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4-10-23 09:20:30 赛赛 韩愈 我要投稿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地方,就是老师存在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一般人,他们(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方面倒要学习,大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巫医乐师与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与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与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经文与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鉴赏

  韩愈作《师说》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与不断实践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年轻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主张。维护先秦儒家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后期,是有现实社会条件。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政治目服务。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现实利益要求。韩愈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成绩;更重要是他不顾流俗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鼓励与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一篇具有进步意义与解放精神文章。

  韩愈由于幼年家庭教养与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与仕宦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时候(796—798),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后来逃难到徐州(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向他请教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有礼貌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与“情过”问题。他回答许多青年信,指示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人格修养表现,做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青年依然非常热情。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与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奇怪,以至纷纷议论与责难。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韩愈是早有自信,他不管人们怎样陷害,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中伤陷害,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青年担忧。《师说》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青年李蟠而作。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陷害者来一个公开答复与严正驳斥。他是有放矢。

  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第2段),他慨叹古来“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风气实在是愚蠢而奇怪。他说有一种人,即士大夫,对于儿子,则“择师而教之”;但对于自己,“则耻师焉”:这就是他们不明。又有一种现象,广大各行各业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非笑,问其理由,无非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智慧反而在他们所瞧不起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圣人”没有一定师,孔子师有郯子、苌弘等,这些人都“不及孔子”。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他师。因此,作者得到另一个重要论点,师与弟子关系是相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说,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与弟子关系存在,最后结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缘故。这也还是前文所提出论点,即能者为师。

  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陷害者,更可贵是提出了三点崭新、进步“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能力;师与弟子关系是相对,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师。这些思想把师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与弟子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保守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与他后来发展“道统”思想矛盾。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人民性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反映。

  因此,可以想象,这篇《师说》流布,鼓舞与吸引了更多青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顽固“士大夫之族”反对。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作,不断地遭到当权者排挤。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在监察御史职位,第一次被当权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今广东阳山),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他这次被贬,原因可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篇《师说》至少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顽固派所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排挤。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只是到了元与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辩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又有人以为韩愈“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不过“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事,则世俗训导之师,口耳之学耳”(俞文豹《吹剑三录》),这是指韩愈把师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可见这篇《师说》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因此,它在当时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1]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25]谀(yú):阿谀、奉承。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1]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2]苌(cháng)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38]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40]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41]贻:赠送

  [42]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的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803),因言关中旱灾,触怒权臣,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讨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以文为诗”,作诗力求新奇,且多议论。《全唐诗》存其诗十卷。有诗文合编《昌黎先生文集》。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诗歌创作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对后代有不良影响。

  论说文

  韩愈在论说文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指为死者歌功颂德,在墓志铭中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夸大其词予以赞颂的行为)之作,当时已受讥斥。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马说》被选入初中课本。

  散文作品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论说文,可分为两类,一是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另一类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文章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

  ②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③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孟东野序》等。此外,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

  ④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

  《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思想意义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领导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在散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在诗歌创作方面,针对大历以来诗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皎然《诗式》)的浮荡习气,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的诗风,自觉地继承和发扬李白、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业绩,力图恢复盛唐气象。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上勇于创造,大胆革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成为中唐时期诗坛上一个影响较大的诗人。但是,一些文学史和有关韩愈研究的论著,以反映人民疾苦为评价韩愈诗歌的准则,也就是政治标准第一,因而认为韩愈反映现实的诗歌数量不多,没有像白居易那样继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意义不大。如游国恩诸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有这样的意见:从创作实践来看,韩愈主要是继承李白的自由豪放,和杜甫的体格变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传统,独立开拓道路。和白居易着重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精神有所不同。詹锳先生《唐诗》也是这样说的:在韩愈诗里也有些反映现实的。但这样的诗数量不多,而且往往和个人的不幸交织在一起,认识不够深刻。张燕瑾同志《唐诗选析》认为:韩愈的诗歌追求奇险,形成了宏伟奇崛和以文为诗的特色。但反映社会重大生活内容少,比较肤浅。类似的意见还有,这里不一一列举。我以为上述诸先生的论断值得进一步探讨。韩愈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在数量上不及杜甫和白居易,但反映人民疾苦不是评价作家作品的唯一标准,就韩愈而论,他的诗歌既有深切同情人民苦难,揭露统治集团罪恶的篇章,也有不少是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佳什,更有猛烈抨击佛、道二教危害之作,还有指斥当权者压抑人才,抒发怀才不遇的作品。这些都从不同方面较为深刻地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的重大生活,有强烈的战斗性,应该说也是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韩愈师说原文翻译10-31

韩愈师说的原文翻译12-12

韩愈的师说原文翻译05-26

师说韩愈的翻译05-17

韩愈师说翻译12-06

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04-23

韩愈师说对照翻译07-29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04-08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07-29