者向往的是雅的东西,高尚的,不粗俗的。使作者形体劳累的是官府的公文,代表着权利与名利,作者不喜欢这些东西,可见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

  愉悦开心之情来读。

  我们连起来,将体现屋子不陋,主人德高的语句齐读一下,感受作者那种愉悦淡然自适的心情。

  (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中感受作者的德馨,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虽居陋室,但内心依然淡然自得的情怀来。)

  三、插读背景,陋室陋

  (展示背景)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以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照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力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书碑勒(lè)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四、 三读陋室,悟其道

  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居住在这样狭窄简陋的屋子里,作者竟不以为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品德?(二三学生交流)

  我们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论语十二章》里孔子赞美颜回的`句子。

  (展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粗饭,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房子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安国称这种品德为:安于贫乐于道。作者居陋室,不以为陋,这是安贫。能够保持高雅情操,坚守自己,这是乐道。

  文中作者还写到谁具有这种情怀?——诸葛亮、扬雄,读出相关语句。

  谁能说说诸葛亮和杨雄,结合注释

  诸葛亮,蜀国丞相,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

  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两人都是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我们看看他们曾经的住房。

  我们来了解庐和亭(PPT展示)都是比较简陋的。但是他们却能甘于淡泊,坚守自己的志趣。

  作者写他们实际上是为了写谁?——写自己,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具有高雅的志趣与伟大的抱负。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

  文中还有没有使用类比这种手法的?借他物来写自己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把自己有品德比作山中有神仙,水中有蛟龙,突出自己的不俗,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

  如神仙一般,似蛟龙一样,居住在陋室中,陋室就变得不陋啦?孔子怎么说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件展示)《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论证“陋室”因“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达到“不陋”的完美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作者这里省略了“君子居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之情,我也会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君子,不跟你和州知县这种小人为伍。

  五、总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作者淡泊名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具体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中所托的“物”和所言的“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志: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写出了陋室不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品质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来表达心志和情怀。

  六、品读陋室,学淡泊

  我们再来以舒缓的语调,以闲适的心情,体会作者淡泊的心境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陋室铭》教案 7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教案 8

  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 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三、 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四、 交流翻译。(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五、 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志向与抱负)

  八、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十、当堂背诵。

  十一、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陋室铭》教案 9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

  《陋室铭》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 “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 调素琴阅金经)

  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

  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

  5、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

  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板书:写“豪”

  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 加横批:陋室不陋

  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教学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乃至背诵,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陋室铭》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根据文章特点,赏析文章的能力。

  3、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对文章的赏析,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情;还有一间陋室,那里芳草青青,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学生:选后者,因为……

  老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位唐朝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就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还是让我们一起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二、释“铭”解题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是用韵的。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刺史期间在当地造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目的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

  三、走进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曾多次被贬官降职,与柳宗元交情深厚,著有《刘宾客集》。

  四、追溯背景

  刘禹锡因革新失败被贬。按规定,他应住在三间三厢的房子,可是策知县是个小人,他多方刁难,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在房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这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将刘禹锡的房子从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了一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读书作文,策知县都要气炸肺了,这回他又为刘禹锡寻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这铭文是被气出来的。

  五、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句子的断句、语气、语调。

  2、下面的时间我要留给同学们来展示风采,哪位同学先来?

  找二名同学分别读,教师要有点评。最后齐读。用心领会并指出本文有哪些押韵字?有什么作用?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作用: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节奏之美。

  3、让学生分小组结合书下注释和大屏幕上重点实词疏通文意,不懂的提出来共同解决。最后指一名同学疏通文意,其它同学纠正补充。

  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名:出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入:映入。

  上:长到,名词用作动词。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六、整体感知

  1、在理解文意之后,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明确:是要突出“陋室”不“陋”。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讲的,而“不陋”是说室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就不觉其陋了。“陋”是物质,“不陋”是精神上的。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的。

  七、合作探究,分析文章

  1、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①、教师讲解:文章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山水写起,作者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这里作者以比喻起兴,点明题旨。说明陋室不陋。

  ②、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

  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意思,并顺势突出句子的个别意思及修辞方法,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句子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明确: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这里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对这句话进行赏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明确: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里是写室中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明确:从正面实写,写出生活情趣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明确:从反面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不陋原因: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呼应了惟吾德馨。

  2、作者所居住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子云亭简陋吗?为什么?

  明确:不陋,因为室主人不凡。

  3、引用孔子的话目的何在?(引导学生分析结尾孔子话的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睛之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

  4、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明确:安贫乐道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品质

  5、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用孔子的话,画龙点晴,总结全文。作者借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

  八、适当迁移,正确引导

  学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言之有理即可)

  九、思维拓展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表现出来。

  (提示:粉笔、石子、落叶等)

  十、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同学们,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拥有充实的人生!清贫的物质世界也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作业:

  ⑴抄写常用实词

  ⑵背诵并默写全文

  《陋室铭》教案 12

  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成颂。

  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一、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齐读(。课件2)

  2、听录音范读

  3、引导断句(。课件3)

  4、请同学读

  5、再齐读

  6、跟读录音

  二、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课件)

  三、作者简介,欣赏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谁取的?他是何许人也?)。课件

  四、文体简介(。课件)

  五、问题探究:

  1、粗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2、 “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课件11)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简介类比与兴的有关知识。(。课件12)

  6、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课件13

  “苔痕”两句——清幽宁静,不染浮华。环境之雅到这里来的人多不多?(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写鸿儒是为了说明什么?

  “谈笑”两句——交往高雅脱俗交往之雅

  朋友来了做些什么?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情趣之雅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7、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8、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9、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10、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画蛇添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小结

  略。

  第二课时

  一、检查旧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托物言志”。

  以图片引导回忆旧课。(板书)

  二、导入新课

  全文结局“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课件15)”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品一品,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件)

  四、文言知识归纳。(。课件16)

  五、总结拓展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陋室铭》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2、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传情达意

  3、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师范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

  (三)生朗读课文

  (四)介绍作者及铭(见课文)

  (五)同桌间借助工具书以及课后注释翻译课文,请同学说说课文意思,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在乎) 名(著名) 灵(灵气,神气)

  斯(这) 惟(只) 德(品德)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大) 儒(有学问的人)

  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调(调弄)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劳(使。劳累)

  行(形体,身体) 云(说) 何(什么)

  倒装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六)再次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七)背诵课文(可以以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

  (八)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呢?这不是矛盾的吗?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到底是否矛盾?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1、请找出表现不陋的语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作者从交往,愉悦,学习几方面描写出主人追求之不陋,鸿,素,金三字又可以突出主人精神生活的内涵丰富,与陋无缘)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突出作者不被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所累,这不是他所追求的,可见他的志趣高雅)

  2、除了这些语句表现了陋室的不陋,其他语句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周围景色虽然不是很美丽,但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意在自勉,希望自己也像他们那样虽然居住的屋子简陋,但品德受人景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以孔子的话作结,再次表明自己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全文奠定不陋基调。仙,龙是为山,水增色,他们才是最重要的,这里暗指居室的主人。)

  3、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安贫乐道)

  4、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作正确引导)

  (九)归纳艺术手法,课内外相结合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案 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导语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邪,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

  1.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锅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胜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符的房子人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腼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

  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1)读准字音,如“馨”、“牍”。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索怀的心态。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3.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一)

  (四)品味剖析——领悟意境美

  1.组织学生领悟以下语句:

  (1)“苔痕上阶级,草色人帘青。”学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语言描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台阶上长满青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环境的荒凉冷落。“上”字写出了苦舞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听主人在说什么。“入”字则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干什么,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把苔薛青草写活了,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我们已忘却陋室的凄凉荒芜,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倩。

  (2)鸿儒”可换成“群儒”吗?‘金经”可换为“五经”吗?

  明确:“鸿儒”不可换成“群儒”,因“群儒”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金经”也不可换为“五经”,因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上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感情的折射。

  2.品读以上文句,体会意境美。

  (五)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骄句。骄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本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骄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2.学生有节奏地自读全文,体会韵律节奏之美。

  3.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托物言志。“托”的对

  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六)迁移运用——体会鉴赏美

  1.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后心得。

  明确:主题上,两支都表现作者法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莲说》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室铭》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陋室铭》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河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用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莲说》对“莲”进行人格化,《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启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教案 1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

  2、刘禹锡被贬谪时,受到排挤欺压,居住于一间陋室,他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呢?

  二、朗读指导、落实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落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体把握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

  四、逐层理清

  1、作者是怎样开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为了说山道水吗?

  重点在于“仙”“龙”

  (2)“仙”“龙”有暗指什么?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对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为现实而受局限

  (3)用怎样的情绪朗读这一句?

  (4)通过类比引入主题

  2、作者是怎样承接主题展开表现的。

  环境幽雅:

  (1)展开想象,说说这是怎样的环境?

  (2)“上”“入”两字是什么用法,这样用给人怎样的感受?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可能暗示什么?

  交往风雅:(1)“鸿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谈笑有鸿儒”与“苔痕上阶绿”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情趣高雅:(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经”?

  (2)“素琴”“金经”意在说明什么?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4)“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3、作者宕开一笔的突转效果

  (1)、写自己的陋室、表现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却为何宕开一笔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话题扯远了,偏题了?

  (2)写诸葛亮、扬雄的两句话删去对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有没有影响?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仅仅是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吗?

  (2)“孔子云”只是一个巧合吗?

  小结: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层次鲜明,体现了中国写文章强调“起承转合”的特点。

  用清晰的思路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练习

  这是一篇韵文,要反复朗读,感受体会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找出对偶句,中国人喜爱的对称美

  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灵动

  圈划押韵的字词,感受音韵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乐的语调

  《陋室铭》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八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中学生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推敲;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陋室铭》教案 1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与评价。

  教学重点

  1、 了解与认识作者情操

  2、 文言词语的积累

  3、 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铭体文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与教室或自己的书房、卧室日日相处,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说起。

  二、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与自己的前后桌同学讨论。

  四、几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而了解文章内容,同时辅之以朗读、诵读。

  1、 在读完以后,你对全文的印象如何?学生在这里可能有三种答案:陋、不陋、陋而不陋。如果答“陋”则以下设计2、3暂时不讲,如答“不陋”与“陋而不陋”可顺次展开。

  2、 为什么(陋而)不陋?这里哪两个字是最为关键的?

  3、 作者的德馨体现在何处?

  如果学生一下不易答出,可提出以下问题作为提示:与他交往的人多吗?都是哪些人?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这里顺便交代,刘禹锡曾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交好,并有大量诗文传世,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由此可见,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5、 作者为何又写了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作用何在?

  6、 由此可见,室主人是什么样的人?

  7、 由此可见,文章最后一句是不是“添足”?

  五、品评、讨论文章写作目的。

  1、 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在和县的经历。

  2、 回忆刘禹锡的其他诗文,并回忆、品评其中思想 。

  3、 读文中用典,了解典故意义。

  4、 小结。

  六、再次诵读全文,赏析.写作特点

  结合注释一中对铭的介绍,师生共同讨论文中押韵、对偶、比兴等方法。

  课堂讨论与练习

  1、 如今物质生活高度丰富,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2、 我们在电视中常看到则广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礼不在多,贴心才行;中脉蜂灵,正在流行。”请品析此广告,并仿写一则。

  小结

  板书设计

  景 环境清幽

  陋 友 交往不俗 不陋

  趣 情趣高雅

【《陋室铭》教案】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案09-05

陋室铭教案09-05

《陋室铭》教案07-13

《陋室铭》的教案06-04

《陋室铭》教案07-03

《陋室铭》精品教案10-26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10-14

《陋室铭》教案范例08-10

《陋室铭》教案【热】09-18

【荐】《陋室铭》教案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