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其三十四)》全诗翻译与赏析

时间:2025-02-08 09:54:53 赛赛 李白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白《古风(其三十四)》全诗翻译与赏析

  《古风(其三十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以唐朝征讨南诏事件为背景,却不拘泥于其事,而是通过艺术的概括,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古风(其三十四)》全诗翻译与赏析,欢迎阅读。

李白《古风(其三十四)》全诗翻译与赏析

  古 风(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 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 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 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 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 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 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 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 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 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 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 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 一使有苗平!

  赏析:

  这首诗是反映征讨南诏的事。南诏(在今云南大理一带),是唐时我国西南地区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其王受唐朝廷的册封。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九载(750),杨国忠荐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仲通专横粗暴,失南诏人心,而云南太守张虔陀又对南诏王阁罗凤多所侮辱和征求,遂激起南诏反抗。次年夏,鲜于仲通发兵八万征讨,阁罗凤遣使谢罪,仲通不准,与阁罗凤战于西洱河,惨败,伤亡六万。杨国忠为他隐瞒败迹,又在东西两京和河南、河北地区大肆征兵。诗即以这一事件为背景,却不拘泥于其事,而是通过艺术的概括,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将矛头指向唐王朝的国策。

  开头四句展现了一幅紧急军事行动的场面:军书飞驰,征调急切,一片喧呼救边的叫嚷声,连栖鸟也不得安巢。短短几句诗渲染出一种紧迫的气氛,“羽檄”,已是紧急文书,又以流星喻之,更显出十万火急。“喧呼”,已见催迫之状,又以群鸟惊鸣烘托之,愈见其督驱骚扰之甚,使人有鸡飞狗跳之感。这些都是以夸饰的笔墨,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从事情的原委上看,下文“借问”四句言在楚地征兵,远征南诏,才是叙事之始。但是诗人没有从这里开头,而是截取一个惊人心目的镜头以为开端,将本事留到下面再补叙,避开平铺直叙的写法,使诗起得警动有势,能一下子抓住读者,是很巧妙的结构。

  “白日”四句,突然逆转,勾勒出一幅承平景象,与前面的战争气氛形成鲜明的强烈的对照。前两句全以天象为喻。以“白日”、“紫微”、“三公”、“权衡”象征皇帝和朝廷大臣,描绘一幅玉宇清平的景象。语语言天象,即语语言人世。人世的内容通过形象的天象展现出来,确是一种妙运。“天地皆得一”是从《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二句熔铸而成,即寰宇清平安宁之意。你看,白日辉耀,可谓君明;三公执枢,可谓臣能;四海清澄,可谓天下安定。如此承平盛世怎么会突然发生战争呢?诗人虽然没有当即回答,而其不满之心,指责之情,讥讽之意,已尽在不言之中。

  “借问”四句,把兴兵讨伐南诏的本事补叙明白。古来相传泸水有瘴气,至五月方可渡。“渡泸及五月”,一个“及”字把统治集团急不可耐的征伐情绪,和盘托出。下面侧重写统治者驱民于死地的罪恶。“怯卒”以下十句是诗人用浓墨重笔着力刻画之处。前六句写征行别离之惨。与役者都是未经战阵的百姓,是为“怯卒”,本不堪行;南方又多瘴疠,触之则毙,尤不可去。而朝廷必驱而往之,不啻白白送死,所以生离亦即死别。日月都带上凄惨色调,可见悲怨之气冲天之状;泪尽继之以血,心碎哭亦无声,足见悲痛欲绝之情。“困兽”四句写驱遣有去无回之势。以困兽、穷鱼喻怯卒,以猛虎、奔鲸喻悍敌,使不敌之势,跃然纸上。虎而云猛,鲸而云奔,兽而云困,鱼而云穷,有意使桀悍与疲弱相对,更为鲜明。虎为兽中之王,一般兽所难当,何况疲困之兽;鲸为鱼中之巨,一般鱼所难逃,何况力穷之鱼。这两句充满夸饰色彩、形象鲜明的比喻,是下文最好的铺垫,使“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身”二句一下子便深印人心。李白的诗笔善夸张,十句诗把驱民于虎口的惨象写得怵目惊心,可谓对穷兵黩武的血泪批判与控诉。

  末二句用舜的典故,披露全诗主旨。据《帝王世纪》记载,舜的时候,有苗氏不服,禹请发兵征讨。舜说,不,我修德还不深厚,擅动刀兵,不合于道,于是进一步修明政教。过了三年,他只举行一次以干(盾)戚(斧)为道具的舞蹈,有苗氏便服威怀德而归顺。作者慨叹这样的原则不见了,等于说当时“当国之臣不能敷文德以来远人”(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这正是本诗的主旨所在。现在可以回顾一下“白日”四句,在那一片清平气象中,似觉缺少点什么,缺少的就是这“敷文德以来远人”的国策。这就是前面留给读者的悬念的答案。至此,主旨已明,悬念已解,诗也就戛然而止。从这一方面看,诗的前后呼应关锁,也是非常紧密的。

  注释

  ⑴羽檄:古代军中的紧急文书因用鸟羽插之,以示紧急,故称"羽檄"。

  ⑵虎符:古代调兵之符信。多为虎形,一剖为二,一半留京师,一半给地方将帅,必须二者相合方能发兵。专城:古代州牧、太守称专城。

  ⑶白日:谓帝王。紫微:星名,象征朝廷。

  ⑷三公:唐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权衡:权柄。

  ⑸"天地"句:语出《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⑹楚征兵:泛言南方征集士卒。

  ⑺"渡泸"句:古以泸水多瘴气,五月才能过渡。泸,泸水,即今云南境内的金沙江。

  ⑻长号:放声大哭。严亲:古称父为"严父",这里指父母双亲。

  ⑼"惨光晶:形容日月惨淡,失去了光辉。

  ⑽两无声:指征夫及其亲人皆泣不成声。

  ⑾"困兽"二句:喻南诏军似猛虎、奔鲸,而唐军似困兽与穷鱼。

  ⑿"如何"二句:据《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有苗氏负固不服,禹请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吾前教由未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干,盾牌。戚,大斧。

  译文

  插着羽毛的征兵文书疾如流星,朝廷调兵的虎符发到了州城。紧急救边喧呼声震动四野,惊得夜鸟群起乱叫。皇帝在宫中像白日一样高照天下,三公大臣运筹帷握,各司其职。天地皆循大道,自然运行,天下清平,四海安宁。请问现在为什么这样紧急调兵?回答说是要在楚地征兵。准备五月即渡泸水,将赴云南征讨南诏。所征的士卒懦怯而不能战斗,再加上南方炎热,难以远行。征夫们哭着与家人告别悲啼之声使日月为之惨淡无光。泪尽而泣之以血,被征发的士卒与亲人都哭得肠断心裂,声音嘶哑。他们与南诏作战简直是像驱困兽以偿猛虎,送穷之鱼去喂长鲸,有去无回,无人全生。多么希望大唐能像舜一样修德以召远人,手舞干戚,跳一个象征性的舞蹈,便能使有苗臣服。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写于天宝九载(751年)。当时唐玄宗荒于酒色、好大喜功,把持朝政的权奸杨国忠为了邀功媚上,曾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攻打南诏(在今云南大理一带),与南诏王阁罗凤战于西洱河畔,结果唐兵大败,死伤十之八、九。据《资治通鉴》载:鲜于仲通败后,杨国忠不甘心认输,再度举兵,于是便到各处征集、甚至派御史去各州各郡分道抓人,押送军中,以应讨南诏之急。此诗即即有感于这一事件而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天宝元年(742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天宝十五载(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们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古风(其三十四)》全诗翻译与赏析】相关文章:

李白《古风(其三)》全诗翻译与赏析08-03

李白《古风(其三十一)》全诗翻译与赏析10-05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注释翻译赏析08-06

李白《古风》全诗翻译赏析09-11

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的翻译及赏析07-17

李白《古风(其三十一)》全诗赏析11-21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九)》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09-17

李白《塞下曲(其三)》全诗赏析09-17

《古风(其三十四)》李白古诗赏析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