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黄庭坚《登快阁》的阅读训练
在各领域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庭坚《登快阁》的阅读答案训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快阁
北宋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分)
(2)试比较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的异同。(5分)
(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2分)用典 借代
(2)(5分)同::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意境(2分);异:杜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传达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1分),黄诗洒脱明快、奔放自然,表现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2分)。
(3)(4分)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对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④对远离世俗(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
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江西省太和县的快阁,在这雨后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远望无数秋山,所有山上的树叶都已落尽了,浩瀚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一道澄净如玉的赣江水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清朗澄澈。由于知心朋友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睛里才流露出喜悦的光辉,象阮籍那样与美酒做伴,聊以解忧了。什么时候才能坐在船上,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种心情,只能与江上的白鸥去倾诉呵!
赏析: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小诗。
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张宗泰《鲁斋所学集》)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贴切,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当知无愧。
黄庭坚作诗以学杜甫为宗旨,专意学其“拗句”;又提倡“无一字无来处”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山谷体”。体现其特征的作品如: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题竹石牧牛》)
对“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赏析
“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
这种景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厌倦和投身自然的愉悦。
诗歌背景: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任知县,公事之余常到快阁览胜。此时他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面对百姓困苦、官吏素餐,有志难展,产生孤独寂寞之感,于是写下此诗2。
诗歌内容与情感:
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诗人自称 “痴儿”,以自嘲的方式表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了却” 二字写出如释重负的欢快,“倚晚晴” 则为下文写景做了铺垫,透露了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的暮秋景色图,千山重叠,落叶飘零,天空更加辽远阔大,澄澈的江水在月光下显得空明澄澈。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也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
颈联:“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运用伯牙破琴绝弦和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感叹自己心怀志事,世无知音,所以如伯牙之绝琴,不再弹奏,只能借金樽美酒遣怀自娱,写出了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而借酒解愁的苦闷和感慨。
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运用鸥鸟的典故,表明了自己想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
艺术特色:
用典丰富:多处运用典故,如 “痴儿”“朱弦绝”“青白眼”“白鸥盟” 等,使诗歌内容丰富,含蓄蕴藉,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借景抒情:颔联通过描写深秋景色,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以景衬情,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真挚。
声律奇峭:是一首大致符合平起的七律,诗人有意识地打破音节常规,运用 “拗救” 形式的诗句,避开严格的平仄带来的圆熟声调,给人以声韵上独特的感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表情达意受格律的束缚1。
语言精湛:“无一字无来处”,颔联首句的对于落叶应是受唐代诗人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的用字及意境的延续和启发。同时,“横” 字等的运用生动形象,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黄庭坚《登快阁》的阅读训练】相关文章:
黄庭坚《登快阁》阅读答案11-25
登快阁 黄庭坚06-29
登快阁黄庭坚07-28
黄庭坚的登快阁09-03
登快阁 黄庭坚08-26
黄庭坚 登快阁09-06
登快阁黄庭坚阅读和答案01-10
黄庭坚《登快阁》阅读练习及答案03-11
登快阁黄庭坚朗诵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