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解读刘禹锡《陋室铭》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解读刘禹锡《陋室铭》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存在争议)在谪居和州期间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解读刘禹锡《陋室铭》,供大家阅读参考。
解读刘禹锡《陋室铭》 1
《陋室铭》非常短小,全篇仅81字,为什么却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刘禹锡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学家,但是他当时最大的名声是在诗这个方面,被称作“诗豪”。唐诗史上有四个,“诗仙”、“诗圣”、“诗佛”还有“诗豪”,当然如果算李贺呢,还有“诗鬼”。“诗豪”这个“豪”,可见刘禹锡的风格,也可见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诗专门讲到,刘禹锡和我向来齐名。所以他是以诗著称的,不太以散文著称。
《陋室铭》之所以能够流传,而且有这么大的名气,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跟他在诗歌方面的这种造诣有关,他把写诗的一些本领融合到写文里面去。还有一个,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内涵。实际上我们如果对儒家的经典很熟悉,比如说《论语》,我们就会发现《论语》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铭》思想的萌芽,甚至于说基本的框架。《论语》有一篇叫《子罕》,《子罕》里是这么说的:孔子要迁移到一个叫九夷的地方──就是边远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说,“或曰:陋如之何?”说那个地方环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么办呢?生活很不方便。结果孔子说:“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个君子,面对环境我的内心总是充实和坦然的,那么到哪里对于我来说都无所谓好与不好,不存在什么恶劣环境的问题。实际上就连“何陋之有”这句话都是《陋室铭》直接吸用过来的。而《论语》里面类似的题材,粗略地说除了刚才我说的这段,至少还有三、四处,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说他自己“饭蔬食”,说我有很粗糙的饮食,“饮水”,没有饮料、没有酒;“曲肱而枕之”,说我连枕头都没有,我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生活条件很恶劣;“乐亦在其中”,我也会有快乐,也有我内心的充实;反过来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修养、一种内美,对于外在的物质环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么就是说孔子很重视这个话题,反复地讲,主要就是说人在人生当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看重于物质的享受,看重于物质的条件,还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内心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刘禹锡《陋室铭》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这个思想艺术化的表现。所以一个是文章写得美、写得好;一个是它里面表达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经典做依据。所以它就有一种广泛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陋室铭》它是一个“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按照《文心雕龙》里对“铭”这个文体的一个表述,它的要求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强调文字的简练;一个方面强调内容,境界、层次比较高。《陋室铭》应该说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几个字,然而里面的内涵很多,同时有很多诗化的句子。那么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里,有它独特的地位。不过呢,它也不是简单地把《论语》里的意思搬过来,
我想至少有两点变化,这个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就是他把原来一个说理性的东西给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说环境好与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对他这个陋室的一种描写──这个描写是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来了。第二就是他的这篇散文整个的重心有所转移,不是完全讲条件的好与差,而是讲雅与俗。实际他所描写的这个“陋室”我们看不出怎么“陋”来,他无非就是强调他远离红尘的喧嚣,是一方净土,强调格调的.高雅。那么他这样地一转呢,更适合读书人、士人的这种兴趣和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个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
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
现在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读了这个以后可能会有疑惑:是不是我事业的成功和我个人品格的修养一定就是矛盾的?或者倒过来说,我只要强调我自己内心的高尚,就一定要放弃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就非得住一个9平米的屋子我才成为高尚的人?也有这样的一种困惑。我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这么来看:现代人和古代并不一样,实际刘禹锡他也不是住在一个非常破的房子,他毕竟还是在一个相当的职位上。那么所谓“陋室”呢,也是一种相对而言。我想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成功的人生,说我既有一个高尚的情操、一个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时呢,我又有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是更好的。但是,假如发生了冲突,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么办呢?那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情况下,我想住一个小房子,求得内心的安宁可能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吧。
解读刘禹锡《陋室铭》 2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却以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与高尚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创作背景:困境中的坚守与超脱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 “永贞革新”,得罪当朝权贵,而被贬至和州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厢的房子,但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将他安排在城南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撰写了一副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的对联贴在门上。知县见后,又将他的住房由城南门迁至城北门,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在愤懑之中,刘禹锡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二、内容剖析:陋室不陋,德馨为贵
文章开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类比手法起兴,将 “陋室” 与 “仙山”“灵水” 相联系,说明陋室虽简,只要有 “德馨” 之人居住,便如同仙山、灵水般声名远扬,点明全文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陋室周边清幽、自然的环境,虽无华屋之奢,却有生机之美,暗示居住者心境的平和与自然相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陋室主人交往的皆是博学之士,从侧面反映出主人自身的学识修养与高雅志趣。“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进一步阐述主人在陋室中的生活,抚琴、读经,远离世俗的喧嚣与官场的繁杂,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充实。
文中还列举了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的'典故,以诸葛亮和扬雄的居所虽简,却因主人的贤能与才华而闻名,再次类比自己的陋室,强化 “陋室不陋” 的观点。结尾 “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强调只要品德高尚,居所自然不显得简陋,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艺术特色:简约之美,音韵和谐
从语言上看,《陋室铭》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凝练,却蕴含丰富内涵。全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如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等,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同时,间以散句,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使文章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既具形式美,又不失灵动性。
在表现手法上,文章运用托物言志,借对陋室的描写与赞美,表达自己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此外,多处运用类比、用典,使文章说理更具说服力,文化底蕴更为深厚。
四、时代价值:跨越时空的精神启迪
《陋室铭》所传达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物欲横流、追求物质享受的时代,它提醒人们不应过分追求外在的奢华与名利,而应注重内心的修养与精神的富足。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坚守高尚的品德与志趣,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便能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同时,它也倡导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学会沉淀自我,摆脱世俗的纷扰,回归内心的宁静,寻找真正的人生价值。
【解读刘禹锡《陋室铭》】相关文章:
名家解读刘禹锡《陋室铭》10-06
解读刘禹锡09-23
刘禹锡的陋室铭07-24
《陋室铭》刘禹锡07-02
陋室铭 刘禹锡09-29
解读“诗豪”刘禹锡07-25
《陋室铭》刘禹锡赏析07-17
刘禹锡陋室铭解析06-25
刘禹锡《陋室铭》赏析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