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唐诗《丁都护歌》全诗鉴赏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丁都护歌》李白的唐诗鉴赏
《丁督护歌》描绘了劳动人民在炎热的季节里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下面是《丁都护歌》李白的唐诗鉴赏,欢迎参考!
丁都护歌
李白
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
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
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
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
李白诗鉴赏1
《丁都护歌》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旧题,音调凄切动人。
这首诗是天宝六年(747)李白游江苏丹阳横山时所作,真实地再现了拖船民工的繁重劳役。
开头二句“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点出拖船运石的地点、去向和环境。云阳,今江苏丹阳县。
古时江苏太湖出产太湖石,官府征调大量民工拖运太湖石溯江北上,运至京城。“上”,指出溯江北上,逆水行船。“征”,表明拖船运石的劳役的路途遥远。
“两岸饶商贾”,指船行运河两岸多是繁华的商业城镇,以逆水拖船的苦役与周围环境的繁华热闹,两相对比,更突出了拖船劳役的繁重艰辛,也渲染了环境气氛。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盛夏时节吴牛喘月。《世说新语·言语》载:“满奋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刘孝标注:“今之水牛,唯人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土多暑,而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这里以吴牛的典故表现气候的炎热,连吴地的水牛看见了月亮都误以为是太阳而喘息,写得极形象极生动。“拖船一何苦”,说“一何苦”,直接道出拖船拉纤的艰苦,在酷热难当的天气下,拖船该有多辛苦。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暴戾,表达了诗人对拉纤民伕的同情。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二句具体地细致地表现拖船民伕的痛苦,骄阳,重役,干渴,诗人抓住“水”这周围环境的典型事物,突出地表现了拖船民伕所受的煎熬和痛苦。因为天旱水浅,河中的水混浊得不能饮用,而壶中仅剩的一点点水也都成了混浆泥水,头顶上烈日炎炎,空气也象着了火,拖船纤伕连汗也淌光了,急需要水,却不能得到,“不可饮”,“半成土”,都渲染了纤伕的不堪忍受的痛苦。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是指纤伕们唱起哀伤的歌,悲痛得泪如雨下。这是从具体地动作描写,深入一步地表现纤伕内心的痛苦,直接地表达了他们的悲愤的心情。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这里由拖船转向“凿石”,由写人转入写景,由眼前的拖船运石宕开一笔写到万人凿石,从更为广泛的范围来揭示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人民群众的苦役重负。“万人”,“无由”,都突出表现了诗人极大的义愤。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结尾以提醒句式,不写纤悲,反写石悲,以石之悲来衬托纤伕的悲,在进一层的描写中表现出拖船纤伕的极深切的悲痛。你看那巨大的太湖石,正在为千古以来拖船纤伕的痛苦命运而悲泣。借太湖石的悲慨,深刻地表现了纤伕的悲痛,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芒砀,属迭韵连绵词语,即莽撞、茫荡,形容太湖石的巨大粗重。
诗从远到近,由景及人,由概括到具体,情景交融,远近交织,感情深切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精炼。《唐宋诗醇》评曰:“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
李白诗鉴赏2
《丁都护歌》大约作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诗人漫游江南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一带时,描绘了船工们在运河上逆水拖船,长途运石的悲苦之情,暴露了统治者为了享乐而不惜驱役船工远道搬运纹石的罪恶,倾注着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李白以曲调凄切的《丁都护歌》抒写纤夫悲苦之情,异常贴切。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开笔明快,点名地点,渲染了气氛,从云阳拖船逆水而上,运河两岸商贾云集,店铺栉比,一派繁荣景象。如此情景,不仅为下文作了铺垫,而且与拖船的悲苦生涯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从“吴牛喘月时”至“心催泪如雨”六句具体描写船工拖船的艰难悲苦的情景。他们于炎夏之时,酷热难当,汗流不止,口干舌燥而水浊如泥,渴不可饮;肩负纤绳,牵拽装载沉重石料的船只,喘着气,赤着脚,步履蹒跚,艰难向前,江水滔滔,前路茫茫,吟唱凄切哀怨的都护之歌,催人心肝,伤痛落泪,苦不堪言。诗人在《丁都护歌》中描绘得这般情景,使我们想起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名作《伏尔加纤夫》。列宾在画面中,以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日光和黄褐色沙滩为背景,将十一个饱经风霜、于酷暑相搏、肩负纤绳奋力向前的纤夫的不同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列宾想通过伏尔加河纤夫的形象来揭示既贫穷又富饶、既强大又软弱的俄罗斯形象。李白的《丁都护歌》何尝不蕴含着一种奋力拼搏、负重前行的民族精神。
诗的最后四句是作者发出的感慨。《通鉴》载,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玄宗曾派宦官到江南征集水鸟供其玩赏,玄宗后期愈为腐化,役使人民搬运太湖盛产之纹石以供其作园林点缀之用,亦为可能。故此诗可补史料之不足。因此,这诗的现实性很强。千万人都在搬运着坚固的大块石料,历经千难万险才能达到江边,看着那有花纹的石料,回想纤夫的悲苦生活,怎能不叫人掩面哭泣,仰天长叹!这是诗人由衷而发的对纤夫苦难生活的至诚至切的关照之情,一唱三叹,何其悲切!
这首诗感情品格质朴悲壮,深沉凝重,节奏韵律滞缓有力、匀称,恰如重船溯水,艰难行进。这些,都在这首歌曲的音乐中生动地表达出来了。听那豪放、悲壮的音调,深沉、凝重的节奏,不也有“伏尔加船夫曲”的气势么?曲作者特意在歌中两出加了“嗨哟,海哟”的拖船号子声,唱出了船夫们逆水拖船之艰苦,铿锵有力,振人心弦。
注释:
1、《丁都护歌》,乐府“吴声歌曲”调名,声调哀切。
2、云阳,今江苏丹阳市。上征,逆水向上游行驶。
3、吴牛,南方一带的水牛。吴牛喘月,形容天气酷热。据说吴牛怕热,在夏天夜晚看到月亮也当作太阳,喘气不止。
4、壶浆,茶水、酒浆。
5、摧,悲伤。
6、盘石,大石头。
7、江浒,江边。
8、芒砀(dàng),芒山、砀山,在今安徽、江苏、山东三省的交界处。古时芒、砀一带盛产文石(有纹理的石头)。一说,芒砀是叠韵联绵词,形容石头粗重难移。
翻译
溯流而上云阳城去,两岸饶多商贾大户。
吴国水牛喘月时节,拖船工人多么辛苦!
江水混浊不可饮用,一壶水浆半壶是土。
唱起《督护歌》,心摧伤啊泪如雨。
万名工人凿取奇异的文石,怎能很快就运达江边。
君看采文石的石芒砀,工人掩泪千古悲伤。
【阅读训练】:
1.《丁都护歌》中前八句塑造了怎样的纤夫形象?请简要分析
2、下列各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两句对纤夫的苦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B、“一唱都护歌 心摧泪如雨”主要通过神态描写刻画了纤夫的痛苦神态。
C、这首诗歌充分的体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诗风特点。
D、“云阳上征去” “上征”指顺水行船。
3、“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与哪句相呼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前八句是刻画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苦可怜形象。次句”两岸饶商贾“两岸有很多商贾大户,他们不用劳动,却有万贯家财,且可以驱使艰苦劳动却得不到几个钱的纤夫们为他劳动,实际上是用对比显露出纤夫的无奈和可怜。第三、四句用”吴牛喘月“的典故来形容江南的天气热(云阳就是现在的丹阳),而在江南如此炎热的气候下纤夫要不断的工作,这是用客观环境的描写突出纤夫的可怜。五、六两句写水被泥沙所混杂,也和上面一样带到了客观环境,所不同的是由于承接上面的意思二来且把画面对准纤夫且写到了口含泥沙的痛苦感觉(有点通感的意思),实际上更进一步刻划纤夫的艰苦可怜形象(但是要注意这句可能含有夸张的成分,因为老是这样就真的没法喝了,要喝也得把泥沙洗干净了再喝,虽然可能有个别时候如此但很可能不会总是这样的。夸张也是李白的诗的最常用的手法)。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受,诗人听见纤夫们的呼号声,泪滴如雨(也是夸张),这是从用诗人的感受主观衬托出纤夫的可怜痛苦。
2. A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是指纤夫们唱起哀伤的歌,悲痛得泪如雨下。这是从具体地,深入一步地表现纤夫内心的痛苦,直接地表达了他们的悲愤的心情。
3.与“云阳上征去”照应这样写再次加深了对拖船民夫之苦的描写。
【《丁都护歌》李白的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李白唐诗《丁都护歌》全诗鉴赏11-11
李白《丁都护歌》鉴赏06-09
李白-《丁都护歌》范文欣赏09-24
李白诗词《丁都护歌》的诗意赏析10-28
《丁都护歌》诗歌赏析09-25
李白《扶风豪士歌》唐诗鉴赏10-11
《子夜吴歌》李白的唐诗鉴赏11-08
《扶风豪士歌》李白唐诗鉴赏08-29
《扶风豪士歌》李白唐诗鉴赏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