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5-07-07 16:21:39 晶敏 陋室铭 我要投稿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精选11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答案(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精选11篇)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 1

  比较阅读《陋室铭》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B.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C.晋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D.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4分)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2)《爱莲说》全文的中心句是:

  4.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乙文 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

  【参考答案】

  1.D

  2.(1)我只(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1)赞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莲,花之君子者也

  4.B

  【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加点词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D项中两个“益”的意思都是“更加”。选项A中,“有仙则名 ”的“名”是出名的意思;“莫名其妙”的“名”意思是“说出”;选项B中“宜乎众矣 ”的“宜”的意思为“应当”,“因地制宜”中“宜”的意思为“方法”;选项C中“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独”的意思为“唯独”,“无独有偶”的意思为“仅仅”。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所以翻译时除了要注意“独、之、而、染、乱、劳”等重点字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翻译句子的完整性、准确性。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1)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经分析,B项答案是错误的。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 2

  阅读《陋室铭》,完成下列1—4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 (2)谈笑有鸿儒 (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 (4)无丝竹之乱耳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

  1.(1)名:有名 (2)鸿:大 (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音乐;

  2.(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3.D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 3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

  (2)鸿:大

  (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

  (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意对即可)

  2.(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3.D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5.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 4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

  (3)濯清涟而不妖( ) (4)不蔓不枝()

  小题2: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渔人甚异之

  C.无丝竹之乱耳D.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4:文段理解。(7分)

  (1)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甲文用 “____________” 点明主旨,表现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操,乙文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4分)

  (2)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著名,有名(2)大 ⑶洗涤 ⑷长枝节

  小题2: C.

  小题3:翻译略

  小题4:惟吾德馨 安贫乐道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小题1:试题分析:这四个词中最易出错的是“枝”,应解释为动词用法,即长枝节。其余三个都很容易解答。

  小题2: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四个选项中只有C中的“之”与其同义。A中的该字是助词用法,B中该字是代词用法, D中该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乱、劳”,都应该解释为使动词,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步中的引号表明用原文语句,考查的语句一为主旨句,一为名句。写时要注意“惟、德、馨、染、濯、涟、妖 ”几个易错字。第二步为开放题,选一种熟悉的花,即了解其特点及品质的花,写出来即可。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 5

  (一)(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谈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C.濯清涟而不妖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13.两篇短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9.(1) (博学的人)

  (2) (隐居避世。文中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2分)

  10C (2分)

  11.(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分)

  12.(正面)赞美莲的形象(2分)

  13.【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4分)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 6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2题。(1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衰世凑①学,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矫拂②其情,以与世交。故目虽欲之,禁之以度;心虽乐之,节之以礼;趋翔周旋③,诎④节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饮;外束其形,内总⑤其德;钳阴阳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终身为悲人。达至道者则不然,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不欲,无欲而不得;心有不乐,无乐而不为。

  【注释】①凑:趋向,追逐。②矫拂:矫正,纠正。③趋翔:步履有节奏的样子。周旋:行礼时进退揖让的动作,也指应酬交际。④诎:屈服,折服。⑤总:拘束,约束。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1)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目虽欲之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节之以礼乃记之而去

  A、B、

  皆以美于徐公酒澄而不饮

  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

  C、D、

  行拂乱其所为禁之以度

  11、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达至道者则不然,理情性,治心术。

  12甲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答案:

  9、(l)大(2)因此,所以【解析】第(l)题“鸿”是一种体积硕大的鸟,故有“大”的意思;(2)“故”在这里是连词,可翻译成“所以”。

  10、C【解析】A项“节之以礼”的“以”是“用”的意思;“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是“认为”的意思。B项“乃记之而去”的“而”表顺承,是“然后”的意思;“酒澄而不饮”的“而”表转折,是“却”的意思。c项“无丝竹之乱耳”的“乱”和“行拂乱其所为”的“乱”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扰乱”。D项“何陋之有”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禁之以度”中的“之”是代词,代“他们”。

  11、(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通晓最精深道理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理顺(自己的)真情、本性,调理(自己的)内心。

  12、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 7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分)

  A.董宣廉洁,死乃知之B.孔子云:何陋之有C.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D. 无案牍之劳形

  12.根据你对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题。(2分)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

  13.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2分)答: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参考答案:

  11.D 12.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衬托莲之高洁。(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给分)

  13.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14.C

  15.(1)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2)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 8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选自《周敦颐集》,是一篇议论散文。爱莲说的阅读答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亭亭净植(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④陶后鲜有闻()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3】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托什么物?言什么志?(2分)

  【小题4】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

  答案

  【小题1】洗涤 立 亲近而不庄重 少

  【小题1】略

  【小题1】莲 洁身自好 淡泊名利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词语理解要精准,这里应注意:④“鲜”古今义,这里是“很少”而不是“新鲜”。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文句要注意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这里应注意“染”“濯”“清涟”“妖”等文言实词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之”“而”等文言虚词的理解。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将“莲花”象征以作者为代表的具有洁身自好 、淡泊名利的人。

  【小题1】试题分析:能围绕所选的花的品性和象征含义来谈理由,表达合理即可。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 9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共11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①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④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委:抛弃、丢掉。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④媚:取悦、巴结。

  11.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敦颐独与之辩 B.有狱久不决 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

  C.濯清涟而不妖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D.可爱者甚番 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12.翻译下列语句。(2分)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13.用“/”画出【乙】段画线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敦 颐 至 一 讯 立 辨

  14.【甲】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 (3分)

  1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结合【甲】文,谈谈【乙】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共11分)

  11.B

  评分说明:(2分)准确得2分。

  12.(1)(莲花)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杀人取悦别人,(这样的事情)我不做。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

  13.敦 颐 至 / 一 讯 立 辨

  评分说明:(1分)断句正确得1分。

  14.作者从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来描写莲花的形象。

  评分说明:(3分)每点1分。

  15.示例:周敦颐确实如“莲”一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评分说明:(3分)结合【甲】文1分,谈人物每一点各1分。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 10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3 分)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2分)A.香远益清益习其声(《黔之驴》);B.亭亭净植上植果子松数棵(《于园》)C.水陆草木之花亦荆吴形胜之最也(《黄鹤楼》)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4、给文中加线的句子用“/”划分节奏。(画5处)(3分)

  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5、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1、(1)多 (2)生(长)藤蔓 (3)少

  2、(1)(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C

  4、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5、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 11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鄂州市2007年初中升学考试样卷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不蔓不()

  ⑵陶后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

  ⑷此言其可目者也()

  2.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⑴长枝节,生出枝节⑵少⑶停止⑷合宜,适合

  2.C

  3.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4.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

  5.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

  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比较阅读陋室铭和爱莲说阅读答案04-23

《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及答案07-12

《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答案06-11

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答案11-02

《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0-11

《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答案2篇06-27

《陋室铭》和 《爱莲说》阅读及答案参考10-09

陋室铭比较阅读和答案08-28

《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练习题答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