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李商隐诗歌的叙事性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诗歌的叙事性,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的诗,单看诗题就能感受到浓烈的叙事意味。如:《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细赠》《江亭散席循柳路吟归官舍》《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这些较长的诗题都很完整,包含着极强的叙事因子,如作诗的地点、时间、原由、主人公等,在没有自注和小序的情况下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另外,《玉溪生诗集》中一些较短的诗题中也体现出了强烈的叙事性,如《重过圣女祠》《夜雨寄北》《花下醉》等。特别是《柳枝五首》这一组诗,虽诗题平平,但其小序却类似于一篇人物小传,生动精练。
叙事因子在李商隐的诗作中俯拾皆是,根据叙事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
一是政治性叙事诗。以《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为代表;二是刻画人物形象的叙事诗,以《骄儿诗》《韩碑》为代表;三是怀古叙事诗,以《贾生》等为代表;四是即兴抒怀叙事诗,以《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正月十五夜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为代表。
一、政治性叙事诗
李商隐是对国家命运和政治抱有极大关怀的晚唐诗人,在他共计六百首左右的诗中,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所占比例极大。这些政治诗包括直接反映现实的篇章和以古鉴今、托古讽今的咏史诗,以及少数词意隐晦、难以指实,但大体上可以肯定是针对现实政治而发的诗篇。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是借鉴了杜甫的诗史手法描绘出的一幅荒凉残破的社会画卷。诗的开头两句“蛇年建丑月,我自梁还秦”交代了时间和事由,即开成二年(837年)十二月自梁还秦途中的所见所闻。李商隐此行的目的是将恩师令狐楚的灵柩运回家乡安葬。李商隐在长安西郊眼见十室九空、荒凉破败的凄苦景象,联系到王朝盛衰,心中有感,于是写下了这首体式磅礴的长诗。诗中既从纵向追溯了唐王朝衰落的历史过程,又有对各种社会危机的横向解剖。此诗以作者的叙事与议论共同构成一个框架,中间以村民的口吻写出了下层百姓苦难的遭遇和社会大环境的变迁,时间跨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再到安史之乱、甘露之变,一直写到眼前的场景。诗中议论和叙述明显分开,读来十分有理有据,事实充分,议论深刻,可信度很强。如“大妇抱儿哭,小妇攀车幡。生小太平年,不识夜闭门。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生分作死誓,挥泪连秋云”这几句,是典型的以乡民的口吻和旁观者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叙述的诗句,通俗易懂,平实简单。
甘露之变发生的次年,李商隐创作了《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作品,抨击了宦官乱政、滥杀无辜的政治现象,对唐王朝的命运深感忧虑。值得注意的是,创作《有感二首》时,李商隐尚未中进士,未踏入官场就创作出了这样正气浩然的诗篇,也体现出他过人的胆识和独立高尚的人格。
二、刻画人物形象的叙事诗
《骄儿诗》作于唐大中三年(849年)春天,当时李商隐的儿子衮师四岁,饱经风霜的李商隐也已步入不惑之年。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全部融汇于诗中,感情饱满真挚。
诗作开篇写到“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首先从整体上勾画出了衮师“美秀”的特征。接下来,选取了一些生动的生活切片,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刻画出了衮师丰富的性格特征。如“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一句借孩子们玩闹的场景,勾画出了衮师的活泼可爱;“门有长者来,造次请先出”一句描绘出了衮师的谦逊有礼;再如“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一句则生动地刻画出衮师的顽皮淘气;“有时看临书,挺立不动膝”一句则勾勒了衮师的认真好学。诗作的前半段在作者简短有力的叙述下呈现了儿子衮师不同的性格特征,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儿子的怜爱。简短有力,不事雕琢,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诗作的后半段,作者慨叹了自己潦倒的人生际遇,并提出对儿子的期望。“无肉畏蚤虱”,是幽默的双关语,明说身体消瘦,暗喻遭到小人的攻讦。这首诗里的“蚤虱”正是指专门攻讦穷而贤者的小人。诗作最后告诫儿子不要再走科举道路的几句诗,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深刻反省和对科举道路的怀疑,也表达了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三、怀古叙事诗
怀古叙事诗是感怀历史的一类诗歌。这类诗不仅要求作者高度忠于历史,又要配合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倾向来抒发感慨,从创作的角度讲难度非常大,但正因为如此,读来才更觉隽永。怀古虽是抒情,但其基础是历史事实,所以仍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我们将这几句话与《贾生》当中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相对照,便可看出李商隐对于历史的忠实。从艺术角度讲,“可怜”一词精准地表达出了作者的讽刺之意,但又没有破坏诗歌的整体结构。联系到史实,就更能体会到作者对于贾生“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遗憾之情,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汉文帝的糊涂。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政治环境险恶,皇帝昏聩,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讽刺和反映,在感叹贾生的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一直沉沦下僚难以受到重用的坎坷命运的自嘲。
四、即兴抒怀叙事诗
李商隐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即兴抒怀的叙事诗,在开篇时已列举了一些诗题。这类诗题都较长且信息丰富,类似于日记。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一诗,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以及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均定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夏历七月作。崇让宅是诗人岳父王茂元(时任忠武军节度使、陈许观察使)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邸宅。此时诗人仕途受挫,暂住岳父家,妻子仍在京城长安。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宴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恨悲情。作品的前半部分是叙事,借初秋崇让宅的景象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了极好的铺垫。诗人将“比”“兴”这两种手法糅合在一起,用环境景物烘托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风露塘竹,触动悲情;红荷离披,天各一方;客中苦酒,声声悲叹;寒夜孤灯,凄惋幽思。作者所描写的每一处崇让宅中的景物都对应着一种情思,融情于景,为传达悲戚无奈的诗意起了重要作用。
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诗歌的叙事性】相关文章:
李商隐诗歌的境界07-28
李商隐的诗歌成就07-24
李商隐诗歌的思想10-16
分析李商隐的诗歌08-12
李商隐的诗歌境界09-09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11-12
嫦娥李商隐诗歌赏析10-25
李商隐诗歌《无题》鉴赏08-17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07-16
李商隐《曲江》诗歌鉴赏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